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區塊鏈專案估值?

買賣虛擬貨幣

在當代投資與創業的過程中,商業模式與估值方法是被提及最多的話題,尤其是估值方法更是直接影響企業融資與發展的關鍵。

估值方法從傳統時代的淨利潤,淨資產估值到網際網路時代的點選率估值,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日活估值等等,一系列的估值創新也加快企業融資和發展的速度。

區塊鏈時代的到來,為現代新的估值方式打上了一個問號。應該用什麼方式為區塊鏈企業進行估值才是最合理的呢?

區塊鏈企業估值可以應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數字貨幣(代幣)進行估值,另一個是對其技術應用進行估值。但歸根到底其實都是一樣的。

先說如何對數字貨幣進行估值,以比特幣為例。看過白皮書的人都知道,比特幣產生是對“算力”的獎勵,因為比特幣需要大量節點進行大量的運算,保障比特幣區塊鏈網路的執行,所以設計挖礦程式碼,當然無論是個人挖礦還是礦池都要付出裝置,電費,網費,通訊費和人工成本,而這些轉化之後就是挖取比特幣的成本。隨著比特幣數量上設計的變化,隨著算力的增加每年產出比特幣數量再減少,算力多了產生少了比特幣價值也就越來越高了。

除去挖礦外,交易所也可以得到比特幣,但比特幣進入交易所後人們其實是為未來的算力支援能力形成溢價,這個價格又受到各種政策、本身的缺陷等相關事件影響,然後價格就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等等。

數字貨幣的價值說白了就是挖礦的成本與未來的算力預期。一個區塊鏈企業發現數字貨幣,要看其礦工節點支援力度是否夠,比如挖一枚幣成本5毛而價格也在5毛左右,這相對合理。但如果對方無挖礦程式,或者這種幣“一挖一麻袋”,那恭喜可能這是“空氣幣”,應該躲遠些。因為為空氣幣估值其實更難,除非完全能瞭解其技術和業務。

繼續說說關於代幣和應用幣的估值,代幣主要指再ETH上發行的智慧合約代幣,這種代幣依賴主鏈,不需要單獨挖礦,只需主鏈挖礦的算力支援即可,這些代幣往往需結合某種具體的商業應用場景。

比如ETH按照gas計費,所以加上這部分成本損耗,90%的代幣折算價格(折算價格是指按照1:N對應的主鏈發行貨幣)是要低於主鏈的,所以投資這種ICO主要看其應用場景未來是否具備商業盈利能力,否則還不如買主鏈貨幣,畢竟一個主鏈可以支撐N種代幣,一個代幣的成功都可能刺激主鏈的算力增長,所以對代幣支撐的業務是否熟悉是你投資的關鍵。

應用幣的情況就更為複雜,首先應用幣依賴自己的區塊鏈網路,網路算力是否成熟本身就是風險,其次應用幣面臨和代幣一樣的業務場景,應用本身支撐的業務是否能夠盈利是關鍵,商業模式是否可行這些是投資應用幣和代幣需要考量的,同時區塊鏈應用業務本身還面臨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類似的中心化業務,的確中心化是我們想要推翻的,但是中心化目前在開展商業業務時很多優勢還是需要區塊鏈努力追趕的。

技術應用估值是看技術屬性表現為特定的區塊鏈專案需基於特定的程式碼庫和資料庫生成,不同的區塊鏈專案在底層技術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或是平臺或是協議或是應用;其商業屬性表現為能夠有完整的經濟模型、激勵機制。技術能夠實現商業經濟應用,反過來商業也會引導技術的不斷進步,二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

當前中心化應用仍處於食物鏈頂端,將去中心化系統替代中心化系統的過程是困難非常大的,所以曲線救國的思路是區塊鏈做為當前商業模式的補充與完善。這種思路下區塊鏈技術在中心化行業中能否找到生存空間,解決中心化無法打通的資訊孤島等領域痛點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種專案可以根據已有的中心化行業的特點進行估值。

其實無論是對幣估值還是對商業模式估值都面臨使用者,到底整個盤子有多少使用者才是最關鍵的。對幣而言,礦工數量,幣的使用者數量及錢包數量都是對其估值的主要方式。其次除了增量就是增速,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新公司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導致很多新技術公司剛一出現就已經壟斷了,因此在未來,體現公司價值的DCF三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必然迅猛的走在了前面,那就是公司成長期的增長速度,相比自由現金流和生命週期而言,未來幾年能年年100%的增長速度則更加重要。

其實從網際網路公司開始,這種科技進步帶來的指數增長速度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幾十年前誰能想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龍頭都是10幾倍的pb,而且很合理。如果一個成長初期的公司,如果roe從15%開始,透過增長,roe逐漸提高的過程,則是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可以享受公司利潤增長和估值增長的雙擊。

對區塊鏈企業的估值,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在這個難辨真偽的年代其增長速度與其死亡速度都是成正比的。所以做區塊鏈企業投資或投資代幣在不能瞭解其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建議不要價值投資。那些所謂的“持幣為王”很多都掉進了莊家的圈套。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