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走向消費級應用,如何才能實現?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催生了加密經濟,讓人們看到了變革的希望,信仰者們紛紛提出暢想和方案,甚至付諸行動,希望點燃加密經濟的燎原之火。然而時至今日,區塊鏈和加密經濟依然是少數人的狂歡。如何擴大加密經濟的使用者基礎,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撰文:知縣,LITEX Lab 產品負責人。LITEX 是消費級 Layer 2 應用框架。

網際網路的日常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突然斷了網,你肯定會出現焦慮不安、手足無措,甚至想打人等戒斷反應。不信你可以找個訊號不好又沒有 WiFi 的餐廳吃個飯,體驗一下收到微信通知卻刷不出來內容的爽快感——相信你會連飯菜的味道都漠不關心,滿腦子只有趕緊吃完離開這個鬼地方。當你衝出大門解鎖螢幕開啟設定雙擊飛航模式一氣呵成,看著漸漸回滿的訊號,不斷彈出的訊息——雖然其實也沒啥重要的資訊,但是——舒坦了。「網際網路」是這個時代的日常,沒有網?不存在的。

然而,如果暴露一下年齡,我們就會發現另外一種日常也曾存在過:56 kbps 的頻寬下,一張清晰度極差的圖片也要載入個幾十秒,而網費卻貴到人們普遍選擇「需要時撥號連線」的上網方式,即使每次撥號都很慢也很吵(俗稱貓叫)。那是網民還屬於高階人群、網際網路還很小眾和昂貴的時代,很多家庭觸網都是為了進行炒股等生產性活動。「不聯網」是那個時代的日常,要上網?想好理由。

區塊鏈已經不是個新名詞了,比特幣的暴漲和巨頭們的入場讓全世界都無法再忽視這個領域。然而,作為一個與網際網路(資料網路)相類比的價值網路,為什麼區塊鏈至今沒有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變成我們新的日常?如果你去問圈內人,十有八九會得到這麼一個答案:門檻太高。

使用者角度:區塊鏈的門檻有多高?

讓我們先把自己身上的鏈圈技能點都洗掉,用一個普通使用者、鏈圈小白的手去摸一下這扇大門試試看。

第一道坎:認知

你們一定以為我要先說助記詞吧?助記詞確實很煩,但作為網際網路使用者還是能夠認識到這是一種類似密碼的東西,記錄好就行。事實上,助記詞已經是很後期的問題了,在這之前,使用者必須對區塊鏈有個基礎認知。基礎到什麼程度?感受一下:

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區塊鏈: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不是某種材質的鏈子,也不是股票或者 P2P 理財;你說區塊鏈裡好像也有 P2P?哦那是一種網路傳輸技術,不是新聞上爆雷跑路的那種;你說新聞上區塊鏈也跑路?哦那是一些打著區塊鏈的旗號招搖撞騙的,不是真的區塊鏈專案;你問區塊鏈專案都做什麼?比如比特幣是一種區塊鏈現金系統,可以用來支付,大概 1 小時到賬…是有點慢…嗯手續費也是有點貴…確實不知道是誰做的,但是因為用了 P2P 技術也不需要知道是誰…不是說了嗎不是那個跑路的 P2P…好了我講不下去了你們自己看比特幣白皮書吧。

如果看著好笑,那說明你的認知達標了:你明白 P2P 網路和 P2P 理財平臺的區別,你知道中本聰,也理解去中心化的意義,但你也就不是小白了。為什麼區塊鏈養雞可以大行其道,甚至還出現了用區塊鏈防駭客攻擊的專案?那是因為普通人好理解:我不懂技術,但我聽說過區塊鏈的特點是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這麼「安全」的技術用來防駭客不是很好嘛?把養雞的資訊放到鏈上,我就可以「追溯」每隻雞的生長曆程,別人還「不可篡改」,多好啊!

很多正經做事的團隊面對小白往往會被問到不耐煩,最終演變成「不想跟你說話並向你扔了一本白皮書」的局面,而那些一聽就是大忽悠的專案卻真實地獲得了使用者追捧,這也許就是因為圈內人還坐在大宅門裡,沒有「出門迎客」吧。

第二道坎:錢包

要進入區塊鏈的世界,首先得有一個錢包,我們依然以小白視角來走一遍流程:

1. 下載一個錢包 App

(使用者:😊 錢包是個 App 啊,簡單簡單)

2. 點選建立新錢包

(使用者:😄 肯定是建立新的啦,容易容易)

3. 注意!接下來你將看到 12 個助記詞,它們很重要!

(使用者:🤔 什麼是助記詞?12 個那麼多怎麼記?)

