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幣研究院副院長李慧:區塊鏈產業更有利於實現共贏

買賣虛擬貨幣

兩會期間,多位代表提出區塊鏈提案,涉及技術、產業、政策監管等多個層面。對此,金色財經圍繞兩會的區塊鏈提案,特舉辦「兩會系列專題」AMA,專題分三期進行。其中,在第二期“產業篇”、第三期“治理篇”,金色財經特邀火幣區塊鏈研究院副院長、區塊鏈服務網路(BSN)副秘書長李慧做客「金色相對論」,分享區塊鏈產業落地與區塊鏈社會治理的情況。

Q1:兩會期間,我們看到大量有關新基建、區塊鏈的提案,提案內容從早前的觀點性意見過渡到了應用落地與產業發展。您認為產業區塊鏈的內涵是什麼?產業區塊鏈包括什麼?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區塊鏈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國家、企業、個人及如何協同促進區塊鏈產業的健康落地?

李慧:

這幾年從美國對我國企業的技術封鎖行為,相信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所以要避免這種卡脖子的問題再現,在新興技術領域,我們一定要去爭取技術上的領先性,區塊鏈技術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但也要知道,發展技術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地到產業應用上,同時產業的發展也能更正向地推動技術的進步,有需求才有動力,他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我們國家為什麼要支援新基建,支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支援產業落地,核心就在於要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並且推動我國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並在數字經濟新時代佔據一席之地。

關於如何協同國家、企業、個人促進區塊鏈產業的健康落地,我想BSN是當前我國很好的一個示範。我自己是BSN聯盟的副秘書長,也從一開始就代表火幣中國參與了BSN的各項建設和發展,對它的情況比較瞭解,我個人認為BSN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很好地推動了我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BSN搭建的是一個商業化的區塊鏈共建、共享、共用的平臺,在這個平臺裡,底層的雲服務提供商、聯盟鏈研發企業、節點提供商,區塊鏈應用開發者,區塊鏈服務使用者以及區塊鏈教育培訓、諮詢提供方都可以參與進來,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大家提供服務,並且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這就很好地詮釋了區塊鏈的精神——“互利共贏”。透過這種多方協作的方式,最終讓使用者獲得了更好的區塊鏈服務,也將促進更多的產業應用和創新發展。

Q2:從中央到地方的諸多政策利好出臺,到兩會中諸多代表的建議,產業區塊鏈場景應用將在今年出現一波加速落地。但具體的方向是怎樣的?區塊鏈落地的爆發點會在哪兒?

李慧:

大家都知道,區塊鏈主要解決的是資料可追溯、多方協同以及多方互信等問題,涉及到多方的問題,通常都是比較複雜的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配合。但在實際落地實施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執行方和推動方,很可能一個很好的專案就會擱置起來,難以落地,我們也不難從很多失敗的區塊鏈專案看到這樣的情景再現。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專案冷啟動問題。

區塊鏈在產業界的應用落地還處於淺水區,大部分公司和企業都沒有合作與落地經驗,所以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特別是在複雜場景中。最好的落地場景,我認為在當前階段需要滿足以下幾個特點:

1. 有真實的業務痛點和需求,除了區塊鏈技術其它技術是很難解決的。
2. 應用場景業務複雜度不高,能夠快速做試點,並有良好的可複製性。
3. 參與各方利益目標一致,可以實現“共贏”。
4. 有實際的推動方,有促成專案成功的強烈願望和需求。

區塊鏈可以應用的場景很多,具體的爆發點,大家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思考。

Q3:目前,傳統網際網路巨頭都在積極佈局區塊鏈,在此背景下,區塊鏈行業中的中小企業是否還有競爭的可能?未來的行業格局是怎樣的,是“百花齊放,攜手共建”,還是“加速洗牌,優勝劣汰”?中小企業開啟區塊鏈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李慧:

傳統網際網路巨頭佈局區塊鏈確實給中小企業從業者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巨頭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要技術有技術,要資源有資源,要人才有人才。但也並不是意味著中小企業就完全沒有機會了,一是這個行業還非常早期,產品、技術和應用都還在探索階段,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怎樣才是過河的正確姿勢,大廠也在探索,所以大家都有機會。市場這麼大,如何儘量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產業中佔得一席之地應該是大家最需要思考的。

Q4:新基建以及產業化發展時代,資料將成為全新的生產要素,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與產業化發展是否相矛盾?如何保障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

李慧:

BSN底層是可以接入各聯盟鏈底層框架,不是直接接入Bass,但是各Bass平臺可以把底層框架接入到BSN,BSN上的應用和服務都是跑在BSN自己的節點上的。

Q5:現階段很多機構都在推進產業區塊鏈的發展,您對於產業區塊鏈的未來怎樣看?

李慧:

區塊鏈技術分散式協作,構建信用體系的獨有魅力,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的科技基礎設施必將有它的一席之地,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不斷湧現。雖然當前區塊鏈技術的落地之路並不順利,存在不少坎坷,但這是發展和變革必然要經歷的。對產業區塊鏈的未來我還是充滿信心和期待的。

Q6:兩會期間,與區塊鏈相關的提案達到50餘條。請您介紹一下區塊鏈技術在民生領域落地的優勢和困難?

