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DeFi發展為何需要監管

買賣虛擬貨幣

DeFi面臨著和其他區塊鏈專案一樣的技術、運營、經濟體系等問題,影響DeFi最大的挑戰可能就是監管了,主要是因為這不完全只取決於專案方及參與方。那麼今天就來講講監管將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DeFi的發展。

資料收集與應用、生態化與平臺化、智慧化與自動化、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治理等由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技術帶來的新型治理問題,監管是否需要接入如何介入、以什麼方式介入、介入到何種程度,這些問題一直以來各國都在琢磨和把握。

在對各國的相關監管經驗和態度的總結後,我們發現監管的基本原則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維護穩定的市場秩序原則(如平衡傳統業務與創新業務的監管套利等)、保護科技創新應用原則(如監管沙盒制度)、保護使用者投資參與者合法權益原則(如知情權、參與權、投資權、選擇權等)、維護公共利益原則(如反洗錢、反恐怖投資、反市場操縱、反欺詐等)以及權利義務風險責任相一致原則(如謹慎區分去中心化中個參與者的權責利等)。

市場秩序、資產安全、跨境等因素可能是影響DeFi一些重要因素。

一、市場秩序

任何地區的監管部門都會有基於維護基本市場秩序的監管需求包括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市場操縱和打擊詐騙。鑑於此,就需要收集掌握相關參與者身份和必要執行資訊,並且要求相關的機構要有一定的持續運營能力等。DeFi專案如果不能達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那麼DeFi專案將可能被認為是很難具備有“可靠性”。

還有另一個方面,DeFi和傳統金融的強中心化不同,參與者在DeFi場景中透過智慧合約進行交易,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人為因素對業務的干擾,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為作惡的可能性。現在的DeFi主要是靠抵押率和智慧合約保障交易安全,其對參與者的自信和身份要求並不是很高,但這也不是說未來的使用者有關的信用、資產等資料與抵押率會被寫進智慧合約,並且DeFi完全可能實現動態的、實時的、客觀的資料累積。這樣一來與監管的合作也是有必要性可能的。

二、資產安全

我們所知道的,用智慧合約將資產抵押來進行接待、髮型穩定幣或者進行其他交易的這幾點都是DeFi的優勢;智慧合約也正是賴於去中心化機構。

大家習慣性的會認為智慧合約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現實是智慧合約也是有可能受到攻擊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何可利用智慧合約的漏洞進行攻擊,導致資產的安全收刀客威脅,不併且這並不少見,顯然這得有人負責。而事實上,對bZx攻擊的最終調查結果現實,影響資產安全的因素可能還包括了網路、錢包、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突破了仍然在於程式碼本身的錯誤。

三、跨境

在去中心化的網路上,任何智慧合約、協議似乎就沒有了屬地概念,所以DeFi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屬地監管,甚至可以說超越了地區、國家間的司法管轄區域,這也就意味著更難以找到對應的監管機構。

並且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區塊鏈的監管政策以及接受程度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到DeFi的全球性拓展。

美國對於代幣有諸多的監管方,其中SEC依舊監管嚴苛。很多的DeFi專案都會發型一些代幣包括穩定幣活權益幣,DeFi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穩定幣更是直面監管的壓力。有報道稱,穩定專案之一Basi因為SEC證券法規的豁免而在2018年底宣佈關閉業務,並且將資金一併退還給投資人。

在我國,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確認比特幣屬於虛擬商品,但是在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的《關於防範代幣融資風險的通知》中對使用代幣母子的相關效益採取了比較嚴格的監管措施。

DeFi如果實際相關募資代幣和交易所,就可能面臨比較嚴格的監管壓力。另外我國一段時間以來似乎有對反洗錢的打擊加強管制,也可能會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到DeFi的參與者。

因此總結以上三點,DeFi專案與監理的合作是必然的。在專案設計之初和運營過程中,專案負責人應配合監管部門,開放審查許可權,廣泛審查各種風險和應對措施,確保自身業務規範、陽光、安全、穩定執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