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用:信用貨幣理論不應扼殺密碼貨幣

買賣虛擬貨幣
 導  讀  :目前主流貨幣理論仍然是商品貨幣理論,即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交換媒介,源於物物交換的匹配困難,逐漸演化出固定充當交換媒介的商品——貨幣,即一般等價物。但實際上,現代貨幣體系脫離金本位之後,商品貨幣理論就解釋不了信用創造貨幣的主要貨幣現象了。信用貨幣理論正在興起,基本判斷是信用創造貨幣,國家信用背書的主權貨幣是信用貨幣體系的基礎。
無論是商品貨幣理論還是信用貨幣理論中,都沒有去中心化密碼貨幣的一席之地。基於商品貨幣理論,比特幣不是商品,沒有實物支撐,沒有內在價值,不可能是貨幣。基於信用貨幣理論,比特幣沒有國家信用背書,不具有法償性,不可能成為貨幣。商品貨幣理論就先不說了,信用貨幣論者的批判已經夠多了。信用貨幣理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了呢?如果是的話,比特幣和其他去中心化密碼貨幣真的沒有前途了,只能老老實實等央行數字貨幣了。然而,信用貨幣理論未必是正確的,現在世界通行的信用貨幣(法幣)體系未必是貨幣的終極形態。中國貨幣史上就出現過信用貨幣的興起與衰亡,回顧一下能夠為信用貨幣的狂熱降降溫。中國的信用貨幣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四年的“皮幣”。它以上林苑的白鹿皮製作,每張一方尺,面值四十萬,為了提高價值和防偽,上面繪有精美彩畫。皮也好,畫也好,都遠遠支撐不了四十萬的面值,這是真正的信用貨幣,不過似乎沒有廣泛流通起來。唐朝的時候出現了商戶之間匯兌票據,被稱為“飛錢”,也就是匯票,不具有流通性,不能算紙幣。學界公認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北宋初年的“交子”。最早出現於四川,原因在於四川當時使用鐵錢,笨重低效,為了便於交易,民間自發產生了可以流通的紙質票據,並且逐漸由16家富商聯合承兌管理。但是,隨著這16個商家的衰敗,宋天聖元年(1023年)由朝廷接管,設定了益州交子務。中國紙幣從民間轉向官辦,這應該是最早的“法幣”了。
從北宋到南宋的200多年裡,紙幣一直流通。當然,既然是信用貨幣,就免不了超發和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朝廷的財政需要。因為通脹導致的法幣的信用喪失,朝廷的紙幣先後採用了“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不同名稱,糊弄百姓二百年,也算相當成功了。1274年蒙古大軍滅宋的最後時刻,宋室還發行了一千萬貫的關子作為抗元經費,但已經來不及了。宋朝雖然滅了,但宋朝現金的紙幣制度卻沒有被滅,反而發揚光大了。宋朝的紙幣還是跟銅錢和金銀並行流通的,但還沒做到全國統一流通。金朝蹂躪北宋的時候,就看到了紙幣在籌集軍費方面的妙用,在更大範圍內採用了紙幣。隨著跟宋和蒙古的戰事擴大,金的紙幣體系快速膨脹,最後時刻加速了金的滅亡。蒙古滅了金和宋之後,極力推行紙幣制度。元朝禁止金屬貨幣流通,只以紙幣流通,民間可以買賣金銀,但必須換成紙鈔才能購物。元朝對紙幣的管理比宋略好,比金則好得多,它一開始就設定了紙幣的現銀儲備制度,保證了幣值的穩定。但後來隨著戰事的壓力,儲備制度未能堅持下去。元朝延續了近100年,至1368年滅亡時紙幣照例也是瘋狂通脹。有了宋、金、元滅國時期紙幣體系的崩潰,紙幣制度開始走下坡路了。元末的起義軍們已經開始恢復鑄銅錢流通了。明朝建立之初也曾效仿元朝,只用紙幣,禁止用銅錢和銀錢。但民間不願接受,後來不得不開始鑄錢,逐漸恢復了鑄幣流通。到了17世紀清朝建立。滿人是原金人的後裔,他們似乎對金朝的紙幣通脹崩盤這段慘痛歷史記憶深刻,畏懼紙幣制度,貨幣體系採用銀錢和銅錢。只在緊急的時候,才發行紙幣,但難關一過就會廢除紙幣。三百年後,人們已經忘了完全的信用貨幣(紙幣)制度下是如何生活的了。我們現代的信用貨幣制度跟宋元時期的紙幣制度毫無關係,現代的信用貨幣制度大致可以追溯到17世紀約翰·勞在法國搞的紙幣制度,這時候中國的紙幣制度已經終結了。約翰·勞的試驗玩崩了,但經過三百年的折騰,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範圍內的信用貨幣制度終於確立了。
中國的紙幣制度一開始就不是完全準備金的,而是信用貨幣制度。從宋到元盛行了300年,元朝更是完全的紙幣體系。元之後紙幣制度衰落,到清朝已恢復到金屬貨幣體系。現代的信用貨幣體系在三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貴金屬本位的。脫離金本位之後的完全信用貨幣也就七八十年曆史,如果據此就把信用貨幣看做貨幣的永恆形態,那視野未免太短了。商品貨幣理論的確不能解釋信用貨幣現象,需要反思和突破。信用貨幣理論的出現是貨幣理論的進步,值得學習。但把信用貨幣看做貨幣的最終形態,把信用貨幣理論看做唯一正確的理論,以此來裁決各種貨幣現象就過於自負了。貨幣理論是經濟學理論中最為複雜,理論落後實踐也最為嚴重的部分。算上中國紙幣歷史,信用貨幣廣泛流通有上千年曆史了,而經濟學中的信用貨幣理論才開始興起。密碼貨幣是最新的貨幣現象,它既不是實物商品,也沒有信用背書。以史為鑑,貨幣理論研究者應該保持謙恭,多參與和研究密碼貨幣的實踐,即使不能提出密碼貨幣的理論,也不要急於用信用貨幣理論去扼殺密碼貨幣的實踐。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