李慧:

總體上來看,區塊鏈在數字經濟以及資訊化社會中,可以幫助我們構造更好的信用底層平臺,為關鍵和核心的資料增信,使得其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場景。這些對於我們不論在民生領域,還是其他行業應用來說都是很關鍵的一步。但打造底層可信的基礎設施平臺並非一朝一夕的易事,需要由點及面的逐步突破,並且在某些重要的領域,比如政務、醫療等方向,需要國家有統一的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來引導各地各層級的協同發展。

Q7:目前在公共服務上已經產生多個區塊鏈平臺,比如司法領域有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天平鏈”和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的“司法區塊鏈”。多個區塊鏈平臺的資料會孤島化嗎?未來怎麼保證資料的全域性性?

李慧:

未來在同一領域肯定會存在多鏈競爭和並存的情況,這個時候跨鏈互聯就變的很重要,多條鏈之間進行資料互通和共享以及互操作的需求就會逐步顯現出來。區塊鏈的核心理念是“共享、共贏”,在多鏈的場景下也依然可以透過跨鏈技術來實現“共享、共贏”,只是這個“共”是個相對的概念。就目前的技術上來說,跨鏈平臺如何構造?最多能容納更多的連結入?是有技術上的界限的,不是可以無限增加的。所以資料的孤島化也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只能說是儘量去打破現有的小範圍的資料孤島,先建立起來幾個資料大陸,再看看是否能實現資料的全球化。

Q8:在2020年初的地方政府兩會上,多地都把區塊鏈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政務領域是最受各地政府關注的區塊鏈落地場景。各地政府為何重視區塊鏈技術在政務領域的應用?

李慧:

我們先從巨集觀上來看,我國電子政務現處於Gartner 5級成熟度模型的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的轉變期,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第四階段意味著資料有規律的跨組織流通,部門之間可以進行更便捷的互動和提供更好的服務。但由於我國電子政務在前期發展時標準規範未統一,導致目前電子政務的資料互動、協同、共享上面臨一定的困難。而區塊鏈正好能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所以在政務領域推進區塊鏈應用在我國政務當前發展階段和解決實際問題上是匹配的。從微觀上來講,區塊鏈確實可以解決我們實際的一些痛點問題,比如:

1. 可以打通政務資料孤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2. 可追溯資料流透過程,明晰資料權責界定。
3. 可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增強城市資料監督管控能力。
4. 構建分類共享體系,助力國家政務資訊化工程建設。

關於更詳細的闡述,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參考火幣研究院和國家資訊中心聯合釋出的報告《區塊鏈助力中國智慧政務發展駛入快車道》,這裡我就不展開了。

Q9:您認為區塊鏈政務落地存在哪些難點?以及目前已經有了哪些優秀落地案例?

李慧:

總體來說,難點有3方面。

1. 標準規範未統一,相關制度待完善。從目前的改造情況來看,政府部門均是單獨對接的區塊鏈系統開發商,由於每個政府部門對接的區塊鏈系統開發商不同,而這些開發商所採用的底層架構、資料結構等均不相同,沒有統一的資料標準和介面標準,造成了這些待完成或已完成的區塊鏈政務資訊化系統出現“新資料孤島”的問題,無法滿足政務大融合需求。這些不同底層架構、不同資料結構的區塊鏈政務資訊化系統無法進行有效的互聯互通,更無法實現跨地域的政務資料授權共享、業務協同的目標。

2.業務梳理難度大,系統安全需謹慎。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人口大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正因如此,我國的政務系統若要實現資料共享與業務協同,需要梳理錯綜複雜的業務內容與業務邏輯,依據不同的業務設定不同級別的許可權,這是區塊鏈政務系統應用首要解決的難點之一。

此外,區塊鏈政務系統基本採用聯盟鏈的架構方式,而聯盟鏈大部分採用了閉源的形式,在落地應用上並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檢驗,且目前區塊鏈產品距離成熟仍有一段距離,產業生態中也缺少相應的開發、運維體系,而政務資訊化屬於特殊領域,其涉及的服務群體大、涉及面廣,倘若系統出現網路安全事故,將對整個政務服務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3.系統潛力未深挖,重複建設難以避免。針對傳統政務資訊化進行區塊鏈系統改造,需要解決區塊鏈系統與傳統政務資訊化系統資料標準、資料結構、介面不一致的問題,整合資料標準、資料結構將是區塊鏈政務能夠實現落地的一大挑戰。另外,有些區塊鏈系統開發需要針對不同的應用單獨搭建執行環境,甚至需要購買相應配套的軟硬體,但在使用過程中並不能充分利用硬體的資源和潛力,無法重複使用元件降低成本以及提供高效的服務與新功能,重複投資、重複建設現象也較為普遍。

Q10:作為行業資深人士,請您暢想一下未來的區塊鏈公共服務場景?

李慧:

說一下比較中短期的一個目標,希望未來透過區塊鏈技術的加持,我們的公共服務能更人性化,更協同化,也能更安全,並且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真正的便利和福利,真正實現“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的改革。管理部門也能透過新技術的使用,能夠減少管理工作量和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難度,實現高效管理,促進社會治理的進步和變革。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