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價值儲存的網路效應

買賣虛擬貨幣
言:由於開源的特性,加密世界的專案的護城河更多來自於網路效應方面。而如果從整個大程序來看,目前整個加密貨幣還處於極其早期的階段,還沒有呈現出真正的網路效應,也沒有真正的無可爭議的霸主,因為就算是比特幣也只有幾千萬人口的使用者,不到全球人口的1%,那麼現在整個估值是不是具有持續性,這一點就需要觀察了。經常更新觀念,用未來回望現在,而不是用現在斷定未來。本作者是KYLE SAMANI,由“藍狐筆記”社群“李熙和”翻譯。 比特幣具有網路效應。很多加密貨幣的佈道者都強調:比特幣的網路效應是如此強大,以至於超級比特幣化是不可避免的。(藍狐筆記譯註:hyperbitcoinization是說比特幣成為世界上一種主要貨幣的狀態。)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的網路效應並不像很多人強調的那樣。網路效應是微妙且常被誤解的。這篇文章會探索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和數字現金的網路效應,同時也會探討比特幣其他有較強競爭力的護城河,雖然這些護城河沒有網路效應。網路效應的基礎網路效應是一種新的屬性,它在以下情況出現:
一個產品或者一種服務隨著被更多人使用,對其現有使用者的價值也會隨之變得更高。有幾種不同的網路效應:

直接網路效應——採用度的增加直接導致價值增加。

直接網路效應會奏效是因為隨著底層產品或服務被採納,現有的使用者透過與新增加的使用者互動而獲得了更多選擇。幾乎所有的閉環通訊網路都表現出這一種網路效應,包括基於網路的服務,比如Facebook或者Whatsapp.

間接網路效應——產品使用率的提高激發了副產品的誕生,而這些副產品往往能夠進一步提高原始產品的價值。作業系統(OS)就是最著名的具有間接網路效應的產品。應用開發者被作業系統吸引,因此使用該系統開發應用,從而吸引消費者;透過為一個既有的作業系統開發應用,作業系統本身也對新使用者變得更具吸引力,對未來的應用開發人員來說則有了更大的市場。

雙向網路效應——部分使用者使用率的增加也會增加對另外一部分使用者的價值,反之亦然。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eBay, Uber, Lyft, AirBnB以及Amazon的市場商業模型。在這些網路中,消費者會受益於更多的選擇,以及更多供應商之間的競爭,這些現象會吸引更多消費者,而更多消費者又進一步吸引了更多供應商。

資料網路效應——由機器學習驅動的產品,會隨著所獲取的資料增多變得更智慧。資料網路效應出現在現代大多數基於雲端技術的應用,不過根據應用場景和複雜度這種效應的強度會有很大不同。

量化網路效應強度

測量網路效應的準確強度是十分困難的。它不是一門準確的科學。

因為系統內新增使用者帶來的邊際價值是在不斷變化的,準確量化是十分困難的。比如:我很多朋友都已經開始在過去的幾年裡刪除他們的Facebook檔案了。但Facebook在當下對我的用處可能和三年前一樣。那流失的5%甚至10%的Facebook好友對我的Facebook使用體驗造成的影響甚微,因為我仍然有500個好友在使用Facebook。

據說,一個具有網路效應的商業能被梅特卡夫定律量化。梅特卡夫定律聲稱:網路的價值和使用者量的平方成正比。為了可讀性,我們可以說一個遵守梅特卡夫定律的商業有n²的網路效應

自從梅特卡夫提出網路的估值模型起,它就遭受了徹底地反駁。目前並沒有在整個增長週期內一直遵循n²的網路。而且,最初得出n²假設的前提是網路內的所有節點的價值都是一樣的。因此,相比,大多數網路的網路效應更接近n*log(n).

