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如何誕生的?

買賣虛擬貨幣

     基於密碼學技術的比特幣,並非加密貨幣之發軔,早在20世紀80年代,密碼朋克就有了加密貨幣的最初設想。蒂莫西.梅(Timothy May)提出了不可追蹤的電子貨幣——加密信用(Crypto Credits),用於獎勵那些致力於保護公民隱私的駭客們。

     加密貨幣的難點在於如何建立分散式共識,也就是萊利斯.蘭伯特(Leslie Lamport)等人1982年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

     1990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提出注重隱私安全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具有不可追蹤的特性,就是後來的電子貨幣Ecash。不過Ecash並非去中心化系統,後來大多數電子加密貨幣都繼承了Ecash重視隱私安全的特性,以盲籤技術(Chaumian blinding)為基礎,但都沒有流行起來,因為他們都依賴一箇中心化的中介機構。

     比特幣的加密理論基礎來源於以下幾項密碼學的技術創新:1976年威特菲爾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與馬蒂.赫爾曼(Marty Hellman)發明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1977年羅納德.李維斯特(Ron Rivest)、阿迪.沙默爾(Adi Shamir)和倫納德.阿德曼(Leonard Adelman)率先發明的第一個具備商業實用性的非對稱RSA加密演算法,以及1985年由尼爾.科布利莰(Neal Koblit)和維克特.米勒(Victor Miller)首先提出的橢圓曲線加密演算法(ECC)。這些加密演算法奠定了現在非對稱加密理論的基礎,被廣泛應用於網路通訊領域。

    非對稱加密技術的發明以及創立Napser的肖恩.範寧(Shawn Fanning)與肖恩.帕克(Shawn Parker)點對點網路技術的開發,使比特幣的出現成為可能。透過這兩項技術,可以建立分散式交易賬薄,並以呼叫問答機制向全網廣播,網路節點不停地檢查接收資料,避免資料被篡改。

     2004年,哈爾.芬尼(Hal Finney)接過拜克的接力棒,將雜湊現金演算法改進為“可服用的工作量驗證(Reusable Proofs of Work)”。他的研究又是基於達利亞.馬克(Dahlia Malkhi)與邁克爾.瑞特(Michael Reiter)的學術成果:拜占庭容錯機制(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所有技術都以成熟,終於由中本聰在2008年完成“達陣”。他將RPOW(可服用工作量驗證)引入加密貨幣,就像博爾特跑入了橄欖球賽場一樣,一下發揮出巨大的威力,比特幣誕生了。RPOW消除了中樞“時間戳”伺服器的需求,杜絕了那些不懷好意的人透過攻擊中央伺服器進行位元比無限量重複消費的問題。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釋出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他同時透過“挖礦”得到了50枚比特幣,產生第一批比特幣的區域鏈就叫作“創始區塊”(Genesis block)。

     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中本聰將他的懷疑和憤怒集中在銀行機構上,但與用生日密碼挖苦美國政府一樣,他不動聲色地幽默化了英國財政大臣達林一把,在創世區塊裡寫道:“當時正是英國財政大臣第二次出手疏解銀行危機之時”。

     財政大臣左支右絀的窘態就這樣被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第二次”在此與其說是一個量詞,不如說是一個形容詞。

   9天以後,中本聰向密碼學家哈爾.芬尼轉賬了一筆比特幣。那筆轉賬在當時還不值一文,卻在加密貨幣篇章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擺脫受信第三方金融機構而完成的點對點交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