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何以稱為一箇中本聰方案?

買賣虛擬貨幣
近幾天來,有關YAM的新聞和討論鋪天蓋地,令我眼花繚亂。為何大家如此關心它呢?YAM作為“一場公平挖礦、治理和彈性的實驗”推出,要求投資者將資本鎖定在權益質押(staking)池中,從而賺取代幣,而大部分代幣發行於前30天內。投資者們的確鎖定了資本——事實上,他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池中傾注資本。儘管這些合約從未接受過正式的審計,而且小團隊僅用了10天時間的衝刺來駕馭整個系統,在最初的24小時內,就有6億美元的不同DeFi代幣被質押,令人難以置信。第二天,系統出現了一個關鍵漏洞2,永久鎖定了75萬美元的投資者資金。要對該專案執行必要的修復,就必須達到規定數量的代幣投票(這是分叉了Compound治理系統的結果)。但由於太多 YAM 代幣也被鎖定,因此這些代幣無法投票,也就無法達到規定票數註釋i。而且,未來也不可能達到任何規定票數,導致系統的治理功能形同虛設。

儘管許多觀察員預測YAM命不久矣,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YAM一直以正的市場價進行交易。雖然致力於在權益質押合約中挖它的資金暫時跌到了2億美元,但並未崩盤到零,甚至恢復到了目前的 4 億美元左右。

這些事件發生後,人們開始討論分叉系統和將現有的持有者遷至第二版,現在看來,這種情況確實正在發生。顯然,YAM 成功地讓使用者關心這個專案,此乃一個不可思議的壯舉。

作為這一切的觀察者,我很好奇它是如何讓這麼多社羣買入的。我想我找到了兩個解釋。

公平發行

我認為 YAM 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它如何實現已經被比特幣普及的公平發行。公平發行的主要特性是“沒有免費的午餐”,意即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代幣。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動員每個人為之努力,並且證明這種努力是有成本的。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4中已經提到,流動性挖礦是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 PoW)的一種形式,但YAM將這個概念更進了一步。權益質押不僅有機會成本,因為資金無法用於別處,而且儘管聽起來奇怪,但是把錢投到這些未經審計的合約中是遊戲的一部分,並且是對使用者信仰的一種考驗。簡而言之,DeFi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透過這種合成形式的PoW來重現公平的PoW發行的魔力。

喜歡PoW的技術原因和經濟原因有很多,但心理因素仍未得到充分探索。人們在某個事物上投入的時間和資源越多,他們賦予該事物的價值也就越多。也許這就是加密貨幣領域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彷彿是為了加深人們對該概念的理解,社羣迅速籌集了11.5萬美元來資助第二版的協議審計。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出於不甘心心理而追加的非理性投資,但我認為,這表明人們由衷地在乎他們的YAMs。

即便如此,公平發行和沉沒成本謬誤並不能解釋為何使用者一開始就急於進入協議。那麼,是它的哪部分價值主張吸引了他們呢?

Rebase機制

首先,我們必須把YAM與具有內在價值的代幣區分開來,後者的價值體現在其具有潛在的未來現金流,或治理者有自行分配這種現金流的能力。這適用於 COMP、CRV 或 YFI 這樣的代幣,一旦它們“出售”,市場參與者的理性做法是:(1)為它們定價,和(2)只要獲取成本低於他們認為公平的成本,就透過合成 PoW進行挖礦。

對於YAM、BASED和現在許多其他飛漲的代幣而言,情況則有所不同。這些代幣並非偽權益,對現金流也沒有要求。相反,它們和之前的許多其他代幣一樣,自稱為貨幣註釋ii。

透過觀察YAM及其克隆幣的特性,我們可以判斷它們並非有用的貨幣,其中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彈性”。“YAM本質上是一種彈性供應的加密貨幣,其供應量隨市場條件的變化擴大和收縮,初始目標為1個YAM釘住1美元。”5

創始人雖然沒有明說,但暗示YAM可以做穩定幣(stablecoin),但這與事實相去甚遠。Ampleforth或YAM等具有rebase機制的虛擬貨幣恰恰和比特幣一樣完全不穩定。它們用代幣數量的波動來代替代幣價格的波動。

例如,當一個幣的 rebase 係數為10時,一個10美元的幣就會被分割成10個1 美元的幣。在一個理性的市場中,每個賬戶的購買力保持不變,因為他們都保留了同樣的份額,只是計價單位(numeraire)不同而已。

這種方法不僅較既有的“有可變幣價的固定供應”沒有任何優勢,反而因為人們缺乏處理此類貨幣的經驗和心理模型而變得更糟。因此,如果rebase機制無法幫助代幣賺大錢,那究竟為何還要使用它呢?

我認為,市場上一些人並未理解rebase這個簡單的概念。Ampleforth基於一個簡單的會計駭客,其市值便瘋漲至近7億美元,之後又迅速地跌了下來,便揭示了這一事實。明白這個概念的交易員會繼續投資,直至新錢耗盡時撤出資金,讓幣價崩盤。

其他幣之所以會採用rebasing機制,由此可見一斑。它可以引誘不知情的市場參與者進行投資,從而助推代幣增長,並最終為市場內部人士的退出提供流動性。

那YAM是什麼?

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心中有數。我認為 YAM 是一個多了些花樣的“中本聰方案”。“中本聰方案”這個詞由普雷斯頓·伯恩(Preston Byrne)創造6,用於描述早期投資者試圖剝削後期採用者的遊戲,但其去中心化的架構使其有別於傳統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和金字塔騙局(pyramid scheme)。

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中本聰方案”,貨幣的泡沫理論7對此進行了恰當的描述。那問題來了:這個泡沫最終是會穩定還是破裂呢?

要想避免破裂,YAM就必須找到一個理由,讓持有者永遠不賣出,而是因其效用長期持有,而非僅僅因其未來的升值前景而持有。實事求是地說,YAM及其眾多克隆幣存在設計缺陷,導致它們永遠無法成為貨幣。剩下的選擇就是徹頭徹尾地改變該協議。考慮到系統的財庫制度註釋iii和社羣透過治理塑造它的能力,這並非不可能,但可能性也不大。

註釋i :嚴格說來,本已達到了規定票數,但之後由於rebase漏洞,又導致票數不足。8

註釋ii :從創造者稱之為“加密貨幣”和“貨幣實驗”這一事實中可見一斑。

註釋iii:事實上,市值每增加一次,YAM就會收取一次協議稅,因為每一次正rebase的 10%都會進入社羣治理的財庫資金。

參考連結

1. 市場研究:
https://insights.deribit.com/市場研究/?lang=zh-hans(或點選閱讀原文)

2. 關鍵漏洞:
https://medium.com/@yamfinance/yam-post-rescue-attempt-update-c9c90c05953f

3. Dune Analytics:
https://www.duneanalytics.com

4. 之前的一篇文章:
https://insights.deribit.com/market-research/comparing-liquidity-mining-and-proof-of-work/

5. “YAM本質上……1美元”:
https://medium.com/@yamfinance/yam-finance-d0ad577250c7

6. 普雷斯頓·伯恩(Preston Byrne): 
https://insights.deribit.com/market-research/why-yam-is-a-nakamoto-scheme/

7. 貨幣的泡沫理論: 
https://jpkoning.blogspot.com/2018/10/bitcoin-and-bubble-theory-of-money.html

8. 註釋i : 
https://yam.chainwiki.dev/yamv2

關注作者:

Hasu:
https://insights.deribit.com/author/hasu/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