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屢破新高,其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 Hasu

Nic Carter在《比特幣的存在主義危機》一文中,描述了比特幣固有的身份問題。因為沒有人有權力給去中心化系統一個身份,它們依賴於圍繞一套實用的核心價值作為共識。

你可以把這些核心價值看作是所有擁有比特幣的人之間的共識,我試圖在《解讀比特幣的社會契約》中把它們正式化--但要注意的是,任何這樣的嘗試必然都是高度主觀的。

當人們對比特幣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產生分歧時,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影響現實世界。其一,有一個不言而喻的規則,即如果幾乎所有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都對該提議感到滿意,那麼協議不會更新。當人們在基本原則上存在分歧時,任何重大提案都不可能得到一致透過。我們稱這種協議為 "協議僵化",今天大多數人似乎都沒有問題,因為:(1)比特幣從這裡開始其實不需要有太大的改變;(2)這種對改變的抵抗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屬性,使它與過去的中心化系統不同。

但也存在這樣的風險,即發生一些外部事件,需要比特幣改變,無論是為了應對攻擊或bug,還是無法更上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社羣分裂成對立的雙方,同樣的治理僵局會很快成為一個存在的問題。

對峙的情況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最終它們會達到臨界點。在比特幣中,"比特幣是支付手段"與 "價值儲存 "的碰撞就是如此,在Ethereum中,"程式碼即法律 "與 "社會共識即法律 "的碰撞也是如此。雙方同樣有可信的權利主張,因為沒有一箇中心方來 "打平 "他們的分歧。這些衝突解決的唯一途徑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達成社羣共識,但在某些情況下是永久性的社羣分裂。

如今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如何解決區塊補貼下降可能帶來的激勵問題,以及在區塊鏈監控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比特幣應該如何保護隱私。我和Nic在《比特幣的願景》一文中就試圖說明這些和其他觀點的對抗。

正如Nic所說的那樣,"具有更多內部一致性和更多普遍認同的價值集的系統更有能力持續下去"。這說明最優的社會契約

(1)有極少的規則(要包括儘可能多的人)

(2)儘管體系出了問題,民眾仍然是高度自覺的。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想在現有的情況之上,探討真實的比特幣使用者在核心價值方面究竟在哪裡相互劃清界限,他們的邏輯可能在哪裡揭示出潛在的碰撞,以及這一切對比特幣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對於本次調查的介紹

為了探討這個話題,我採用了一個基本的問卷調查,詢問我的Twitter粉絲,他們認為比特幣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構思問題的方式是問反面的問題--什麼變化或事件會讓比特幣對他們來說不再是比特幣?這裡的意思是,使用者會有足夠的困擾,賣掉他們的幣,離開這個專案。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納為這五個主要話題:

抗審查

第三方

貨幣通脹

結算保證

手段與目的(稍後再談)

抗審查

(當你的協議水平被審查時,這時的比特幣和以前一樣嗎?)

(當其他人的協議水平被審查時,這時的比特幣和以前一樣嗎?)

我問的第一個話題是抗審查,這一直是比特幣社交契約的核心內容之一。而事實上,結果也如我所料。人們真的很重視抗審查的特性,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在旁觀者看來或許都是不合理的。畢竟,人們不會因為Paypal去掉了合法的軍火商或政治異見者而停止使用Paypal,也不會因為Twitter審查了許多保守的媒體組織或政客而不再使用它。

這隻能說明,比特幣其實有社會契約,如果審查發生在比特幣中,人們感覺受到的侵害比在其他系統中更無法接受,因為在其他系統中,人們可能已經開始期待審查,即使他們本人沒有受到影響。

事實上,比特幣的設計使得審查制度非常沒有吸引力,因為如果一個礦工不打包你的交易,下一個礦工可能會,因此從長遠來看,他們會賺更多的錢。除非一個礦工(或聯盟)控制了一半以上的網路可以不給一些區塊打包。如果攻擊者能夠可信地威嚇其他礦工,不讓他們將交易或地址列入公開的黑名單,那麼在控制網路不足一半的情況下,它也能發揮作用(見 "羽毛分叉")。

使用者表示他們不會接受其他人被查封,如果反威脅能讓跟隨羽毛分叉者的礦工無利可圖,那麼這個事實其實很重要。這也是對流行的論點的反駁,即只有交易費而不是區塊補貼才能保護比特幣不受審查,因為攻擊者也會失去來自未審查方的業務。

