凱叔觀點: 比特幣不是避險資產的7個理由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數字黃金”,大眾對比特幣的避險特徵抱有極高的期望,為什麼此次比特幣的避險特徵失靈了?凱叔為此回答相關7個問題:

本文為3月20日TokenInsight算力之巔全球超產業峰會,凱叔參加“比特幣是否屬於避險資產”專題辯論環節的觀點總結:

問題1:什麼才能稱為避險資產?

如果要辯論富有成效,避免雞同鴨講,首先要明確我們討論的“避險資產”,到底是什麼概念和範圍,這個非常重要。

風險是個很廣泛的概念,大類上有自然災害風險(比如疫情,地震等),社會動盪風險(比如動亂,戰爭等),行業固有的商業風險(比如種植業有特定的氣溫異常變化產生的商業風險),監管合規變化產生的合規風險,企業日常運作的運營風險(比如技術上被駭客入侵等,操作失誤伺服器中斷服務等),還有就是金融市場資產價格自身波動產生的風險。

所以我們討論比特幣是否是避險資產,主要是針對的最後一項:金融市場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因此各種影響價格的因素包括上面所說的絕大部分風險,在一定前提條件下,都能反映在相對應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上。所以我們研究風險,主要從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入手。也就是說,討論比特幣是否是避險資產,指的是討論比特幣能否在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的時候,體現出它獨立於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走勢。

問題2:比特幣算不算避險資產?

檢驗比特幣是否是避險資產,只要看比特幣價格和標準普爾指數的相關性就可以看出(標普500一般作為金融市場晴雨表指數)。如下圖,顯然比特幣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和股市同時漲同時跌,完全沒有體現出避險資產的作用。

比特幣稱不上避險資產,反而是風險資產。

黃線為標普500,藍線為比特幣,紫線為黃金

問題3,比特幣的避險屬性歷史上被驗證過嗎?

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從來沒有真正在市場中被驗證過。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創始人中本聰設計出比特幣的其中一個誘因,就是看到各國央行不斷印鈔票放水救經濟,因而決定設計完全去中心化的,發行總量恆定的貨幣。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一直一帆風順,比特幣一直沒有機會真正接受市場考驗。新冠病毒引爆各國股市大動盪,是比特幣避險資產特性面臨的第一次真實考驗,可惜考試不及格。

問題4,比特幣真的什麼險都避不了嗎?

持有比特幣所規避的是有別於金融資產波動的其他型別的風險。比特幣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比如是基於分散式區塊鏈技術,恆定的供給總量,無國界無中心的構架,因此,持有比特幣,資產不會被凍結沒收查封,不會被造假,相比主權貨幣,比特幣抗通貨膨脹。因此,比特幣是可以對抗這類風險,但是往往被盲目簇擁者誤以為比特幣還能對沖市場波動風險。

在這次全球股市大波動中,原本以為比特幣能成為避險天堂的投資者,在比特幣避險資產神話破滅後,反而造成投資人恐慌,紛紛拋售自保,造成資金出逃踩踏,反而加劇了比特幣在短時間內急速下跌的動能,創下一天跌去50%,一週跌去2/3的驚人跌幅,成為所有資產類別裡,跌幅最大風險最高的投資品種。

特別強調下抗通貨膨脹的風險,其實這不是比特幣的特性,股票、房地產、黃金、以通脹率為指數的債券,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抗通脹的投資工具。

問題5,比特幣在這場風暴之前,跟股市波動性很小,為什麼不能根據過去表現來判定比特幣具有避險屬性呢?

用市場正常情況下來認定比特幣避險屬性是不對的。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避險資產的作用,就應該在風險來的時候體現,否則有愧避險之名。就像你平時買汽車事故保險,如果保險公司規定,只有正常狀態保單才起作用,非正常狀態不保,那這保單還有什麼意義嗎?

早期比特幣參與的人主要是極客,灰色或者黑色產業的人,投機者和信仰者,市場小參與人數少,因此比特幣的價格完全獨立於經濟大環境之外。這是一段特殊的時期,以這段時期來判定比特幣的避險屬性是很片面的。

隨著比特幣使用者的增加,體量的增大,特別是衍生品和機構客戶的湧入,導致比特幣和傳統金融世界的透過資金流動聯絡越來越緊。而大部分機構和專業投資者,都不認為比特幣是避險資產,而是把比特幣定位為高風險的金融另類資產。

此次比特幣大跌,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全世界流動性緊缺,大家都恐慌要換成現金,因此首先拋棄風險大的資產,而比特幣就是屬於這一類,從而換取風險小的資產,比如國債、美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貨幣行業中,穩定幣的出現,也大幅削弱比特幣的尚存的不多的避險功能。17年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穩定幣的發行和使用,使用者更多把穩定幣當成比比特幣更加避險的品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最近極端行情下,比特幣大跌,而穩定幣如USDT溢價8%。

問題6,比特幣成為真正的避險資產,還需要哪些條件?

需要兩個重要條件:定價和體量。

比特幣和其他金融資產相比,最大的缺陷在於沒有一個公認的錨定價值基礎。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比特幣定價模型,大家對比特幣的內在的真正價值還是雲裡霧裡。比如黃金,房地產和股票,他們都有公認的定價基礎,可以計算出其內在價值。即便他們價格受極端外部環境影響上下浮動,但是終究是還是圍繞價值在浮動。

這就跟大風暴來臨,有錨的船即使上下巨幅震盪,都不會被風暴颳走,而比特幣此時就是一隻沒有錨的船,風浪吹到哪裡,船就被刮到哪裡。像比特幣這樣如此波動巨大的投資品,是很難成為真正的避險資產。

另一個比特幣缺乏的,是市場體量。比特幣市場體量太小了。比特幣總市值1000億美金,跟特斯拉市值差不多,是蘋果股票市值的1/10不到,更不用跟動輒萬億為單位的真正避險資產國債和美元相比,在這些巨量資產面前,比特幣就是一個嬰兒。就拿黃金做參照,黃金全球每日交易量(包括衍生品和ETF)大約3000億美金,是比特幣每日評價500億美金的6倍。

如果把金融風暴下的股市比作一艘即將沉沒的大船,大船要成沉沒了,而只有比特幣一條救生圈是不夠的。比特幣這樣小的市場體量,即使是有條件,也沒有能力承擔避險資產的功能,救不了整艘大船的人。

比特幣的體量小有其根本的原因:沒有一個公認的定價模型;其應用場景有限;監管大多保持警戒態度;產品無法面向大眾;特別是ETF一直無法透過監管批准等等,這些都是比特幣在短時期無法克服的挑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