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技術視點 | 區塊鏈世界中的資訊價值與身份體系

買賣虛擬貨幣
1. 資訊的價值你可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區塊鏈網路的核心是什麼?不妨理解為:對節點行為的假設。節點之間遵循共識演算法的假設,作惡節點被發現而受到懲罰,可信的區塊鏈網路得以形成,從而基於這一網路環境開發的鏈上應用也被認為值得信任。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區塊鏈網路的節點記賬行為會一定程度上形成冗餘,造成了高昂的資訊上鍊成本。普通業務完全使用區塊鏈智慧合約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因此區塊鏈應用更適用於高價值的事務,這其中金融類事務最具備代表性。那麼,金融事務是不是區塊鏈的唯一場景?答案顯然不是。
這一問題就要回歸到區塊鏈的原始形態。區塊鏈網路打造的是良性競爭的商業環境,在這其中又包含很多高價值的業務場景相互交叉融合,這也是區塊鏈的潛在服務場景。資訊的價值隨著加工和流轉逐步提升,使用者對於有價值的資料有主動的治理權,作為使用者資料自治的核心。使用者資料自治之後,藉助區塊鏈防篡改和可溯源的特性,資料的使用和流轉變得透明,擁有資料的使用者價值也隨之提高。這樣資料的身份和使用者的身份價值可以得到量化。更進一步,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機器也可以擁有資料,甚至擁有身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財、物、事”的身份體系應運而生。2. 身份體系網際網路歸根到底是一種資訊互聯,其價值體現了網際網路資訊的價值。區塊鏈建立在分散式系統技術之上,也具備網際網路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大膽認為:網際網路的價值可以在區塊鏈上具現。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如下兩個階段:
• 從 Web 1.0發展而來:資訊的製造者並不是資訊的擁有者,形成資訊的中心化歸集的使用者習慣。資訊由中心化資訊服務提供者所有,資訊的二次使用甚至並不需要資訊的製造者知曉;• 從 Web 1.0向 Web 2.0轉化:藉助中心化平臺服務,組成使用者點對點的溝通網路。一個網際網路應用的價值衡量標準轉化為使用者為應用帶來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對區塊鏈身份體系的簡單理解就是中心化網際網路系統中的賬戶系統的去中心化版本。本體希望透過身份體系方案將區塊鏈的分散式信任使用到普通網際網路業務應用之上。舉個例子:你要前往某個國家,他們需要的可能是你留學身份,或者你入境的其他身份。他們會提要求說我要什麼樣的證明,如果你不具備就無法滿足要求。對一個群體的信任需求在於提出方法,而不是由個體任意決定。就像我們所說的“網上衝浪”成為“社交達人”。在這其中你可能會扮演多種身份。有些角色真實,有些虛假,但其實對於參與人來說甚至沒有察覺。
本體身份體系(ONT ID)提供完整的方案,針對傳統網際網路應用賬戶體系,將賬戶體系從中心化管理向使用者自主管理的轉化,並支援個人的生活圈子管理。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停製造資料又消費資料,自治的身份擁有對於資料的權利,資料的價值和資料潛在的使用市場代表了對身份價值的一個預期。這個預期的量化,是對身份信任的量化體系。3. 總結一個人處於不同的生活圈子中,會遇到不同的信任標準,這也正是身份的價值所在。你無法確定你的身份在什麼情況下會有價值,這個量化的過程和固定的信任背書不同。個體信任一個人身份是因為願意相信才相信,而不是因為強有力背書就一定信任一個人。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這是由買賣信任雙方來互相決定的一種關係。虛擬身份就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幫助積累身份的可信度。然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可以直接拿來用,而不是每次都從零再開始構建信任。在本體的身份體系中,虛擬身份首先是個人主動建立,而不是被他人建立,而個人可以選擇性的給受眾透露不同的身份,或者說虛擬身份的一部分。有價值的身份使用應用服務,並持續回報應用服務。不同的應用有不同的目標使用者群體,幫助目標使用者的定位越來越精準。本體身份體系將區塊鏈集中的金融場景擴充到更加廣泛的網際網路場景。隨著身份的價值越來越高,使用本體身份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對於本體基礎設施來說,鏈上業務需求也會逐步增多。鏈上業務需要 ONG 作為通證來激勵節點網路,維持網路的規模。上鍊同時促進 ONG 的流動速率,在控制 ONG 價值波動的同時保證用來做節點質押的單位 ONT 收益率增長,引起 ONT 價值增長。這就又回到了本體通證經濟的邏輯。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