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加密貨幣的浪潮中看不到銀行的身影?

買賣虛擬貨幣
當加密貨幣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華爾街的機構們也紛紛入場,為何銀行對加密貨幣交易仍然無動於衷?

作為現代社會金融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銀行業對加密貨幣保持著一種視若無睹的狀態,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

1. 加密交易本身的非法性

在很多國家,銀行選擇無視加密貨幣的主要原因就是加密貨幣的交易行為在當地本身就是非法的。例如在中國以及玻利維亞等國家和地區,由於相關監管機構明確給出的政策限制,即便是區塊鏈因其而生又因其聞名的比特幣,也沒能得到銀行提供交易支援。

事實上,在其他政策限制執行得並不十分徹底的國家和地區,一些銀行會選擇與加密金融公司建立一種非正式的合作關係,由銀行將相關的使用者需求直接轉交到合作的加密金融公司來進行處理。而這樣的做法,也省去了銀行為提供某種加密貨幣服務,而不得不去研究相關執行機制產生的各種人力和財力成本。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將加密貨幣作為投資標的納入到服務範圍,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放寬監管政策。例如俄羅斯政府剛剛實施了一項法案,允許人們基於投資的目的使用加密資產服務,而投資人只需要及時向稅務報告相關的交易和盈利資訊。

2. 規避“維權”糾紛

即使在一些允許投資和進行加密貨幣交易的地區,銀行也不願意趟加密貨幣的這趟渾水。因為在這樣的地方,存在著大量披著加密經濟外衣的龐氏騙局專案,銀行在沒有精力去分辨專案可靠性的前提下,卻又要被迫承擔被騙投資者的退款要求——雖然不一定要兌現,這怎麼看都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且在加密貨幣領域,有太多的個人使用者是帶著投機的心態參與其中,但由於在加密貨幣的投資領域,缺乏與風險提示相關的有效監管以及一定的准入門檻,這就導致會出現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遭遇虧損後進行“維權”的情況。

此外,由於多數加密貨幣的價格會出現頻繁波動。因此,可以預料的是當個人投資者的加密貨幣賬戶因為常規的市場行情波動,而在法幣單位的衡量下出現損失時,這或許會成為他們發起投訴或提出賠償的“藉口”。
在以上這些雖未發生,但能夠預料得到的“麻煩”面前,放棄總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3. 加密貨幣之於銀行,仍是一塊雞肋

銀行誕生之初,是為了向社會提供保管財產的基礎服務,而加密貨幣作為一種虛擬資產,其承載價值的能力也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對於許多銀行而言,為了服務加密貨幣這一仍處於起步階段的行業,既要付出尚未能估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還要向准入門檻較低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諮詢和管理服務,以及建立防範加密貨幣犯罪或欺詐的安全保障機制。

這樣的代價——至少從現階段來看,是不值得的。

截止到目前,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市值約為3600億美元,這一數字與其他行業相比仍是滄海一粟。加密貨幣想要獲得銀行業的重視,或許也只有透過使其自身變得更加主流才能實現。

當更多的人瞭解加密貨幣、投資加密貨幣,從而催生出更大的加密貨幣市場,當各種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從中嗅到商機,銀行自然也沒有了視若無睹的理由。

不過到那個時候,可能就會出現新的金融機構,專門服務於加密資產的管理和轉移。到那時,銀行又會是怎樣一種形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