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數字貨幣的投資邏輯是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原標題: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加密數字貨幣的投資邏輯是什麼?)

近日,加密數字貨幣的行情又經歷了過山車——前期追高買入的朋友遭遇短暫被套,隨後又出現回升跡象。對大多數人而言,既然投資波動性巨大的加密數字貨幣,就應該有應對過山車行情的心理準備。但除了心理準備,是否還有一些基礎知識的準備呢?舉例來講,同是加密數字貨幣,為何比特幣能賣到18000元人民幣(下同,除非標明美元,否則單位為人民幣)一枚?區塊鏈2.0以太坊中的以太幣怎麼就是無法突破3000元?大名鼎鼎的Ripple區塊鏈中的瑞波幣為何又不足2元?達世幣是什麼鬼,憑什麼又能賣到1300元左右?當前,全球加密數字貨幣已經超過900種。價值基礎不同,風險差異極大,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恐怕不是好的投資理念。在本文中,結合市值排名前十大的加密數字貨幣,簡單談一談加密數字貨幣背後的投資邏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加密數字貨幣的市值趨於兩極分化Coinmarketcap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6月28日,共有928個加密數字貨幣,其中722個有市值統計,總市值1061億美元。從市場結構來看,比特幣市值423.36億美元,佔比39.89%;以太幣市值301億美元,佔比28.36%;瑞波幣市值106億美元,佔比10%。前三大加密數字貨幣合計佔比78.25%,第4-10名合計佔比8.81%,第11-50名合計佔比9.54%,其餘672個幣種僅佔3.40%。不難發現,加密數字貨幣領域呈現明顯的兩級分化特徵,幾款明星貨幣才是市場追逐的重點。單價1美元以下的加密數字貨幣佔多數722種加密數字貨幣中,單價超過1000美元的有4種,單價100-1000美元之間的有7種,單價1-100美元的有104種,單價1美元以下的是606種。
鑑於每種加密數字貨幣的總髮行量、已發行量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單純比較單價並不可取。舉例來講,比特幣總髮行量2100萬枚,截止2017年6月28日(下同),已發行1640萬枚,單價2578.78美元;瑞波幣總髮行量1000億枚,流通數量383萬枚,單價0.277美元;Zcash總髮行量2100萬枚,已發行155萬枚,單價339.5美元。瑞波幣單價很低,主要原因在於其巨大的供給量。但供給量又並非決定價格的唯一因素,比特幣和Zcash總供給量相同,單價相差7倍,背後便是需求的影響。決定需求的因素則比較複雜,塊鏈實用性、知名度、使用者量、區塊鏈安全性、發展路線圖、市場預期等等因素,不一而足。 產業鏈的支撐因素顯得愈發重要一個加密數字貨幣,從理念誕生到發行再到走入公眾視野,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撐,尤其是在各種加密貨幣已經多達900餘種的前提下,加密貨幣的競爭力已經不僅僅是理念和技術本身的競爭力,產業鏈的支撐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加密數字貨幣的產業鏈涉及到發行、兌換、儲存、流通等環節,背後涉及到創始團隊、社羣核心參與者、礦工(礦池)、投資人、基於區塊鏈的拓展專案、交易場景、監管機構等等。當然,具體到每個幣種,產業鏈構成方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比特幣已經不存在創始團隊;未來幣、新經幣、IOAT幣等都是透過創始交易一次性發行完畢,後續不再有發行環節,其中IOAT甚至並非基於區塊鏈的加密數字貨幣.
以比特幣為例,其產業鏈包括髮行環節的礦池。以算力排名看,全球排名前10的礦池7個都在中國;買賣環節的交易所,僅中國就有大大小小40餘家交易所;儲存環節的錢包軟體;流通環節的各類交易場景,如微軟、戴爾、日本樂天、新蛋網、Overstock等均接受比特幣支付;以及比特幣使用者(投資人)、基金會、各國監管機構及其他產業合作方等。要了解一種加密數字貨幣,不僅要了解該幣種本身的技術和理念,還應熟悉其產業鏈情況,往往後者才是決定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關注價格波動有兩個不容忽視的要素針對具體的加密數字貨幣,決定其走勢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比特幣的此次大漲,隔離見證協議的臨近和勒索病毒都是推手,監管因素、其他競爭幣良好的發展勢頭等也都是重要推動力。所以,筆者不會去窮盡這些助漲或助跌的因素,只是想就以下兩點做些提示:(1)要關注數字貨幣的供給曲線除了比特幣和少數其他幾個幣種外,幾乎所有的山寨幣和競爭幣都會採用ICO的形式進行創始發行,通常結構是“X+Y/年”,即ICO階段發行X,之後每年發行Y(當然,Y並非常數,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動態變化)。
