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借貸的邏輯和商業基礎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承接上文,主要講述下為什麼會有去中心化借貸?這個邏輯我講出來估計也是比較奇特。商業世界的複雜不是一兩句話,一兩篇文章就說得清的,但是對於金融業的概念繁多,我深惡痛絕,我討厭西裝革履衣冠楚楚的人對著公眾講一些大家無法理解的事情——雖然這樣做情有可原,根據《影響力》這本書的理論,說服一個人不一定靠邏輯,靠對方無法理解的概念,可以更容易說服對方——只是,我不喜歡這麼做。上一篇文章《商業的邏輯和借貸的利率》講述的事實也非常簡單,只要資金週轉率和毛利率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借貸是必然產物。因為沒有多少人用自己的錢去發財,主要原因是效率太低了。去看看白手起家的故事,他們大都是精明而善用槓桿的人,去看看財務大虧損的故事,他們大都是判斷失誤還要使用槓桿的人。借貸本質是用不屬於現在的自己的錢去做屬於自己的未來的事情。然後,這裡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借貸需要去中心化?

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所有DeFi中的Lending(借貸)業務都是一盤散沙,沒有任何全域性觀,也沒有任何發展的可能性。今天我們來試著回答這樣一個棘手的核心問題。

去中心化借貸與中心化借貸

首先,各位朋友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借貸,多數時候不是因為做生意,而是因為資金週轉不過來,舉了最普遍的例子,大學生的助學金貸款,我最佩服的一位學長家境貧寒,考入清華直博(直接有本科去讀博士)後,第四年我見到他,他說當年大學給的綠色通道他很感激,終於在清華讀到第四年,把當年借的錢還清了——因為他連讀大學的學費家裡都負擔不起,學校裡的勤工儉學之星評選每次都是頭名還是捉襟見肘,不過這位學長,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清華博士畢業的時候成為了清華十大學霸,拿了美國高校的獎學金資助去美國斯坦福大學,然後歸國以三十歲出頭的年紀成為清華博士生導師,他一路走來靠的全部是借貸——中心化借貸。

備註:學長的名字為“張如範”,在百度搜尋“世界上最長的 張如範”可以搜出來他的事蹟。白手起家的商人值得佩服,白手起家的學者你聽說過嗎?其實,很多學術研究需要經費大家知道,大家知道很多學術研究者,其實並不是天生的富二代或者貴族,不要說窮人不適合學術研究,窮人不適合創業,窮人不適合搞藝術,感情窮人只適合搬磚了?

借貸就是一種力量,讓你追逐自己的夢想,不管你的出身、背景與資源。

學長靠的全部是中心化借貸前些年和現在,大多數人也沒有機會接觸去中心化借貸。

更通俗的例子還有倆,第一,是買房子的時候要貸款,原因是A、小資金辦大事兒對未來房市有信心;B,更加普遍的情況是:確實沒有錢付全款,可是需要買房,因為這是所謂的“剛需”。

第二,小微企業創業的時候,可能需要資金週轉也需要向銀行貸款。以我本人為例,當年創立的傳統貿易商企業,需要貸款,寧波銀行讓我以年繳稅金額的十倍貸款,但是不允許大於50萬,也就是說我只要去年企業交了5萬以上的稅,我就可以向銀行貸款50萬,當然,小微企業想貸款更多可能性也不大。

小微企業融資難,不是今天的問題,是歷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都不容易,這一點也合情合理,小微企業朝不保夕,信用沒有背書,銀行憑什麼借給你錢?

去中心借貸就純粹學術定義來說就是Peer to Peer,也就是P2P。

於是,才有了民間高利貸,才有了江浙一帶的聯名擔保等等方式解決,但是,這些事兒伴隨的法律和財務風險很高,並不能長久的穩定的解決問題。所以你知道阿里巴巴集團的口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於小企業主小老闆們有多大的誘惑,雖然他們只是打通渠道,並沒有涉及貸款業務(當年是這樣的)。

綜上,你看到中心化借貸的問題是信用問題,信用夠大則可以貸款更多,反之則小。學習好可以貸款,企業繳稅多可以貸款,企業有固定資產(廠房、裝置、專利、古董、黃金等等)都可以貸款。

都說區塊鏈解決信用問題,在借貸業務上怎麼解決?換句話說,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

Copound和MakerDao等等借貸平臺,憑什麼存在與發展,何德何能鎖著10億美金級別的資產——不管是加密資產還是傳統金融或者實物資產。

為了這個事兒(因為是比較大的命題),我請教行業內很權威的資深的專家朋友,不是專家不值得我去詢問,不是朋友,得到的答案我擔心不真實。

於是便有兩種聲音充斥在我的耳邊,我給大家說一下,當然最後我也會給我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第一種聲音:

這個Compound也好makerdao也好,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可以持續的,為什麼呢?