第三方

如果審查人們使用比特幣,這可能真的只有兩種方式。1)礦工在共識層,2)可信中介在應用層。

比特幣經常被說成是去除了所說的可信第三方,但這隻適用於使用者與比特幣直接互動的情況。如果大多數活動都是透過受信任的第三方發生的,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將去信任化的基礎資產封裝在受信任的包裝器中,最終導致去中心化原則的失敗。關於為什麼第三方是比特幣的一大風險的思想實驗,請參見《為什麼比特幣可能無法在比特幣標準下生存》。

(如果L1和任何無信任的L2都會讓你負擔不起時,唯一的選擇就是透過傳統銀行對接,那麼那什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

鑑於比特幣玩家指出了黃金弱點,我預計人們對完全中心化的比特幣的容忍度會很低。但可惜的是,我驚訝於有多少人會對此表示贊同。也許他們只是務實,因為比特幣確實只能支援這麼多的基礎層和LN交易,然後較高的費用對於小額交易來說並不友好

話雖如此,但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對比特幣中心化的擔憂可能被過度誇大,比特幣可能會比黃金錶現得更好,因為它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比特幣是一種數字不記名資產,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新的比特幣銀行,不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規。而為什麼中介機構仍然會被信任,他們之間會有更多的競爭,讓客戶處於更好的位置,比起監管保護在位者不受干擾。由於比特幣可以如此輕鬆地轉移,這也將使客戶更容易在不同的中介機構之間轉換,進一步降低退出成本。

儘管人們普遍對其他非比特幣區塊鏈持懷疑態度,但與傳統銀行業務的黑箱相比,比特幣使用者似乎也很欣賞區塊鏈在透明度和有效性方面帶來的好處。

(如果超過90%的代幣在公開的區塊鏈中token化,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我認為這種趨勢很可能會持續下去,因為我們會看到不同的信任模式,從完全無信任(TBTC)到由大多數雜湊力量擔保(Drivechain)到由財團擔保(Liquid)到由單一託管人擔保(BitGo),供使用者選擇。

貨幣通脹

在推特上詢問關於我的朋友們關於比特幣通脹的內容總會引起關注。因此,我以為這種對通脹的不喜歡會反映在回覆中,但出來的結果卻讓我相當驚訝。

我先去問了 "偶然通脹"...

(如果一個漏洞讓目前的供應量膨脹了100萬BTC,又沒有合理的方法回鏈,那什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其次是經常提出的那種人為的通脹,如果L1費收入不足,就用這種辦法來支付礦工。

(0.1%的永續通脹,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看來,如果是偶然的通脹--哪怕是大幅度的通脹(總供給量+1m!),很多人都願意接受,但對於人為的通脹,卻遠遠不能容忍。

這值得討論,因為這可能一開始就顯得非理性。在0.1%的貨幣通脹率下,需要48年才能創造出同樣的100萬BTC,然而更多的人寧願拒絕一個有一點點尾部通脹的比特幣版本,也不願意接受一個馬上擁有同樣100萬BTC的版本。即使尾部膨脹會讓比特幣更加安全,而意外膨脹則不會!

我們知道比特幣中有很多人非常看重稀缺性和比特幣的2100萬上限,但似乎他們也很務實。如果一個bug讓供應量膨脹了,那麼損害已經造成了,而且--假設這個bug被修復了--這並不一定會讓另一個膨脹的bug更有可能發生。而如果我們刻意同意通脹,那可能會讓人覺得更像是對核心價值的背叛,而不是在執行上的錯誤。

有一件事經常讓我很不爽,那就是人們對貨幣通脹的執著,而不是價格通脹。第一是比特幣的供給增加,第二是比特幣的購買力下降。之所以看起來如此短視,是因為供給膨脹忽略了半個市場--比特幣的需求方!而這兩個方面的原因,都是為了滿足比特幣的需求。

給大家做一個很簡單的思想實驗,如果只有供給膨脹是需要最佳化的,我們可以改變協議,從明天開始停止發行更多的幣。但中本聰的發行時間表的目的並不是簡單的限制供給膨脹,而是

1)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購買或挖掘比特幣,

2)在區塊空間市場成熟之前,給礦工以激勵,讓他們維護網路的安全。

沒有區塊補貼的比特幣在今天是不安全的,它的價格很可能會因為這種不安全而動搖。這本身就證明了供給通脹對價格,進而對持有者的購買力是有積極作用的。只是看市場對可持續性和長期可預測性的重視程度。