4. □ 勾選表明您瞭解一旦丟失上面的單詞,將無法恢復您的錢包,我們不會幫您儲存私鑰,您也無法向我們申請恢復賬戶

(使用者:😲 這麼重要,那得好好複製了發到微信裡收藏起來…以及私鑰是啥?)

5. 請按順序記錄以下單詞,並抄寫在紙上,千萬不要在聯網的環境下複製貼上這些單詞,您的資產可能因此而被盜!!您無法透過申訴來凍結或者找回您的錢包!!

(使用者:😱 啥!!這麼嚴重?我現在去哪弄紙啊…要不截個圖吧,咔嚓)

6. 警告!使用截圖備份助記詞是不安全的!

(使用者:😖 天啊我是不是找個懂行的人問問再搞…退了退了)

相信以前大家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助記詞對小白的勸退效果拔群:一堆意義不明的英文單詞本身就很嚇人了,錢包還不斷地用各種顏色字型的警告資訊彈窗嚇唬你,我不玩了還不行嗎…雖然作為過來人我們明白助記詞的重要性,但是講道理,在新手村安排這種難度的 boss 不合適(宮崎英高出來捱打),應該循序漸進,讓使用者在資產夠多、理解夠深的時候給他一個備份助記詞的選擇,這時候使用者就已經有動力和認知來完成這一步了。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一些注重使用者體驗的錢包在助記詞流程上做了最佳化,能夠讓使用者先跳過這一步,甚至是預設不走這一步,後面再提示和引導,這是非常好的進步。如果我們認為加密經濟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那麼錢包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者入口誰能在這一步充分拆解使用者需求,把小白使用者的門檻降得足夠低,誰就能享受到加密經濟大潮的使用者紅利

第三道坎:術語

區塊鏈是網路技術、密碼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不巧的是,交叉前的這三個領域的從業者都是非常喜歡創造和使用各種術語的,那麼自然而然地,作為交集的區塊鏈領域裡基本都是些「每個字都看得懂,連起來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高深語言——還是中文、英文和字母縮寫混雜的,可以說是很朋克了。

小白:區塊鏈有哪些種類啊?

區塊鏈按照讀許可權可以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其中公有鏈按照寫許可權可以分為許可鏈無需許可鏈,按照共識機制則可以歸類為 PoWPoSDPoS 等;聯盟鏈一般使用 pBFTRAFT 或者 PAXOS強信任的、有限的節點數量上達成確定性共識

小白:😳

即使是平時的使用者場景,這些術語也不肯罷休,時不時地冒出來,打擊一下使用者剛剛建立起來的一點點自尊心。

我是一個小白,我要玩轉 BTC開始看資料:

公鑰、私鑰是啥?什麼是 RSA、橢圓曲線?UTXO 又是啥?為什麼要 6 個塊確認?啥叫 51 攻擊,五月一號會發生什麼嗎?分叉又是怎麼個情況?

我奮發圖強,弄懂了這些名詞的意思,玩玩 ETH 也差不多夠了吧?然而:

合約?跟誰籤?啥是 gas ?gas limit 和 gas price 有啥區別?我該選多少?ERC-20 是啥?我打幣了怎麼看不到交易(internal transaction)?前面的你以為加了括號的就不用跟我解釋了嗎??

終於搞清楚了這一大堆術語和縮寫甚至執行機制,我覺得我已經無所不能了,出去混再也不怕聽不懂別人說話了!我加了幣圈群,看著問東問西的新人小白,內心得意之餘,把我的比特幣地址貼出來教育他說:「看,這串亂碼就是我的比特幣地址,也就是公鑰透過特定的演算法轉換成的一串 base58 格式的字串…」說完後,小白髮來了感激的表情,正當我洋溢在成為大佬的喜悅中時,有人說了一句:

「哥們兒,你這地址都不是 SegWit 地址,是時候升級一下了啊,要不然怎麼用 電網路啊?以後是 Layer 2 的時代了知道不?正在崛起的 Dapp 和 DeFi 大潮趕不上就虧大了…」

有人說,門檻高是必然的,因為區塊鏈本來就不是為普通使用者準備的技術。的確,區塊鏈現在的狀態還像是一臺沒有裝內飾和儀表板的「試裝車」,對外暴露的細節過多,使用者手足無措,根本不能使用。但是,試裝車不是造車人的自嗨,而是交付前的打磨,最終還是要按照鋪好親膚內飾,裝好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向盤、踏板,量產後融入人們的日常。

其實像機器學習、AI 這樣的技術,論艱深程度絕不會比區塊鏈低,但是經過消費級產品設計的最佳化後,依然能夠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掃臉解鎖」的神經晶片,或者「語音輸入」的便利功能。我認為,區塊鏈現在的基礎設施還處在「工業級」產品階段,面向的是專業人士;但是如果加密經濟要得到更大的發展,必須擴大使用者基礎,不斷創造使用者場景,這時候我們需要的就必須是「消費級」區塊鏈產品了

