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成也監管,敗也監管

買賣虛擬貨幣

ICO是2017年最火熱的概念,它讓區塊鏈和數字加密貨幣概念深入人心,但也由此產生了不少問題。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和投資者的壓力,ICO市場驟冷。根據 ICORating 的資料,ICO 專案總數已經從六月的275個銳減到九月的159個,且成功達成 ICO 目標的專案比例已經從上半年的半數以上跌落到了現在的 30% 左右。ICO的沒落促使新噱頭不斷被提出,從八九月份的IBO到最近的STO。

在 10 月 22 日的 Chainsights 大會上,陳偉星表示 STO 是趨勢,未來將是 Security Token 的天下。一石激起千層浪,久旱逢甘霖的幣圈人士又開始各種鼓吹STO,各大內容平臺也是鋪天蓋地的介紹各種STO優點的文章。

我們都知道,ICO不在監管範圍內,沒有明確立法而且透明度不夠,可以說全世界的幾乎全部的 ICO 都是未經註冊的Token發行。那新提出的STO又是什麼呢?

STO與ICO最大的區別就是STO受監管

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 的縮寫,中文名稱為證券化通證發行,是指在確定的監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合法合規的代幣公開發行。STO可簡單理解成更安全、有保障且更有公信力的ICO,也可理解成效率和流動性更高的IPO。

它基於兩個需求:更強有力的監管和投機與公用事業的分離。STO對應著現實中的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比如公司股權、債權、黃金、房地產投資信託、區塊鏈系統的分紅權等。由於用該工具發行的代幣具有證券屬性,可以受到證券法的監管,使其更受區塊鏈行業的歡迎,成為近期的熱議話題。 

有作者總結了STO的優點: 

1、符合法規的證券代幣比操作IPO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2、可成為傳統金融部門與區塊鏈之間的橋樑 

3、法律風險更低

4、進入金融市場的門檻更低

STO增加了KYC和AML流程,能夠減輕操縱幣價的情況,穿上合規和受監管的外衣,確實可以吸引更多傳統金融市場的力量加入。

STO的監管與去中心化和全球流通背道而馳

擁抱STO必須擁抱監管,政府以及監管機構作為區塊鏈社羣的重要管理者,必將對代幣發行的去中心化產生強大的衝擊。而監管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拋棄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全球化,使我們開始走向狹隘的國家主義。

透過 STO 發行的證券類通證,從首次發行到在二級市場交易都要合規,而法律法規顯然是地域性的,在中國合規的證券在美國不一定合規,那麼在中國註冊的交易所上交易的 Security Token 也無法向美國使用者提供合法服務!

區塊鏈被髮明出來本身是想要獨立於政府機構的權威之外、打破國界的屏障,使資本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沒有阻礙的流通。但是特定區域的特定監管、法律之間的互斥性也意味著STO的全球市場是分裂開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資產的流動效能有多強?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STO的缺陷:

(1)目前各國還沒有任何監管STO的政策出臺,所以STO依然繞不過各國現行證券法,而各國的規定也不盡相同,這對於STO的全球流通是一個極大的障礙。

(2)如果STO最終確定歸證券法管理,它將與IPO沒有多大差別,意味著只有機構和專業投資人才有資格購買Token,這並不利於STO的發展。

(3)STO從合規性到落地,目前也沒有形成廣泛共識,再加上其觸角探及傳統領域,所以它的未來發展還是未解。

重點要說的仍然是STO的監管,監管很容易,但是你受哪個國家的監管,在哪個國家的法律框架下執行,國家與國家本來就是分割的,即使在某幾個國家是受監管的,能保證在全球所有國家都受到認同嗎?無法得到全球認同等於是將市場進行了分割,在全球市場分割的情況下談全球流通性是不是很滑稽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