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算不算避險資產?比特幣究竟安不安全?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算不算避險資產?比特幣究竟安不安全?自面世起,比特幣就被譽為"數字黃金",那麼,比特幣到底算不算是避險資產?作為"數字黃金",比特幣和黃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此次,我們以近些年全球重大事件影響為實證,初探BTC的避險特性。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比特幣理論上具備避險資產的要求,且在過往的國際風險事件上得到了短期實證;與大眾觀點不同的是,它與黃金之間,長期相關性不顯著,但在比特幣的大行情下,兩者表現出"你漲我跌"的競爭關係。

所謂"避險資產",就是指那些在風險事件導致市場普跌的情況下,反而呈現升值的資產。而升值的背後,在於人們相信這些資產擁有強大的背書而不會貶值縮水,因而會在風險事件發生後蜂擁買入,提升了需求也帶高了價格。

傳統的避險資產包括貴金屬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債、法幣。以黃金為例,總量稀缺和高流通性就是最好的背書;而美債、美元等往往有著強大的國家地位和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獲得了避險資金的青睞;至於日元,除了長期穩定的負利率政策,本國雄厚的外匯儲備作為背書也是避險資金進入的一大原因。說白了,動亂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很微妙,如果大家一致認可和信任什麼東西,那它就是"硬通貨".那麼問題來了,比特幣是嗎?

比特幣本就是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而誕生的,強大的技術背書和日益擴大的使用人群使它完全符合"避險資產"的要求。一方面,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比特幣背書於加密技術來完成貨幣發行和交易,貨幣總量一定,交易不可篡改,不依賴於政府、機構,"你動不動亂,我就在這裡".另一方面,人們對於比特幣的參與和認可也越來越多,國外有分析師預測比特幣使用者將在2024年達到2億之多,"世界之大,我無處不在".

做為"後起之秀",比特幣價格的波動性遠高於黃金(經我們的統計分析,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大約是黃金的6倍),這也是一些人對比特幣的避險特性予以質疑的原因。但是,"避險"本身是個短期概念,而比特幣對風險事件的及時迴應也已驗證了它的避險功能;另一方面,從長期而言,價值資產的數字化革命正是方興未艾,未來隨著監管的落定和技術的完善,人們對於加密貨幣的共識將逐漸趨同,人心定了,價格還會有那麼大的波動嗎?

在常規定義中,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

比特幣究竟安不安全?今天我們就來評估一下比特幣的安全。

一、比特幣的證券特徵顯著

比特幣的發行機制,決定了它的生產人數越多,生產難度就越高,而生產難度帶來的成本激增,又會推動市場價格的上升。

貨幣又稱為一般等價物,雖然具有一定的投資屬性,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充當商品交易中的介質。比特幣在被髮明之初(2009年),曾有一名使用者使用1萬比特幣買了一個披薩餅,大大振奮了比特幣市場的信心,當然,如果他把這1萬比特幣保留到今天,可以直接換到的現金,大概是幾千萬人民幣。

無論是從巨集觀趨勢還是微觀動作來看,比特幣就像一支藍籌股,人們透過生產或是購買等手段獲得比特幣,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它升值到合適的時機再轉手賣出去,如同認沽權證的遊戲。

二、比特幣與龐氏騙局

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紀的義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陰謀,騙人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狡猾的Ponzi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Ponzi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衝昏頭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並不產生價值,而比特幣則會隨著網際網路的進步和完善,成為網路使用者數字錢包的組成部分,它在投資市場的表現或許可以稱得上是鬧劇,但絕非騙局。

中國目前擁有比特幣數量最多人,名叫李笑來,曾經是新東方的英語託福老師,2011年,他投資了近百萬人民幣,一邊在交易市場購入比特幣,一邊部署了"挖礦"生產比特幣的硬體叢集,如今他手裡的比特幣超過一萬多枚,價值已經破億。

三、比特幣既安全,又不安全

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以P2P網路為基礎,其運算、流通、交易都具有匿名性來作為不可追蹤的保障,理論上講,使用者持有比特幣,就像是海洋中的一粒沙礫,很難成為駭客盜竊的目標,它比依賴密碼和交易口令的普通網路銀行更為隱秘。

而且,恰恰是由於比特幣的不可追蹤,一旦發生盜竊,使用者也無法找回被盜的比特幣,換句話說,不受監管這一特性既是比特幣超出國家貨幣安全常識的優點,也是比特幣在遭遇危機時焉有完卵的缺點。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貨幣,比特幣和你的錢包一樣,光是捂緊口袋,是沒有用的。

四、比特幣的合理性

目前,與比特幣相仿的電子貨幣還有Litecoin、PPcoin、DevCoin、IxCoin、NameCoin、PpCoin、TerraCoin等不下十種,形式大同小異,都是透過電腦計算來生產貨幣,進而產生流通基礎,只是在演算法、耗能上有所不同,不過比特幣仍是其中最為主流的貨幣品類。

歐債危機的蔓延,更使一些政府調控能力較弱的國家發生銀行擠兌事件,人們意識到國家貨幣並不永遠靠譜,鈔票的"廢紙論"蒸蒸日上,社會需要央行之外的貨幣解決方案。

所以,儘管政府並不喜歡比特幣這種挑戰央行權威的產物,但是由於政府無法承諾國家經濟的永恆健康,作為博弈的籌碼,電子貨幣在民間燃起的火焰也已無法撲滅,德國正在考慮對比特幣交易施以徵稅的政策,而這又間接證明了政府對於電子貨幣的承認。

五、貨幣的融合未來

歐元是一種大場景下的融合,微信支付是一種微場景下的融合,從功能出發,二者殊途同歸。

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也不例外,比特幣所代表的私有力量影響深遠,未來極有可能被納入中央核算系統裡--所謂中央核算系統,是理想中的貨幣兌換平臺,無論是人民幣,還是美元,還是比特幣,還是某網路遊戲中的遊戲幣,都可以接入平臺自然演算出實時匯率,人們拿著任意一種貨幣,都可以暢通無阻的交易,不受幣種、地域以及商戶的限制,所有貨幣公開競爭優勝劣汰,而使用者也都平等的承擔風險與機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