作為對自己論文的反駁,我想再次引用Nic的論文,即社會契約應該儘可能的簡單和一致。"我們應該最佳化比特幣的價格 "是大多數人的實際行為方式,但這比 "我們應該讓比特幣不出現供給膨脹 "要抽象和主觀得多。所以,也許在實踐中,最好的辦法是趨向於限制供給通脹,而不是價格通脹這種不那麼準確和有用的更客觀和可驗證的選擇。

結算擔保

接著說說比特幣的結算擔保,我對我們會得到的迴應相當感興趣。既是因為我與比特幣社羣在這個話題上有過很大的辯論,也是因為與通脹或審查不同,結算擔保是每個用比特幣交易的人都能直接體驗到的東西。

(如果最終沒有合理的時間確定,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幾天才能結算的比特幣不再有用。我確實認為這是對流行的論點的打擊,即礦工獎勵在未來永遠不會太低,因為使用者要等待許多區塊進行結算(由Nick Szabo和其他人提出)。這個論點忽略了比特幣處在一個競爭市場中,雖然它可以承受更差的效率以換取更好的稀缺性和抗審查能力,但它能差多少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說,選擇不確定的人比其他任何問題的人都多,說明不確定性很高。

(如果部分使用者偶爾受到雙花攻擊,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大約有一半的受訪者對認為雙花攻擊是個嚴重的問題,這在一個重視產權高於一切的制度下是合理的。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雙花攻擊基本上就像退票或信用卡交易的逆轉。有些人的信用卡交易被退票,是否就意味著這個制度毫無用處,尤其是考慮到使用者本身基本不會成為受害者,只有交易所和大商戶才會成為受害者?

也許我們在抵制審查制度的背景下討論的邏輯在這裡同樣適用,在這裡--與信用卡不同--比特幣交易的目的是 "最終的最終",因此任何違規行為更像是對整個系統的攻擊。

儘管如此,另一半的受訪者會繼續使用比特幣,即使偶爾有雙花攻擊,我認為這是一種更健康的態度,如果比特幣使用者希望絕對安全地免受這種攻擊,那麼這意味著:

他們將不得不在安全上花費更多的錢,而不是接受偶爾被雙花攻擊的比特幣。根據區塊空間市場的發展,這種觀點最終可能會與 "不通脹 "的觀點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中的一個人將不得不失去,可能會出現社羣分裂。如果我們想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放寬你的標準,支援一個 "較小的邪惡 "有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使用者要做好準備,在社會協調下拒絕更多的攻擊者。要以有效的方式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建立程式和等級制度(想想看:領導),使系統的社會可擴充套件性降低。

綜上所述,我認為使用者對快速可靠的結算的偏好和對沒有貨幣膨脹的偏好是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

手段與目的

在調查問卷的最後,我故意問了比特幣其他方面的一些內容,這些方面與比特幣的核心價值沒有聯絡。這裡的目標是看人們是否能識別出目的--我們對比特幣作為一個系統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機制(手段)之間的差異。

(如果沒有工作證明,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也許是整個調查問卷中最大的驚喜,幾乎更多的人在 "比特幣有工作量證明 "而不是 "比特幣有固定供應 "上表明鮮明立場。正如我之前多次論述的那樣,我認為比特幣是一套目標和共享的規則,是一種社會契約,我們構建軟體是為了讓這種社會契約自動化。2008年,中本聰將工作證明確定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證明本身就是比特幣的這些目標或核心價值之一。

來源:解讀比特幣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

相反,工作證明是一種實現兩個特定目標的機制。

去信任化的分散式時間賬本

最初以公平和去信任的方式分配幣

如果有任何其他機制成功地更好地實現了這些目標,並且像PoW一樣經得起戰火的考驗,或者如果發現PoW存在重大漏洞,那麼我不會反對更換它。但也許社羣對PoW機制的立場比其他任何機制都要堅定得多,這並不奇怪,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PoS(Proof of stake)網路的上線,人們 不想在這裡給敵人任何理由"。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認為比特幣有什麼值得害怕的,純粹從根本上來說,比特幣是不需要害怕PoS幣的,但支援PoS的論點(更綠色、沒有來自中國的風險、攻擊者可以被識別並被懲罰)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我想大多數比特幣玩家至少在潛意識裡都會關注這一點。

(如果沒有當前的2.3MB的區塊大小限制,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如果沒有當前核心發展團隊,那麼比特幣還是比特幣嗎?)

