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及區塊鏈技術依然是由密碼朋克和技術派主導的“極客群體”

買賣虛擬貨幣

加密貨幣的抽象化是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一環。越是簡單的使用者體驗通常是以中心化為代價的。技術派使用者可以跳過抽象化,而在本地化層面解決技術及其相關的摩擦問題,但是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他們更願意有個第三方在此過程中提供幫助。

目前,我認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已建立的體系(無論是全球貨幣體系還是NFT DApp)大多純粹是為了一小撮技術狂熱分子服務的。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設計思想將重點放在了將新使用者引入體系內。技術元件的抽象化顯然也面臨著風險。抽象化程度越高,中心化就越強,終端使用者的使用風險就越高。但如果從系統中除去並打破抽象化,那麼,伴隨的風險就掌握在使用者自己手中,同時使用者也將面對與之相關的所有摩擦。

一次選擇,就是一次轉折!一次嘗試,就是一次機會!詳情諮詢yjyd_666

抽象化伴隨著風險,去抽象化意味著個人責任與摩擦

這個領域的目標是給與使用者選擇的權利:選擇加入中心化的抽象服務還是選擇控制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應用互動。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目前對抽象化範圍層級的看法以及每一層所關聯的服務。

抽象化堆疊有五個不同的層級:生命週期層(lifecycle)、交換層(exchange)、託管層(custody)、基礎設施層(infrastructure)和基本協議層(base protocol)。列表頂部的抽象層是生命週期層,它向終端使用者隱藏了所有內容,以便為他們提供儘可能最好的使用者體驗。中心化的交易所通常能控制資產的生命週期,並捕獲交換、託管、基礎設施和基本協議等元素。這其中可能包括消費服務,比如基於資產情況提供相應的借記卡。一些交易所甚至可以提供更具擴充套件的抽象形式(進而上升到生命週期層),比如幕後交易(hiding the trading ‘behind the curtain’),以及作為線上經紀人為散戶投資人提供交易經驗。像Robinhood和Circle這樣隱藏所有內容的服務歸類於生命週期層,而一般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則屬於交換層。

鑑於投機行為仍然是這些資產中最廣泛的用例,交換體驗的抽象化對於加密貨幣的大規模應用至關重要。由於本地化服務增加了更多的摩擦、不確定性和風險,中心化的交易所將繼續成為人們獲取和使用加密資產的出入口。最成功的中心化交易所可以提供足夠的交易深度,以實現簡潔順暢的交易體驗和交易安全性(有時以保險的形式)。

在生命週期層和交換層之下,我們還有中心化的託管服務商,他們代表使用者持有資產。在這個抽象層中,有包括像Xapo和Bitgo等託管服務商。這些託管服務商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客戶,因為機構也希望透過第三方降低投資風險。大型機構並不會將區塊鏈錢包金鑰管理作為核心競爭力,而許多服務商都擁有自己的責任保險業務。如果客戶希望最終出售自己的資產,這些託管服務商通常還提供資產轉移服務,以便在短時間內將資產快速轉入交易所中。

一次選擇,就是一次轉折!一次嘗試,就是一次機會!詳情諮詢yjyd_666

如果中心化錢包提供商不允許使用者選擇連線到特定的網路節點,那麼他們有時也可能歸屬於這一抽象層級。只要使用者使用錢包提供商的節點連線網路,他們實際上就是允許錢包提供商代表他們驗證交易。錢包提供商也許允許使用者控制自己的私鑰,但是驗證交易的過程仍然隱匿在使用者的視野之外。然而,允許使用者連線到私人節點的錢包服務商給使用者開放了更大的控制權和更少的抽象化(基礎設施現在處於使用者的控制之下),但考慮到對於使用者方面的技術需求,這也會增加一定的摩擦。

DApps仍然隸屬於基礎設施層,它們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點對點”的使用體驗,但仍然預設使用可信的驗證者,如Infura。例如,執行Augur時使用者可以連線到自己的節點,但通常預設只連線到其中一個節點,這樣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就好得多了。然而,這一過程訓練著使用者安於“被”提供可信驗證者的服務中——這也不算是件壞事,只是在去信任化(trustlessness)抽象上做出的一些權衡與妥協。像MetaMask這樣的服務在幾乎所有的,基於Web的DApps中使用,它非常依賴Infura連線到以太坊主網。

最底層的抽象層表現為:完全本地化執行個人節點,並從個人節點進行交易。當然,從零售使用者(retail users)角度來看,這種方式越來越受技術派使用者歡迎,因為這通常要求使用者精通技術知識,也渴望獲得極端的控制權。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批判抽象化或者缺乏抽象化,而是為了說明不同使用者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使用網路。我們也不應該排斥那些透過中心化服務使用網路的使用者,或者把他們視為局外人。

抽象化帶來的風險

使用中心化服務可能可以簡化網路的使用體驗,但隨著抽象層級的升高,隨之而來的風險也在增加。以下是一些與抽象堆疊層相關的風險,在特定便利性條件下應考慮這些風險:

安全風險及受損資產

隨著新交易所不斷湧現,肯定也會有許多交易所因為安全問題而關門大吉。他們持有資產數量之多,導致他們一直是駭客攻擊的目標。僅在2019年,我們就已經看到了紐西蘭著名交易所Cryptopia因駭客攻擊而破產,同時最近幣安也因駭客攻擊損失了4000萬美元。儘管這兩家公司都有各自的補救措施,但它們不斷提醒著人們,交易所並不是萬無一失的,有時當交易所受損後,資產可能會徹底丟失。但是,如果使用者打破抽象層,在交易時間前充當自己的託管人,並在交易之後繼續託管自己的資產,就可以有效避免損失。

身份風險和黑名單

任何中心化服務都會有身份資料洩露的風險。今年2月,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mama遭遇了資料洩露危機,45萬使用者的使用者名稱和賬戶密碼遭到洩露。考慮到大多數使用者安全管理意識較差,存在例如賬戶密碼重複使用等問題,這種安全事件的破壞性通常被低估了。過去其他服務的資料洩露還包括KYC記錄洩露。此外,使用可能接受了涉及暗網市場或駭客攻擊的資產的地址,可能導致交易所遮蔽賬戶或者禁止轉賬等問題。

完全停止服務

抽象化、中心化的服務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停機並停止提供現有的服務。

基於使用者在不同堆疊層與不同實體互動所面臨的風險而最終構建一種評估框架,將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舉措。在使用者和上述實體進行互動時,這樣的框架可以給使用者灌輸更多信心,同時也會鼓勵服務實體儘可能地管理好自己的風險評級。當人們沿著抽象堆疊下移時,隨著實體能夠提供的服務越來越有限,風險問題的範圍也隨之縮小。

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讓終端使用者認識到他們可以以多種方式下探抽象堆疊。例如,透過鼓勵從個人錢包中提款用於加密貨幣的交易,而將生命週期層降低到交換層。甚至鼓勵使用者建立自己的節點,並用它們來驗證自己的錢包交易。

資訊是所有這一切的關鍵所在——見多識廣的使用者即使在最高的抽象層也可能會感到安然自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