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Web3悖論”的內在機理與突破路徑(上篇·悖論)

買賣虛擬貨幣

撰文|spike 編輯|jerry crypto 出品|theprimedia


編者按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web3的世界裡:去中心化技術,大眾所欲也;應用價值,亦大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本文將嘗試解析我們所憧憬的web3景象與現實的生態建設之間的鴻溝,並在此基礎上探析破局路徑。全文將分為上篇·悖論和下篇·破局分別釋出。


上篇·悖論


在web3滾滾席捲而來的概念狂潮中,一系列奇思妙想的dapp生根發芽,在去中心化思想滋養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

  • nft
  • dex uniswap
  • compound、maker、aave
  • usdc、dai
  • filecoin
  • lab dao
  • toucan
  • golden
  • radicle
  • helium
  • ……


然而,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景象卻是cloudflare一崩潰,預言機停止吟誦,交易所無法撮合……大部分專案折戟成沙。


為什麼去中心化的底層架構支撐不起符合大眾使用習慣的應用場景?
為什麼區塊鏈的升級概念誕生不出twitter、facebook這樣的頂級應用?
為什麼關注使用者隱私的加密世界無法包裹絲滑的使用者體驗?
為什麼web3應用程式無法形成飛輪效應滾滾向前?
雖然有這麼多靈魂拷問,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幾乎沒人停下思考:理想的去中心化設計和現實的應用生態建設之間有怎樣的鴻溝?


web3帶給我們產業迭代、時代變遷乃至社會進化的巨集大願景,可謂一個偉大而冒險、自上而下的頂層社會變革設計。作為加密世界建構的思想圖騰和行動綱要,web3的去中心化社會理念具有革命性——過往社會變革往往是自上而下設計,並帶來不斷反覆和衝突;在去中心化社會理念下,web3的社會實踐卻呈現以自下而上“湧現”,類似蟻群或蜂巢的“自組織”系統。


可是從現實層面來講,web3缺失落地實踐的執行者和推動者。雖然任何一次與社會變革關聯的重大技術都脫離不了市場、財富、利益的蘊化與賦能,但加密世界的發展史卻完全被財富慾望所穿透,上至專案開發者、工作室、投資機構,下至投機者、hodler等所有加密生態主要參與者。


以自下而上的web3應用生態建設來支撐的產業迭代、時代變遷和社會進化,與加密世界幣圈的各方利益博弈,讓這一切陷入了“悖論”。


vc:web3背後的隱形推手


以token之手,以建設為名


現有網際網路產業架構說到底還是“規模換增長,流量換估值”的線性關係;但web 3不存在中心載體,不能用以往估值邏輯來評價投入產出比。web 3所有的商業模型和產品設計都需要重構,由一個非線性關係來打破臨界點,並達到相當規模的使用者數量——這種模式可以類比於人類大腦透過各種神經突觸相互連結,最終產生複雜思維。


這種去中心化的重構代表個人與企業的分野將逐漸縮小,每個人、每個小微企業,甚至任何社會團體的商業價值都可以被挖掘(token),被傳輸(web 3社交),並且相互間的關係可遷移(社交圖譜)、可儲存(ipfs)。


但是,現階段web 3.0存在的問題明顯:


1. 缺乏真實使用需求挖掘:


web 3.0主要靠抄web 2.0的創意,頻繁推出各類中心化服務的去中心化版本,缺乏對使用者真實需求的挖掘。比如,我們不是想要一個去中心化版的twitter,我們只是想要一個能保留社交關係、內容可nft化、平臺抗審查,並且可以保護我們隱私的社交協議。


2. 使用者以謀利為第一動力:


使用者不是出於使用價值和真實場景使用產品,而是以謀利為目的,這也是x2e及其仿盤專案層出不窮的原因。但是這種模式只能在創業階段吸引到淘金者,不會留下真實的使用者群體。