第一,因為任何資產都有一個屬性:可以被抵押。如果不可以被抵押,那怎麼能算作資產呢?比如你的房子、車子甚至你的股票,都是可以抵押給銀行獲得一部分資金的,所以加密世界就需要去中心化借貸這樣的服務,comp、makerdao只是應運而生的產物,是合理的。

第二,資本對沖理論。當然你直接賣了拿到一百塊,現在抵押是75塊,但是,你可以在資金週轉之後把這個資產拿回來,比如我就是不想賣掉eth,只要在強制平倉前,我拿回來了,我所要付出的只是一點點利息,我就是喜歡eth或者btc這個資產。正如,我可以去抵押房產,但是我不想賣房產。本身如果eth下跌25%以上,我的抵押物可能會被沒收一部分,再跌再沒收,再跌到一定程度直接全部沒收。當然漲價的時候也可以贖回資產,只需要付利息,這個抵押房產、股票等資產沒有區別。

第三,利差盈利模式。流動性挖礦主要指的是各位借與貸的參與者,我這裡說的卻不是這個,而是平臺自身的盈利基礎,貸款出去10%,接受存款7%,那麼利差就是3%這個利差就是平臺盈利的基礎。平臺專案方盈利後就可以去市場上回購COMP等token通證,然後這個幣因為供需關係和利好訊息就升值,這裡的基本邏輯是:大多數公鏈專案方都沒有任何盈利邏輯,所以,在這個利差盈利的方式下已經很好的,屬於一群侏儒3比身高,矬子拔將軍。至少有盈利模式,類比交易所的平臺幣,靠交易費的一部分回購行為,去獲得幣價的穩定與增值。

第四,專案方有需求,機構有需求。,他們是大戶藉助穩定幣系統至少可以把募集的資金變現70%+,推論是,任何金融系統由機構和大戶支援的時候才能長久,世界上的金融系統就是這麼運轉的,比如美國的股市,機構佔比常年是大頭(70%+、80%+),散戶只是微弱的力量,但是美國的股市因此也非常穩健。

另一派觀點:

第一,我有以太坊比特幣,我為啥不直接賣了換錢,反而要打個7折75折去換錢,我傻呀;

第二,去中心化借貸比如Comp這樣的專案方,如果沒有流動性挖礦,流量很快流失,然後面臨的就是流動性不足,無法兌付的跑路結局,基本熱潮一過,就難以為繼,有幾個人會真的要去這個平臺去滿足借貸需求?還不是為了所謂的“流動性挖礦”。

第三,機構可以支援金融生態不假,可是comp上面鎖著千萬美金以上的機構也就BAT(一個專案方)一家吧?為什麼只有他一家,原因很簡單,因為BAT專案方和COMP專案方關係很近,非常信任,所以這個信任是由人心(中心化)決定的,和智慧合約關係不大。

第四,COMP也沒有去中心化,只是看起來用了智慧合約,用智慧合約不代表去了中心化。你去官網看下投票權,A16Z佔比相當之大, 而顯示出的佔比3%+是對於全部幣量的不是對於目前的流通量的,所以乘以係數後更加誇張,前二十名三十名之後,投票權幾乎都是零。這怎麼是去中心化?只是有個外套罷了。

這兩種聲音也是在我的腦海中盤旋和爭論,有人說“人成熟的標誌是能夠接納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還能正常行事”。我個人支援第一種觀點,認為去中心化借貸是有必要且可以持續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就比第二種邏輯更加自洽,而是因為我希望整個世界出現不同的新的東西,或許去中心化借貸目前還不夠完備,未來的發展可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如果揪住幾個bug不放,整個專案也就是鏡花水月。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