至於另外兩個問題,大家的回答更符合我的預期,大家認同目前的區塊大小限制或者目前的核心開發團隊本身不是 "手段",而是將比特幣的核心價值落實到技術協議中的 "目的"。

例如,區塊大小限制是為了確保比特幣對全節點的使用仍然是可承受的,他們必須驗證整個區塊鏈的歷史,然後與所有進入的區塊也保持同步。此外,隨著區塊補貼的減少,確保區塊空間的稀缺性也很重要,因此使用者的交易需求導致礦工有足夠的費用收入。

比特幣的否決權式治理

我真正想指出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很多人立場明確,說 "這對我來說不是比特幣"。一方面,這證實了我們確實正確識別了比特幣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

比特幣的協議開發進展甚微(要想在任何事情上達成共識太難了)。

很難在比特幣中引入潛在的危險變化。後者使得比特幣對於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非常可靠,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

來源:推特

當然,這裡的答案不一定能說明最後有人會如何用他們的錢包投票,我懷疑--比起其他一切,在擴容戰中堅持使用BTC的比特幣玩家更關心的是與儘可能多的其他人達成共識,以保護比特幣的網路效應。

如果你和我一樣,你可能會認為,我們應該在今天討論安全稅或供應膨脹等方案,以保護比特幣的長期可持續性--當然,在它被證明成為一個問題之前,暫時不考慮他們。但即使這一點沒有在任何地方傳達,我認為大多數人對這種討論的最初反應是,他們認為它們是滑坡。

滑坡的意思是,一連串本身無害的事件可能會導致一些最終非常糟糕的變化,比如比特幣的抗通脹價值被慢慢侵蝕。為了防止滑坡的發生,比特幣玩家們創造了謝林柵欄--這個概念其實很好地解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情況。

關於謝林柵欄和社會訊號傳遞

謝林柵欄(最早由斯科特-亞歷山大提出)是指人們為捍衛一個謝林觀點而做出的可信的預承諾--幾乎就像與自己簽訂的具有約束力的合同。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熟悉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連第一支菸都不抽,因為你不知道它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再回到通脹的例子,滑坡的說法是,如果我們今天把0.01%的尾部通脹的想法正常化,我們最終可能也會接受0.02%的尾部通脹的想法,以此類推,直到比特幣變得和貨幣沒有區別。因為我們無法相信未來的自己,所以我們承諾,甚至永遠不考慮通脹的想法。

建立這些預承諾作為比特幣負面變化的第一道防線,但除此之外,它還有更多的功能。

使用者不斷向其他比特幣使用者發出他們的預承諾訊號, 既是為了驗證他們是否還在正確的軌道上, 也是為了加強與其他部落的共同承諾.

在攻擊或其他不好的事件中,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已經 "知行合一 "了,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捍衛的價值和如何捍衛的價值有了預先承諾。

將這種無形的預承諾有形化給新人,是有巨大價值的。對比特幣的傳說和歷史不太熟悉的人越是能夠信賴現有社羣一心一意地捍衛比特幣的核心協議價值,他們就越能安全地持有和使用比特幣。

這一分析的注意事項

如果我不提及任何此類 "社會科學 "實驗所固有的幾個注意事項,那就是我的失職。

像我今天所做的分析是非常主觀的,不應該被視為代表了比特幣社羣的不同觀點,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是我的Twitter粉絲。

對當前持有者進行民意調查的問題是,如果使用量真的回升,他們是未來使用者中的少數人,他們可能會對比特幣應該做什麼以及謝林的柵欄持有非常不同的觀點。這就好比說,世界上所有強烈的自由主義傾向的人都已經加入了比特幣,所以明天加入比特幣的跟隨者必然會越來越不注重比特幣價值的意識形態,而更注重比特幣的日常使用價值。

雖然人們會對意向主義過敏,但中本聰給我們留下了很多 "原創主義 "的文獻,他希望比特幣的社會契約是什麼。比特幣使用者是否堅持中本聰的計劃是另一回事,但其創造者的意圖至少是一個強有力的自然謝林點。

比特幣不是民主制度,大多數人的投票並不重要。最後,我們大多數人在這裡是因為我們相信自由市場可以產生比政府更好的價值。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比市場聰明,最終還是要聽從市場的要求。因此,如果我們最終真的在比特幣中發生了兩個相互排斥的核心價值的衝突,我可以想象,大多數人將繼續與市場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共存(例如以分叉期貨或預測市場的形式),並以此為自己的觀點。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