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觀點 | 網路效應如何能創造價值

買賣虛擬貨幣
任何快速發展的公司背後都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支撐他們,那就是網路效應。正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那樣,蘋果應用生態系統、Facebook社交網路及Airbnb社羣背後,都存在著網路效應的身影。什麼是網路效應?網路效應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學術界開始研究電話網路的發展。在第一層通訊網路建立起來後,網路效應才真正存在並開始發揮作用。對網際網路產品來說,網路效應積極的一面就是當任何一個使用者更加頻繁地使用該產品時都會增加該產品對使用者的價值。我們在分析於網路效應時需要注意兩點:1. 網路效應是否為積極的(也會是消極的)2. 網路效應強調的是“更加頻繁地使用”而不是“增加使用者數量”(對所有使用者來講,只有使用才能創造價值)
網路效應型別網路效應可以透過應用來分為不同的型別。這些型別常常被錯誤地混為一談,都被簡單的認為是“網路效應”。不同的網路效應是以不同的方式產生的,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直接網路效應最簡單的網路效應:產品使用量的增加直接導致其價值的增加。間接網路效應網路效應也可能是間接的,產品使用量的增加催生了越來越有價值的互補產品的發展,從而導致原始產品價值的增加。例如,Windows作業系統雖然有一些直接的網路效應,但是由於Windows應用軟體的質量和可用性的提高而產生的間接網路效應可能比直接網路效應更重要。
雙向網路效應網路效果也可以是雙向的:使用者使用產品的使用量增加會增加一個互補產品對其他使用者的價值,反之亦然。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認為間接網路效應是雙向網路效應的單向版本。例如Airbnb、Uber和Zaarly等市場就屬於雙向網路效應:更多的乘客不一定能改善乘客乘坐Uber的體驗,但確實可以吸引更多的司機,進而將改善乘客的體驗。本地網路效應底層網路連線的微觀結構通常會影響網路效應。例如,當每個使用者都直接受到其他一小部分使用者的決策影響時,產品就會顯示出本地網路效應。Airbnb是這方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位上海的新房主加入了Airbnb,這對Airbnb上海的網路效應做出了貢獻,但不會影響深圳使用者的體驗質量。
什麼不是網路效應網路效應不是病毒效應病毒效應是指其產品的價值隨著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加。隨著使用者增長的越快,產品價值增長也越快。網路效應和病毒效應都能促進業務增長,並隨著新使用者的增長促進產品價值增長。然而他們卻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概念:1. 有些產品表現出病毒效應但卻沒有表現出網路效應。例如電子郵件和跨平臺通訊產品。這類產品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可以跨網路互操作,也可以利用底層網路進行病毒式傳播,底層網路可以是郵件、社交網路甚至部落格。2. 還有一些沒有表現出病毒式傳播的網路效應。例如具有間接網路效應的產品可能不會迅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網路效應是透過雙方的聚合,只有透過激勵雙方才能實現病毒式傳播。很難利用間接網路效應從一方透過邀請或互動獲取使用者。

下面的圖表顯示了這些概念各自的一些示例,以及同時具有這兩個概念的公司:

網路效應不是規模經濟

當有足夠的生產量來大幅度降低成本時,規模經濟就產生了,規模經濟可以保證生產商保持最佳的利潤率。

網路效應不同於規模經濟,因為網路效應的邊際增長創造了更大的價值。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成本的增加,產品的價值增長得更快。

蘋果銷售出大量的iPhone並不意味著蘋果具有了網路效應,這只是規模經濟。事實上,當人們因為想和朋友一起使用iMessage時才想購iphone時,蘋果才具有了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為何如此強大

為什麼網路能創造這麼多價值

下圖傳達了網路效應的完整概念,這個圖片是由Ray Stern在擔任Intuit的首席營銷官時為培訓員工而編寫的。

這張圖片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網路效應的價值。
網路效應的核心就在這裡: 價值呈指數增長,成本呈線性增長。
維護網路的成本增長的速度遠低於網路價值的增長。
網路的價值隨著網路規模的增長而增加。
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主導市場的參與者會越來越少,而市場規模會繼續擴大。

“即使遭受任何挫折,你依然能夠賺錢”

網路效應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它不需要大量維護。即使管理者無能,一旦網路效應建立起來,就會永遠存在下去。套用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話:“擁有一家連猴子都能經營的企業是件好事,因為對企業來說,遲早會發生這種事情。”

如何建立網路效應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創造網路效應,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應該創造網路效應。有很多方法來實現網路效應,根據不同的公司和行業,表現也會很不一樣。

為工具而來,因網路而留

在許多情況下,只有在一款簡單產品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後,才能建立網路效應。

許多產品最初的想法是用一個單機工具來吸引使用者,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使用者參與到網路中來。工具類產品有助於產品獲得初始臨界價值而網路為使用者創造了長期價值,同時反過來也為公司創造了更穩定的平臺。

例如:

Instagram最初的賣點是超酷的照片過濾器,當時像Hipstamatic這樣的過濾器必須付費。Instagram還可以讓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等其他社交網路上輕鬆分享照片。你也可以在Instagram的網路上分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Instagram的網路分享自然成為了首選方式。你永遠不能透過網路效應吸引你的第一個使用者

主導極其微小的市場

另一個選擇是在極小的市場中創造網路效應。Facebook是從哈佛開始的,Facebook必須從一個緊密的社會群體開始,比如一個班級或一些朋友——在一個小而明確的群體中迅速成長,直到他們與這個群體建立了一個有意義的網路。

肖恩·埃利斯(Sean Ellis)稱之為“最小可行臨界點”。

尋找適合網路效應產品的產品/市場

如果你依賴網路效應作為競爭優勢,那麼早期測試產品的價值主張並從使用者那裡獲得反饋並不容易。如果產品依賴於網路效應,你可能不得不為早期使用者創造一個網路的假象,盡一切努力測試你的概念並得到驗證,以獲得網路效應的牽引力。

區別內容網路與連線網路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討論了人際網路,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建立網路連線和內容網路的問題。

傳統上,初創企業透過競相連線使用者來解決這個問題,本質上是為他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管道。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在這種連線第一的模式下發展壯大。

新型的網路正在以內容優先的模式逐漸普及,它們為使用者提供了建立內容語料庫的工具,然後啟用圍繞該內容的社交。Behance、Pinterest、Instagram、Dribble、Scoop,這些應用在建立社交網路之前,都是透過建立內容的語料庫來吸引使用者的。

內容平臺不是透過互動來建立網路效應,而是透過託管影片、帖子等。內容的創造使這些應用達到了比連線模型更快速地向新使用者提供更多價值的點,連線模型只依賴於社交圈中的現有使用者。

建立具有即時價值的社交產品的秘訣是在建立社交網路之前先沉澱內容。在網路上沉澱的內容是競爭優勢的新來源。YouTube上的影片、Instagram上的圖片、Quora上的答案是使用者的主要價值來源,也是這些平臺競爭優勢的關鍵驅動力。而且隨著有價值的內容不斷沉澱,在未來幾年內也會成為平臺的一項資產。

撰文:Eric Jorgenson
編譯:Mike | 校對:Kerouac
出品 | 加密鯨聞(ID:cryptowhaleu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