市場角度:從工業級到消費級

「工業級」和「消費級」是我最近經常跟人提及的兩個名詞,因為現在的區塊鏈業態很適合用它們進行類比,能夠理清一些讓人想破腦袋的難題。

工業級產品的受眾都是生產主體,它們的特點是——不差錢,但是要求高。這一級別的產品往往價格不菲,使用複雜,但是效能出眾,使用者願意花很多金錢和時間成本來使用它們,因為它們能帶來超過成本的收益。

消費級產品的受眾是廣大消費者,說白了就是最普通也最繁雜的人群。消費者的特點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價格敏感,要求不高,懶。所以設計消費級產品的精髓就是在功能恰好能夠「糊弄住」消費者的條件下儘可能降低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也就是便宜、夠用、易用。由於消費的效用是個心理值,所以無論是產品功能不達標還是使用過於複雜,都有可能讓消費者覺得「不值」而導致失敗——當然,如果價格足夠便宜,失敗的概率就能降低,畢竟「一塊錢你買不了吃虧,一塊錢你買不了上當」嘛。

舉個還算親民的例子。大家或多或少都見過路由器吧,對就是插一根網線進去能分好幾根出來,還能放出 WiFi 訊號的那個盒子,一般便宜的幾十塊,貴的一兩百,發燒友拿來折騰的「智慧路由器」差不多大幾百,遊戲玩家追求極致的「敗家之眼」套裝中的八爪魚基本到頂了,大概一兩千。路由器的用法對於小白來說曾經很高深,但當下的消費級路由器引導流程做得越來越人性化,已經可以一路點點點就把網路設定好了,甚至還能把撥號上網的賬號密碼從老路由器上「一鍵」恢復到新的上來,可以說是很貼心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企業用的路由器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它們小的長得像一個一米見方的扁鐵盒子,大的能超過三門電冰箱的尺寸。很多時候,它們只有一進一出兩個網口,WiFi 什麼的更是不可能支援,還沒有任何引導設定介面,必須用命令列敲程式碼進行配置。普通使用者看到這裡應該已經瘋了:這東西誰會用啊?但是我還要補充一下它們的價格區間是——幾萬到幾百萬不等,是不是覺得想撞牆?

如果沒有消費級路由器,每個想上網的人都需要花幾萬塊買裝置,再花上一週甚至一個月來學習如何用命令列管理路由器(說實話大部分人還真不一定能學會),我相信網際網路到今天也仍然會是非常小眾的高階玩物。

區塊鏈發展了十年,為什麼還是停留在「高階小眾」的領域?我們來看一下現在的區塊鏈產品設計:亂碼一樣的地址格式,讓人恐懼的助記詞,「合約呼叫」「私鑰簽名」「交易雜湊」等專業術語,以分鐘甚至小時來計算的處理速度,以及有些時候連交易都傳送不起的使用成本——這是典型的工業級產品啊!你指望用工業級產品的設計讓區塊鏈大眾化、平民化,怎麼可能!

區塊鏈要擺脫小眾,加密經濟要獲得發展,必須出現大量的消費級產品,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路徑,也是商業生態繁榮的秘訣。這裡我給出一些設計消費級區塊鏈產品的建議,希望能夠成為引起你頭腦風暴的那隻蝴蝶。

建議一:破除「知識的詛咒」

一旦知道一件事後,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的詛咒。事實上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掩蓋問題的漂亮話而已——如果一個產品經理無法站在目標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他設計的產品就只能是給自己量身打造的訂製品。

區塊鏈是高知識領域不假,但是讓網際網路使用者理解區塊鏈的基本原理和價值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沉下心,多跟使用者溝通,不斷了解他眼中的區塊鏈以及他看問題的方式,並不斷與自己進行對比,相信大家都能收穫對方恍然大明白之後的興奮與喜悅,晉身為「區塊鏈產品錦鯉」😛。

建議二:拆解區塊鏈的效用點

「區塊鏈有什麼優勢?」這樣的提問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到過、自問過。作為圈內人,我們可以很快想地出一大堆說辭,但是打住——還記得上面那一條嗎?在做出回答之前,我們最好能夠讓一些硬核資訊充分軟化,讓區塊鏈的效用點更好「消化」。

比如說「安全性」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使用者理解的安全往往是「有一個權威機構罩著我,我可以放心」,比如有警察在的地方安全,有銀行託管的資金安全,有專業人士幫忙操作的流程(如請律師審合同、打官司)安全,屬於被動式的安全;而區塊鏈代表的安全其實是「沒有人能控制我的資產和資料,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中」,比如除了擁有私鑰的我,誰都無法轉走、凍結、銷燬我的加密資產(在區塊鏈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下),也沒有人能限制我向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轉移資產,是一種主動式的安全,甚至更大程度上應該描述為「自由」。