如果要堅定做多web 3,沒有長期投入無法看到回報,至少需要商業模型成型才可以得到果實。只有誕生出全民應用的時候,才是web 3真正破局的時候。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defi使用者大概400萬人,nft在opensea活躍使用者約為50萬,web 3社交協議大概不到1萬使用者。


為什麼web 3實際使用者規模如此小——因為vc助推下的token機制。


vc在web 2的邏輯是:持續投資,尋求單一賽道的壟斷地位,佔據全部市場空間,持續獲得超額利潤。


vc在web 3的邏輯是:以投資為籌碼,尋求早期廉價token,以二級市場為拋售地,以代幣上交易所為節點,快速榨乾token價值。


web 3的token機制成為機構和vc的蓄水池,並且不用負任何責任。這裡存在一個bug機制,讓傳統機構可以利用token攻擊套利。


為什麼token機制無法帶來實際使用者規模?理性人認為:有些行為並不是在市場機制下的自發行為,恰恰是被人為干涉和創造出來的。


使用者使用搜尋引擎,可能確實會在乎隱私、資料安全這些內容,但最重要的是滿足對搜尋的需求,這是web 3建設路徑不能等同於defi和nft的根本原因,一個產品使用價值應該優先於價格機制。


比如使用者使用ethsign進行商業合同的簽署,最看重的是合同的不可篡改性,這是web 3產品優於其他工具的核心優勢,使用者完全不需要了解上鍊和智慧合約意味著什麼,但是可以知曉這可以讓合同進行永久存檔。

圖源:ethsign


眾所周知,市場是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礎去行動的,但目前的市場是基於他人的利益最大化在起舞——這根逗貓棒叫做token。讓我們用一張圖片來看看這個token加持下的演化流程。



機構談好分成,專案方在內部回報率(ipr)的引誘下,雙方合謀維持幣價,牛市時會獲得更多的使用者支撐token的價值,但一旦熊市由於專案缺乏核心使用者會面臨幣價和使用者的雙重流失。


token被利用完畢之後,部分專案方會選擇一起拋售,或者無可奈何維持運轉,比如uniswap在收購nft聚合交易平臺genie以後,竟然以usdc作為回溯空投幣種,而非使用uni代幣,可以宣告治理代幣的事實性死亡。


在中本聰的設想中,token是工作量證明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在vc的指揮下,專案的意義是為了token的價格,機構和專案針對token的策略是快速退出的渠道,而非維護專案運營發展的關鍵所在。


空殼: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場景


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場景的空殼化結構蛀空了web 3的發展脊柱。


當我們在談論web 3時,涉及有關這一主旨的全部概念——從社交圖譜、創作者經濟到saas和協作工具,似乎已經全部完備,只待一聲令下,web 3就會迅速佔據網路世界成為基礎設施。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cloudflare一崩潰,預言機停止吟誦,交易所無法撮合……


我們猛地發現,在web 3的概念之下,在底層公鏈的支撐下,原來還有更底層的網際網路協議在運作。在web3的巨集大願景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橫亙在理想和實踐的差距:web 3只是個空殼。


web 3的底層仍舊是傳統基礎設施


沒有一個現象級的應用的現實,web 3生態的飛輪效應就無法滾動起來。比如,目前社交協議主打socialfi或者社交圖譜概念,受到追捧的bbs network,其50%的代幣將會分發給活躍使用者。那麼活躍度如何提升呢?當然是製造“高質量”資訊,在此邏輯下,有更多流量匯入,跟隨者、訂閱者的活躍使用者就會收穫更多利益。這種機制來自於對defi中交易挖礦的模仿,人為鼓譟出足夠的泡沫,最後留下一地雞毛。


目前我們只有web 3對web 2的拙劣模仿,可是我們需要做到保護隱私、資料可攜帶、社交可遷移等特質,就需要區塊鏈、defi、nft的參與,這才是有真實的使用需求的應用。



