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區塊鏈技術+商業模式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網路的底層技術,這幾年一直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從區塊鏈1.0的比特幣、到區塊鏈2.0的以太坊、再到如今區塊鏈3.0的群雄爭霸,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從古典網際網路向價值網際網路轉移。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區塊鏈就是未來的趨勢。

但區塊鏈終究只是一種底層技術,但技術價值並不代表社會價值。真正讓區塊鏈實現價值轉化的,是“通證”,而圍繞“通證”進行設計、構建的商業體系才是真正的未來趨勢。

如何理解技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異?舉個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人類透過無性繁殖技術培育了一隻名叫“多利”的綿羊,克隆技術一下子成為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多數媒體和公眾都認為這是一項偉大的技術。可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時至今日,克隆技術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社會價值,反而因為顛覆了生物體繁育方式,在技術實現上存在諸多瓶頸,並且在倫理學上一直不被認可和接受。所以,你可以說克隆是一項偉大的技術,但它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並不大,至少目前看來是這樣的。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而被人們熟知,並不是因為技術本身,而是因為比特幣在金融價值上的實現,讓人意識到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意義所在。在某種程度上,比特幣可以被視為第一個成功落地的“通證經濟”模型。

目前,很多人誤會“通證經濟”是個薅羊毛的遊戲,那是因為“通證”的商業化探索才剛剛開始。就像當初網際網路技術剛開始爆發的時候,因為有效的商業模式尚未構建成型,所以才會經歷泡沫破滅的陣痛期。而現在,基於網際網路的各種商業模式、經濟結構,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通證經濟”一樣會有陣痛期。這個陣痛可能會來自於激勵機制的缺陷、通證權益的不合理、自組織協作的瓦解、人性的貪婪……等等等等。

所以,“通證經濟”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支援,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認知的改變,到法律法規的完善,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去努力。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資料的貢獻者,但是最終結果是,當我們使用資料時還需要花錢進行購買。這在區塊鏈時代不一樣,區塊鏈時代,我們是每個區塊的貢獻者,同時也是每個區塊的享有者和資料收益者,無論誰需要使用我們的資料,都要支付相應的Token,如此就實現了價值之間的傳遞。

區塊鏈的精髓就是,未來區塊鏈將所有的資產以Token形式存在,所有的資產都不是個人的,而是公共的,每個人以持有Token的多少來享有對應資產的使用權。

通證經濟激勵機制設計的通用場景

在通證經濟體系裡面,有幾個核心要素。第一個,所謂的經濟體,就是我們當下看到的實體經濟,包括新型經濟、使用者、智慧合約和產品服務;另一個是交易平臺,例如過去的以物易物,必須要有一個公共公平的交易平臺,未來持有的Token所享有的服務,是要透過平臺進行交換;那麼使用者有了區塊鏈技術,有了Token可以隨時瞭解資訊,瞭解合約的執行情況,而且對於每個合約可以自己進行點評,透過推廣來獲取激勵。

通證經濟改造不僅是解決一個商業模式以及激勵機制的通路,更是將實體經濟與區塊鏈技術甚至數字技術相結合,形成自己的商業生態,這才是真正的通證經濟改造或者說真正的鏈改。

如果我們嘗試著跨越時間緯度,去展望區塊鏈的發展方向,你會發現,區塊鏈+商業模式構建出的“通證經濟”才是未來真正的趨勢。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