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的方向是前進——讀《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隨想

買賣虛擬貨幣

2008 年,金融危機襲來,惶恐不安的情緒瀰漫著媒體和網路。 一位朋友,他在美國金融界從業,他告訴我,從美國到印度的航班上,滿是失業歸國的印度程式設計師。他用語音和聲調渲染著誇張和驚奇,潛臺詞用今天的流行網路語來說,就是 - “活久見”。 2008 年的危機,彷彿延慶的一場陣雨,身在海淀的我能聽到雷聲,但雨滴並未落在我身上。倒是幾年過後,我才發現,外企工作不再是程式設計師的首選,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迅速崛起,兄弟們以進入 BAT 為潮流。 在 2008 年的那個時刻,我茫然不知,不知那變化正在發生,也不知世界正在向一個新的方向前進。

同樣是過了幾年,我才知道,2008 年還有一件大事,有一位密碼學者,設計了一種可在點對點的網路環境中實現可靠支付的系統,他為其命名為比特幣。

2020 年的晚冬,疫情初顯,正值春節假期,人們閉門不出。我讀書讀到一句話: “沒有人可以真正預期在第三個十年會有怎樣的事件影響和改變世界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體系”,對景生情,感覺這像是一句讖語。這句話來自龍白滔的《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一書,是嘉明老師所作序言中的第一句。

承蒙白滔兄賜書,春節前 1月17號拿到樣書。我印象深刻,當時在家翻此書,家中小朋友見狀好奇,問道:“你看的什麼書?” 我猶豫了一下,告訴她:“這本書叫’數字貨幣’,是我的朋友龍老師寫的。” 她兩歲半,用職場風格的話來說是 “對計算機和經濟學以及數字貨幣領域懂的不是特別多”。但之後她就知道了這本大厚書叫“數字貨幣”。

我對數字貨幣則可算略有所知。2014 年接觸比特幣,緣由倒不是技術,而是因為奧地利經濟學派。我讀過哈耶克的書,被網上的評論文章便引到了比特幣上。2015 年開始跟以太坊技術,之後便嘗試做區塊鏈上的應用,一直到今天,算勉強稱得上“區塊鏈開發者”。

但我之瞭解數字貨幣,偏重“數字”,於“貨幣” 則只能說 “懂的不是特別多”。 我的書架上只有兩本貨幣相關的書,一本是“貨幣的去國家化”,哈耶克的書我全數讀過,一本不漏,他的書讀起來容易;另一本則是米塞斯的 “貨幣和信用理論”,這本說起來就慚愧了,從入門到放棄,我只用了10頁。我的 Kindle 裡有一本 David Orrell 的《人類貨幣史》,這本算是科普,很簡單,全本瀏覽過,是為了寫一篇區塊鏈的文章,急於湊資料而臨時抱佛腳。倒是記住了其中一句話:貨幣即資訊。這句話深得我心,畢竟我是幹資訊化的,這句話算是把貨幣劃歸我們程式設計師管了。

David Orrell 在有些觀點上似與龍老師一派,例如 “貨幣並非來自物物交易”。其實,關於白滔兄的觀點,2019 年夏天的幾次會議上,我便已學習了一些。2019 年 8 月,在政法大學的讀書會上,從白滔兄的演講中,第一次聽到 CBDC 這個詞,第一次聽到 “貸款創造貨幣”的理論,第一次聽到 “二層賬戶結構”的設計……好多個第一次,我的一個感受是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所以,我聽的興高采烈。

 之後,我在做區塊鏈培訓時,講完非對稱加密、SECP 256 K1 曲線、POW 機制、雜湊 SHA 256、Merkle Tree 等等之後,總要加上一段 “大家知道嗎? 你的存款是商業銀行發行的貨幣”。想想看,一個技術人員,一個程式設計師,大談特談貨幣學,這是多麼酷的事啊。大家聽得興高采烈,我講的也是興高采烈,熱烈的氣氛中,顯得我像是一個跨學科的全才。

然而,龍老師才是真正的跨學科全才。他是三清團員,清華大學本碩博,上海交易所交易系統總架構師,帶著深厚的理工學術素養和計算機技術底蘊,卻又成為一名經濟學者,遊走在科技與經濟兩界,如何不讓人仰視,如何不讓人崇拜?

龍老師的全才,倒是符合數字貨幣發展史上的精英傳統。中本聰本就既懂密碼學,又懂計算機,還懂經濟學,甚至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尼克薩博也是密碼學、計算機加上律法學者。 按大概年齡倒著數:戴維、哈爾芬尼、亞當貝克、喬姆、迪菲,這些人沒有一個是 nerd,莫不既精通技術,又心懷經濟與社會。密碼朋克,朋克者,反抗也,反抗什麼?那自然不是跟技術較勁了。及至新秀維塔利卡與 BM 出場,乾脆創立新的門派:密碼經濟學家。