主流開發者湧入交易所等現金流充裕的賽道所使用的語言基本是java、go、javascript等,而只有在涉及鏈上互動部分才會使用rust、solidity等。如果他們認識不到web 3的偉大意義,那麼藍圖無人施工,永遠無法成真。為什麼web 3應用會缺乏真實的使用需求?——道理很簡單,因為產品不好用。這背後是因為優質開發者極度稀缺導致的。web 3生態表面上稀缺的是使用者,但以目前的web 3使用者數萬量級來計算,探索性應用都較少,仍舊需要更多技術性、基礎性開發工具的建設。


在熊市到來之際,coinbase、bybit甚至會進行裁員,這些開發者會重新流失,進一步惡化web 3開發力量。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優質開發者對新工具、新技術的帶動力量是巨大的,但目前的態勢是將他們在擠出web 3基礎設施開發領域。web 3生態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但缺人才東風。


未來:誰是躬身入局者?


我們簡要概括web 2/3之間的關係——希望我們可以管中窺豹,探索web 3的未來圖景。


- 基礎硬體目前一致:依舊是桌面端和移動端。meta的vr裝置並未與區塊鏈技術或者鏈遊產生直接聯絡,gamefi主要還是網頁端和客戶端為主並未廣泛接入vr等裝置,這是一個被有意無意忽略的一個關鍵點。vr裝置還在鋪設更廣泛的使用路徑。


- 底層協議正在分化:網路底層並未完全拋棄http、瀏覽器、tcp/ip等協議,但是ux/ui正在變化,美醜暫且不論,反正都以“賽博朋克”為主要取向,換句話說,公鏈作為通訊協議,與ipfs作為資料庫的模式並未完全取代現有的通訊協議和中心化資料庫。


- 目前的web 3.0以概念為主:網際網路+再進化--> web 3.0+,如果這是必然發生的故事,那麼就可以認為web 3.0概念作為營銷本身就是一種向現實世界的延伸。


- 產品仍在迭代研發程序中:web 3產品的生命週期不再固定化,會進入一個充滿流動性的時代:用完即走服務也可以代幣化和nft化——本質上,門票用過一次不再使用,營銷服務也可以用完即止,只要在於買賣雙方達成共識,可以稱為token即服務。


只是,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實現,現在談論web 3.0的主要有三類人:


第一類:傳統網際網路大廠從業者


現在他們在躍躍欲試,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流量模式已經到頭了,在集體內卷的大廠中,已經有人準備駛入新航道,但是他們不改變思維的話,就會如同facebook的libra,或者所謂的聯盟鏈技術一樣。


第二類:crypto native


這類人或起步於公鏈,如flow開始標榜自己是web 3公鏈,或起步於defi/nft/metaverse專案組織,或是從大廠、機構中跳出來參與到web 3的建設中。他們是目前最主力人群,如同開發lens protocol的aave團隊一樣,大家都要學會擁抱變化。


第三類:傳銷的變種


傳銷的本質是產品模型在本質上無法盈利,在實操上均以拉人頭為主的融資運營模式。此類人群不會對產品建設產生真正的興趣,但他們往往聲量最大,希望能儘可能拉攏人群參與其中,普通人在被騙後就會產生“web 3=騙局”的刻板印象。


只有第二類人群成為主力,並且在未來有更多不同型別的人們進入到這個神奇的空間,發揮人類聰慧的大腦,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和使用場景。


web 3的適應速度是超快的,要相信新產品模型的迭代速度,比如nansen已經和google cloud合作提供實時市場資料。這就像是打不過就加入,web 2和web 3之間並不是隔絕的,而更像是雙生子,web 3給web 2也留下了適應進化的時間。


雙方能達成合作的契合點在於,“nansen 表示,資料將幫助做市商、對沖基金經理和資管經理訓練他們的演算法來預測市場走勢、生成報告、指標等。”當新趨勢成型,更多的主流群體就會參與其中,這是好的開端。


我們會在接下來談談未來的web 3產品究竟會長什麼樣——產品是web 3能否重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最基本的載體。認知是我們的靈魂,產品是我們的實體。最終,“web3悖論”的突破路徑還是要從開發者為加密生態提供使用者可用的產品開始。敬請期待下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