多數時候,X的佔比並不高,但對一些數字貨幣而言,X佔比高達70%以上,考慮到剩餘30%是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逐步釋放的,初始階段的前幾年,X可以佔流通量的90%以上,創始團隊和初始ICO參與者便成為事實上的巨莊。舉個例子,以太坊的ICO階段共釋放7200萬枚以太幣。而截止2017年6月,已發行總量接近9300萬枚,ICO階段佔比仍達到77%。類似新經幣、位元股、未來幣、瑞波幣,ICO階段發行佔比達到100%,即第一個區塊便完成了整個發行任務。在ICO階段,創始團隊通常持有很大比例,第一批眾籌者的獲取成本也極低,隨著幣值成百上千倍地攀升,投資者有理由擔心“莊家”套現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的砸盤和市場恐慌。以瑞波幣為例,總共發行1000億枚,市場流通383億枚,瑞波公司手中還握有610億枚,這610億枚瑞波幣何時進入市場、以什麼比例進入市場,成為決定瑞波幣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為了打消投資人疑慮,維持幣值穩定,2017年5月,瑞波公司宣佈即將透過數十個智慧合約鎖定該公司持有的瑞波幣,鎖定期四年半,每隔一個月釋放一個託管合約即10億瑞波幣由公司支配。Ripple執行長Brad Garlinghouse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砸盤整個市場的行為將是非理性的,這違背了公司的利益……希望這種凍結資金的行為能夠為瑞波幣持有者帶來信心”。就其他加密數字貨幣而言,也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問題,既有ICO階段形成的巨莊,也有後續發行階段的供給曲線變動引發的供求變化問題,這些都是影響投資人信心和決定市場價格走向的重要因素,必須時刻保持關注。
(2)應瞭解數字貨幣的核心價值基礎既然市場中出現了900餘種加密數字貨幣可供選擇,那投資人必然關注該幣種背後的區塊鏈有何價值基礎,並基於這種價值基礎做出投資決策。因為不同的加密貨幣,價值基礎迥異。比特幣的價值在於,其作為加密數字貨幣的鼻祖,知名度大、使用者數多。比特幣區塊鏈的參與人數最多,安全性最高,是目標相對單純的純粹的數字貨幣。即便存在這樣那樣的侷限性,即便所謂的比特幣2.0/3.0們做了很多針對性改進和創新,都無法動搖比特幣的價值基礎。在比特幣之後、2013年之前,出現了很多山寨幣,基於比特幣的程式碼邏輯進行簡單的修改,搖身變成新的幣種。因為推出時間很早,也積累了大批的支持者,具有一定的產業鏈生態資源。但由於和比特幣實在太像了,即便交易確認更快些、區塊容量更大些,在價值上並沒有太多的想象空間,如萊特幣、狗狗幣、點點幣等。一些數字貨幣透過增強比特幣的某一特徵而受到市場認可,如門羅幣、達世幣、Zcash等,針對比特幣的半匿名特徵,透過混幣、環簽名、零知識驗證等技術大幅增強貨幣的匿名性,受到了市場的追捧。以Zcash為例,誕生於2016年10月,因採用零知識驗證技術被稱作終極匿名的數字貨幣,火爆到還沒開始挖礦,其期貨價格就遠遠超過比特幣。2016年10月28日正式上線的Zcash,一個幣的單價一度衝到3300BTC,相當於200萬美元。雖然之後價格急劇回落,但截止2017年6月,已經攀升至市值排行榜第12位,單價仍處於316美元的高位。
還有一些數字貨幣透過在區塊鏈完善上做文章而獲取獨特的價值,典型的是以太幣、瑞波幣、位元股等。以太坊以對智慧合約良好的擴充套件性出名,Ripple則致力於支付,位元股則著重於資產交易。因為有獨特的價值基礎,所以這些數字貨幣雖然推出時間晚,但在市值上往往能後來居上,得到投資者的認可,併成功建立生態圈。當然,有一點需要明確,先發效應很重要。一個數字貨幣有很好的創意不等於有很好的價值,前提是提出時間要早,否則便和比特幣後面的山寨幣一樣,晚了一步,便不是正主兒。還有一點就是,絕大多數所謂的價值基礎,在理論上都是可以被其他貨幣複製或採用的。歸根結底,還是要持續創新,並儘快建立起穩固的生態圈。投資加密數字貨幣的幾點通用建議加密數字貨幣的投資屬於位元層面的投資,而位元層面是可以複製、迭代和更新的。所以,相比原子層面的資產(如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加密數字貨幣具有很強的進化性,這意味著,任何所謂的缺點都是有希望被糾正的,任何所謂的優點也都有可能被競爭幣複製。一句話,不存在絕對的缺點和優點,也就不存在絕對堅固的價值基礎。所以,需要再提示幾點:
一、進行加密數字貨幣投資,必須要持續關注、持續學習,長期投資理念沒錯,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長期投資絕對是錯的。二、分散投資。正因為進化太快且新的競爭者層出不窮,才需要分散投資,押注單個幣種並不明智。三、實在看不懂,就買市值高的。注意,是市值高而非單價高。所有的加密數字貨幣本質上都是虛擬資產,其市值的高低基本代表了市場對其價值基礎的認可度高低。所以,拋開短期投機性因素,一般來看,市值越高,投資的風險便越低。最後,控制慾望、保持理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