喬姆的 “不可跟蹤的電子現金” 一文於 1988 年問世,目的便是保護隱私,這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出現後,想象力的一次突破,非對稱加密技術不再侷限於簡單的訊息通訊,腦洞大開進入支付領域,人們可以把 “錢” 用數字的方式複製到 PC 機。喬姆的ecash,當之無愧可算數字貨幣的先驅,雖然它並未擺脫中心化伺服器。 戴維的 B-Money 雖然並未寫出程式碼,但那理念極為激進,中本聰要引以為師,直到今日,我依然認為區塊鏈應用的範疇不超過 B-moeny 之定義。比特幣出世後,終於,點對點支付這把利劍出鞘,寒光似水。雙花難題克服了,數字世界的“稀缺性”也就有了,數字黃金閃閃發光。 比特幣不再是債(IOU),不再是對現實世界中價值的描述,它自有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數字貨幣。

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我的認知侷限於技術,對比特幣的讚歎,也不過是:“好傢伙,這 POW 機制太精巧了,難為他怎麼想出來的,這是多大一道閃電在腦中劈過?”。受啟發於白滔兄書中所說 “貨幣來源於統治者在石板上記錄的債務”,我也突發奇想,如果貨幣就是一種記賬方法,那麼可以說貨幣就是為了人類的理解,將價值(債務)寫成數字,而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則是對 “數字(人類可讀)” 的 “數字化(計算機可讀)”。這麼一想,頗有融會貫通、把現象看透之感,WOW,原來本質如此簡單。

但並非這麼簡單。《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一書 400 多頁,從貨幣起源理論到金融體系現狀,從石板到智慧合約,從鑄幣稅到普惠金融,從 Libra 到 CBDC,從銀行到數字貨幣交易所,從 DCEP 思路到 Token 機制設計,這本書涵蓋了數字貨幣的方方面面,內涵豐富,洞察深刻,而且對這個新領域的諸多問題給出瞭解答和方案。讀此書第一遍,我用了2周,易懂之處我已記住,艱深之處還需琢磨,實在太難的地方,我勸告自己…….該放棄就放棄吧,作為成人,要主動給自己減負,不必等待教育部。再說,我一個搞技術的,對金融和貨幣做到“懂的不是特別多”,也就夠了。但無論如何,培訓區塊鏈的課程,我多加一個鐘應該問題不大,在此要感謝白滔兄。

要感謝的還不止這個。我熱愛哈耶克,有感性的因素在,其實對這樣的一票人我都喜歡:洛克、孟德斯鳩、休謨、托克維爾、阿克頓、米塞斯、哈耶克、羅斯巴德……然而,要說真的從學理細節上理解他們的理論,那還真的不敢厚顏胡說,書還都沒讀全呢。對哈耶克我選擇了全信,包括他的私人貨幣理論、貨幣競爭理論。都說哈耶克思想在比特幣中得以實現,中本聰真是哈耶克這個產品經理的程式設計師。當然,中本聰比之哈耶克更激進,哈耶克還說要穩定幣值,中本聰則管都不管,哈耶克還支援商業銀行,中本聰則說你們都給我滾,我不需要第三方。 然而,雖有我之崇拜哈耶克,讀了白滔兄的書,我還是想,也許我得再多讀一點書,再多思考一點。畢竟,不論對那種理論,“致命的自負” 都要不得。

白滔兄並不因為對方是大師而不去質疑。實際上,他對很多現狀的批評非常尖銳,不管是 ICO和數字貨幣交易所的亂象,還是一些所謂權威的理論和思想。 他在群中,一向善於“懟”人,一種攻錯若石的風範,一種魏晉名士的 Style。我曾當面讚頌他“懟”人之威名,他說:“我過去不這樣。” 我問:“噢,您以前很溫和?” 他回答:“不,我以前懟的更兇。” 

白滔兄在書中對密碼朋克的評論溫和但又入骨三分,他說密碼朋克 “優點是理想主義驅動、技術精湛、創新不斷”,缺點是 “極端理想主義,缺乏理論指引,易入歧途,不能成為未來貨幣格局的決定性力量”。這個論斷,深得我心。密碼朋克們喜歡的一本科幻小說《真名實姓》(中本聰的英國英語,當是模仿此書中的人物)中,一位極客“滑頭先生”掌握了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所有權力,但他放棄了,因為他懷疑 “到頭來我可能還不如當前的統治者,這些事我下不了手。” 所以,未來也許屬於 Libra,卻不會是比特幣。

我以為,比特幣是唐吉坷德式的挑戰,而以太坊號稱自己是“去中心化的開發平臺”,則是一次低眉順眼,到了 Libra,順天護國的旗幟迎風飄揚。正如《數字貨幣》一書說 “Libra 是把舊世界的統治力量帶進新世界的’特洛伊木馬’”。妥協與折中未必是前進方向上的指南針,但一定是那個路況導航的 App。

2008 年正當經濟危機,中本聰設計了比特幣,程式碼中寄託了他的理想,也訴說了他的不滿,然而數字貨幣之成敗與否已非他可控。時至今日,也許他會說一句,也只能說一句:我的方向是對的。 2020年,21世紀進入第三個十年,驚濤駭浪四個字也許不算是誇張之語,危機之際也許我們只能選擇相信,相信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是前進的。讀白滔兄的《數字貨幣》一書,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歷程,人類的方向是前進,而白滔兄此書也給了我們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從業者一個信心,相信我們的方向是前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