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需要科創板而不是STO

買賣虛擬貨幣

今天北京金融管理局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告誡STO從業者遠離北京的話刷爆了朋友圈,就前段時間證監會剛剛設立的科創板,我們來談談中國為什麼不需要STO。

說到STO與科創板我們不得不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資本市場。市場環境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制度也不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美國股市歷史。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於1811年設立,一共走過了200多年時間,其中經歷過1929年的世紀大股災後,美國的股票交易制度,上市制度都得到很好的完善。美國股市從1811年開始至1929年的這段時間是瘋狂投機的時期,當時的美國人民同如今的中國股市一樣,充斥者炒股暴富的心理。但經過1929年的大股災之後,美國的股票市場逐漸得到完善,美國個人炒股行為得到良好的教育。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1929年以來美國股市的基金得到飛速發展。美國人持有的基金數量遠遠高於持股人數。基金的發展使得美國股市上的持倉都由機構完成,美國股民與機構的持倉量由原先的百分之90散戶演變成百分之10的散戶,而美國機構持倉由原來的百分之10上升至百分之90.

散戶的減少意味著美國的人民的投資理財行為,從個人管理轉變至機構專業管理,而經過70年的發展,美國人對於理財的認知從炒股發財變成了讓資產保值的觀念,更多的是為了養老而理財。這一原因直接導致美國股市的波動率較小,投機風氣也相對小。美國的資本市場更加註重資產安全,風控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反觀中國的股票市場卻有不一樣的基因。中國股票市場從1990年設定至今才走過28個年頭,雖然各項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中國的股票市場畢竟還比較年輕。中國股民數量與機構對比是百分之90的散戶股民,百分之10的份額由機構持倉。這樣的資料跟1929年美國大股災時的比例非常相似。

1929年散戶股民瘋狂投資股市的行為造成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蕭條。雖然時代不同,但面臨的因素是一樣的。就是個體散戶把炒股當做是一種致富發財行為,而不是資產保值行為。我們做一下對比,如今中國資本市場中的主力仍然是散戶,並且投資心理同1929年的美國股市類似。

從這點原因上再來看STO的發行就比較容易理解。美國STO得以順利發行是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即使美國成功發行大量的STO,背後的支撐者也是大量的機構與合格投資人,這樣的結構是理性的,不會出現暴漲暴跌的行為。

但,如果STO在中國發行的結果就會全然不同。中國的散戶投資者向來不夠理性,最著名的衡量標準是,中國的投資者向來注重各種小道訊息,以及追漲殺跌的特性。假設中國大量發行STO,那麼不僅僅是幣市上的散戶投資者會瘋狂的湧入,就連大量股民同樣會進來投機。

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那麼我們來看看2017年至今的加密貨幣市場,中國有多少投資者參與這場投機盛宴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大量的散戶投資者,聽信各種訊息毫無理性的衝進市場。導致大規模的虧損。我們反觀歐美國家,鮮有聽說大規模散戶虧損的情況,背後的因素還是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不一樣,以及投資心理不一樣。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中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今年設立了科創板,支援高新科技企業的融資。雖然科創板距離理想中的Token交易還有差距,但畢竟向前了一步,科創板的探索正是在順應時代的發展。遙想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在逐步健全之後,或許也會開放通證的交易。

說完資本市場的對比,我們再來審視一下消費習慣以及社會結構的影響。歐美國家的城市化可以追溯到19世紀,也就是我們還在明國時歐美的社會結構就已經有巨大的差異,而借貸消費的習慣在歐美國家已經是一種普遍的行為。歐美國家從追求暴富心理,已經過度到穩定養老的投資心理。歐美國家的人在投資上不得不參考未來的養老問題,所以每個月的收入除了還債,大部分需要進行定期投資養老的理財賬戶,這部分資金是未來的保障,所以歐美國家在對待投資時不得不理性。

而我們中國的社會結構是生兒養老,在對待養老資金上有著不一樣的理解。這是其一。其二是中國因為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民眾仍然將儲蓄作為未來的保障,儲蓄因為社會福利問題變成一種習慣性行為,這樣的行為導致中國如今高儲蓄率問題。

高儲蓄率加上投資心理的不完善,使得中國市場的投機氛圍極其濃烈。曾經出現的投機行為不僅僅是股市,還有蘭花市場,藏族炒作,郵卡幣等等。

所以如今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不適合STO這樣的產品的。科創板也許是資本實驗比較適合的制度。但我們不能對未來妄加揣測,一切靜待市場效果。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