顯然這種估值比n要更合理(畢竟沒什麼能永遠都成非線性增長),但是即使n*log(n)也是一個永久的超線性曲線。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是,不僅網路中的節點具有不同的價值,而且在經過一個臨界點之後,系統中邊際節點的價值開始下降(比如:Facebook接下來在亞洲增加的1000萬使用者對於現有的美國使用者的價值就是十分有限的)。

現實中,S型曲線比n²或n*log(n)更能代表網路效應。

有很多案例分析都從經驗上證明了S型曲線才是網路效應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機能在90年代存活了下來的原因(如果Windows的網路效應真的是n²的話,蘋果很可能就無法生存下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聊天軟體(Whatsapp,Telegram,FacebookMessenger,Signal等),為什麼Lyft能夠和Uber競爭(只要能在兩分鐘內打到車,我才不管馬路上有多少司機),以及為什麼有這麼多垂直電商能和亞馬遜競爭。

即使有這麼明顯的相反範例,為什麼人們還總是在說網路效用服從n²或n*log(n)?因為在開始階段時,很難將這三種曲線區分開:

只有在網路已經達到臨界點後,也就是在曲線的右半邊,三個模型才開始有明顯的差別。n²繼續非線性加速增長,n*log(n)也持續加速增長但增速相對緩慢。而S型曲線則隨著網路經過某個飽和點由超線性增長轉變為亞線性增長。

當然,並非所有網路都服從一樣的S型曲線。也不是所有網路都服從於最佳網路效應的S型曲線。

有些網路效應從來沒有真正實現像S型曲線左半邊的指數式增長。有些網路效應則只在一開始服從log(n)的網路效應,這會使他們永遠都處於亞線性增長,而跟S曲線不同,S型曲線一開始處於超線性增長。

大多數log(n)案例的網路效應都是有流動性可互換的商品交易。即使你非常激進的假設每一個新增加的使用者都會增加日流動性,這些新增流動性的邊際價值對於已有使用者來說也是遞減的。這一點即使在網路早期也是成立的。這一曲線從來不是超線性,它一直都是亞線性的。

讓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案例:每個新使用者交易某種可互換的商品都能使該商品的日流動性增加0.01%。

那麼我們能得出:當有一百個使用者時,日流動性是商品市值的1%。當有1,000個使用者時,日流動性是市值的10%。當有10,000和10,0000使用者時,這一數字達到100%和1000%(10倍增長)。

如果一個使用者擁有被交易商品的0.1%,那麼由邊際使用者提供的流動性的價值則呈遞減。從技術上講,隨著使用者數量和流動性的增加,滑點會減少,但是實際上邊際流動性帶來的好處會變得過低,這一效應將會對使用者來說變得很難察覺。

給定的可互換資產的所有交易都有大約類似於log(n)的網路效應,其視覺化如下:

有豐富的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在經驗上是正確的。如果可互換的商品交易的網路效應在任何時候是超線性的,我們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我們能觀察到的是隻要一個交易平臺有些流動性——能達到市場領先者的流動性的一定比例——通常就能讓自身成為一個可用的交易平臺,併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合理的流動性。

數字黃金的網路效應

數字黃金會展現出哪種網路效應?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使用者使用數字黃金的機制。

數字黃金這樣的價值儲存媒介的目的是儲存價值以備日後消費。除了數字黃金被轉換為其他媒介時,它必須就在原地保持不變。這使它不會受到使用者增加或者減少的影響。

當一名使用者想要賣掉他們的數字黃金用以消費其他商品或者服務,TA需要有出售的途徑:必須有人願意購買數字黃金。這能夠在專門進行可互換的數字黃金交易的交易所實現。

數字黃金的實用性是其流動性的函式。像之前講到的,這意味著比特幣的網路效應可以用log(n)來描述。

數字現金的網路效應

數字現金又展現出哪種網路效應?

數字現金的目的是同時用於價值儲存和交換媒介。另外,數字現金還能成為記賬單位。

數字現金的實用性大致來說是願意接受數字現金作為商品和服務的支付媒介的商戶數量的函式。

這展現出的是直接網路效應(前面的電話示意圖)。願意使用數字現金作為支付手段的人越多,現有使用者就能和越多商戶做生意。

所有主要的全球貨幣都在他們各自的司法轄區內展現出這種網路效應。因為商戶和消費者必須在他們自己的司法轄區內用本地法幣交稅,他們也選擇以當地的法幣接收工資和收入。這就創造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網路效應,因為很少有人會願意看到他們手中的貨幣在用於交稅和消費時會遭遇劇烈的價格波動。