按照這個思路對其他概念進行拆解,結合使用者的角度再加工,就能夠把區塊鏈的效用點想明白、講清楚,在設計產品時也就能夠有的放矢。

建議三:勒緊理想主義的韁繩

  • 「盡一切努力去中心化」

  • 「鏈上仲裁才能保障使用者的資產安全」

  • 中心化交易所風險大,大家都應該用去中心化交易所」

  • 「助記詞必須記好,熱錢包都不安全,只有冷錢包最安全」

上面這些話都對,有一些甚至可以稱之為區塊鏈從業者的理想,但如果使用者不買賬,那就只能停留在理想層面,永遠無法照進現實。

我也有這些理想,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心中堅持這些理想,但是我要說,在設計消費級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讓自己的使用者思維被理想主義打敗。畢竟對於使用者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對於消費級產品來說,使用者好才是真的好。

建議四:分層設計

區塊鏈作為一種分散式系統,為了達成全域性共識,必須犧牲一定的效率,因此效能問題是目前公鏈普遍面臨的大難題。那麼提升主鏈效能是不是解決方案?按照上面的論述,如果使用者對安全性的需求已經顯著低於對效能的需求,那麼犧牲共識來提升效率就是可行的消費級解決方案,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 DPoS 公鏈,事實上也的確獲得了很多使用者的支援。但是隨著時間推進,共識方面的弱點暴露出來,開始有人抱怨丟幣後委員會不作為,抱怨大節點以權謀私,這時候使用者發現共識安全的效用提升了,因為效能再好,你產出的資產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提升主鏈效能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是不夠好,因為它動搖了這個產品最基本的價值。

其實,網際網路的五層(或者說七層)模型是最好的榜樣:任何問題到了某個複雜的階段,如果當前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必定可以透過加多一層來解決。在區塊鏈領域,底層公鏈是共識層,這是上層應用最根本的價值基礎,我們應該讓底層維持好這一點,而把效能、隱私等應用相關的問題放在上層解決——這就是區塊鏈的分層思想。現在關於 Layer 1 和 Layer 2 的討論愈發熱烈,分層設計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作為消費級區塊鏈產品的設計者,我們也要用好分層的理念,讓 Layer 1 和 Layer 2 各司其職,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會豁然開朗。

未來:消費級區塊鏈需要更靈活的基礎設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仍然停留在「大哥大」這個級別,無論我們的開發者多麼神乎其技,產品錦鯉怎麼開盡腦洞,也不可能在它之上做出快手和微信。為了能夠產出體驗好的消費級區塊鏈產品,我們需要足夠靈活的基礎設施,讓我們在充分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出區塊鏈的關鍵效用點

按照分層設計的思想,首先我們需要足夠安全的 Layer 1 底層鏈,用來承載「資產安全」或者說「資料安全」這個效用點。另外,底層鏈最好還能在虛擬機器的設計上保持很高的靈活性,這樣就不需要經常為了上層需求倒逼底層升級(參考 SegWit),增加硬分叉的風險,既能保持 Layer 1 的穩定性,也能讓 Layer 2 擺脫桎梏,充分發揮。

然後,我們需要足夠貼近使用者的 Layer 2 框架,為開發者提供開發自由、使用者友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樣的 Layer 2 框架需要破除知識的詛咒,放棄理想主義,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設計產品,然後將這種理念傳遞給開發者。一如微信的小程式設計規範,對開發者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使用者習慣指南。Layer 2 必須充分拆分割槽塊鏈的效用,設計出不同的組合,讓開發者能夠更加容易地產出消費級區塊鏈產品,讓使用者能夠更加直白地理解區塊鏈產品的優勢。

有了這樣的 Layer 1 和 Layer 2,開發者就可以秉著先用起來的原則,不斷嘗試突破加密世界與原子世界的屏障了。區塊鏈的確還比較小眾,加密經濟也還在雛形的階段,一些圈內人不相信區塊鏈能夠擁有網際網路一樣的普適性,僅僅會成為一種新的金融設施,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從比特幣十年來的平穩執行,到以太坊帶來的生態繁榮,這裡面有歷史的影子,但也有一些新的火種。我相信,區塊鏈的技術和理念會隨著社會的前進帶來一系列的變革,普通使用者也都將習慣於加密經濟的日常。

讓我們再次回顧開頭的場景:兩個時代,兩種日常,互相無法理解,卻又一脈相承。每個時代都有認知的侷限性,無法看懂價值的不一定沒有價值,難以理解的需求在未來也許會成為慣常。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我們要保有敬畏之心,借用《三體》中的一句話: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