可以預料,這一網路效應服從S型曲線。最開始接受數字現金作為支付手段的50%商戶的作用要遠比後50%大得多。

價值儲存VS實用性

比特幣極大主義者們會認為上面的論述只是基於字面意義的。特別是,他們會認為“新使用者當然會使比特幣更有價值。他們會購買和持有比特幣,毫無疑問會讓比特幣更有價值!流動性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雖然從狹義上說這是對的,但是它忽略了一個十分有競爭力的事實:如果另一個東西成為了數字現金並實現了超線性網路效應呢?這是我說的更廣泛的意義。流動性的亞線性網路效應單獨是毫不相關的。但是如果有另一個東西取代比特幣成為了有超線性網路效應的數字現金,而比特幣仍然維持自身亞線性網路效應的數字黃金身份,那麼比特幣就會被超越。

在加密貨幣的圈子裡,這一框架常常被稱為“價值儲存(SoV)與效用性的爭論”。SoV的觀點基於反饋:持有比特幣的人越多,它的價值就越大,從而促使更多人持有。

當然,這種反饋也是跌宕起伏的。這就創造了過多的波動性,也產生了不穩定性,由此破壞了價值儲存本身的目的。當價格只升不降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相信價值儲存假說。但當價格下降時,效用價值的基礎價值則會產生一個底部價格。

我們很容易忘記我們究竟處在加密貨幣多早期的階段。全世界有70億人,而擁有加密貨幣的人不到5000萬。我們還處在不到全球飽和的1%。在一個什麼功能都可以被複制的開源軟體的世界裡,獲勝的關鍵是要儘可能快地實現網路效應。這也是為什麼網路效應的力量是如此重要。在數以億計的使用者中,這些好處以複利的形式不斷迭代(或失敗),在網路的最終價值上產生巨大的差異。

其他護城河

網路效應只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護城河。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護城河。

另一個比特幣極大主義者們信奉的護城河是“品牌效應”和第三方生態系統整合,比如交易平臺、ATM、其他金融產品以及硬體和手機端錢包等等。

為了探索這些護城河的威力,我會將比特幣與以太坊作比較。這不是說以太坊有可能會取代比特幣,只是作為一個例子說明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網路可以僅在啟動三年內就能達成多大的成長。

品牌效應的優勢確實不可忽略。比特幣一直都是加密貨幣的領導者。但是認為品牌效應是不可動搖的,這顯然是錯誤的。沒有什麼品牌是不可動搖的。

雖然並不存在一個好的方法在將一個像比特幣這樣的開源且無須許可的品牌價值量化,但是我們可以用Google Trend作為一個粗略的測量工具。

圖中比特幣為藍色,以太坊為紅色。在兩者差別最大的時候,比特幣的搜尋頻次大概是以太坊的11倍。今天,這個差別是8倍。考慮到這個領域的不穩定和快速演變的特性,這一領導地位可能在幾年之內就被抹除。

那麼第三方系統的整合呢?在這一點上,以太坊可以和比特幣媲美:

交易平臺——所有的主要交易平臺都支援比特幣和以太坊與法幣的交易

硬體錢包——所有的主流硬體錢包都支援比特幣和以太坊

ATM——據我所知,所有的加密貨幣ATM都支援兩者。(藍狐筆記譯註:有很多ATM只支援比特幣。這個有點過於誇大。)

手機端錢包——比特幣和以太坊都在IOS和安卓上有大量的錢包應用。

其他金融產品——比特幣在CME,CBOE和NASDAQ期貨方面領先,但是考慮到以太坊的發展軌跡,在24個月之內追趕上比特幣看起來合情合理。

再次重申,這裡觀點不是說以太坊一定會取代比特幣,而是第三方系統整合的優勢並非不可超越。

結論

網路效應和其他有競爭力的護城河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和很多人認為的相反,並不存在服從n²的網路效應,事實上很多網路效應服從log(n),特別是可互換資產交易。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會服從亞線性的log(n)網路效應,而如果比特幣作為數字現金則會在小於1%到50%全球人口的採用階段服從超線性增長。而最終成為主要價值儲存媒介的加密貨幣在其增長過程中將毫無疑問需要展示出超線性的網路效應。

此外,其他有競爭力的護城河,諸如品牌效應和生態整合方面,並未隨著規模增長而展現出更高的回報,而且很容易被有超線性網路效應的競爭對手所超越。我們有豐富的證據可以證實這一點的正確性。

爭奪加密貨幣霸主地位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在所有網路效應曲線最開始1%的階段,差異性難以分辨。人們很容易在網路效應還未發揮作用的階段就使用它進行估值。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