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追本溯源:短板誰來補?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高斯

編輯:生煎

您正在閱讀算力智庫第 258 篇原創作品  

算力說

2019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數字經濟被寄予厚望成為推動力之一。究其源頭,數字經濟源於ICT及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資料爆炸,數字化後的資訊令資訊經濟成為了數字經濟。在數字經濟蓬勃興起之時,儘管其紅利顯而易見,但薄弱的基礎設施也顯露無疑,而區塊鏈則有望成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之一。


最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中求進”定為2019年經濟發展主基調。而其中,數字經濟被普遍寄予厚望成為“進”的動力之一。

1月6日,第四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在京召開,聚焦數字經濟帶來的科技變革和經濟動力,並展望數字經濟指向的智慧化未來。大會主辦方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說:“我們在過去幾年不斷聚焦數字經濟的研究,每一年數字經濟都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內涵、外延都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1月8日,濟南正式釋出《濟南市促進先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設定5億元的專項資金推動先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儘管每個人看到的數字經濟各有不同,只因每個人都身在此山中,但無疑都是“美景”。

1

數字經濟追本溯源

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楊學山近日在上海張江舉辦的2019未來產業峰會上表示,在網際網路啟蒙時期,儲存大小以位元組計算,KB都是“奢侈品”。而今天,TB已是家常便飯,許多企業的儲存量級甚至達到了PB。資料儲存單位的每一級都相差1000倍,可謂爆炸式增長。

究其原因,隨著網路技術、資料處理、終端等技術的普及和迭代,資訊資源從原始的文字形式變成了數字化的資料,而每個機構、每個人都在使用這樣的數字化資料。網際網路、物聯網、感測器都在貢獻大資料,並且資料量和資料種類不斷增多,資料的作用也愈加顯著。

他笑言:“汽車發明之初,時速就能達到幾十公里上百公里,但百餘年過去了,速度並無顯著突破。相比之下,資料量的突破是驚人的。”

楊學山認為,這個例子反映出數字經濟的來源之一,就是資訊資源成為了大資料。而另一個來源則是從資訊經濟到數字經濟。他指出,資訊經濟和數字經濟儘管表述不同,但兩者從技術、作用、業態等各方面都高度重合。聯合國2017年度資訊經濟報告中,這兩個概念即完全重合。

他總結表示,資訊由文字變成數字,讓資訊資源成為資料資源,也讓資訊經濟成為了數字經濟,這些變革的根本原因都是資訊形態的變化。

對於數字經濟的源起,中鈔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張一鋒則從經濟發展的視角做出瞭解讀。他在去年末舉辦的2018上海區塊鏈大會暨區塊鏈結合實體經濟創新峰會上表示,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經濟發展模式正逐漸由生產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在需求驅動型經濟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滿足差異化的個人需求,而數字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一切在生產和經濟上都成為可能。

“20年前物流都發生在企業間,但隨著電商的發展,今天一半以上的物流都發生在個人間。數字經濟會驅動和奠定個人和小經濟體在整個經濟體量中的重要地位”,張一鋒舉例說明。

他同時指出,數字經濟並非虛擬經濟,而是數字化技術與現實經濟融合的產物,代表下一代經濟形態發展的新階段。內容上既包括新增的純數理世界的一部分,也包括被數字化技術改造和升級過的物理世界的一部分。

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楊學山

2

數字經濟:長板與短板共存

如張一鋒所言,數字經濟這一概念已經從“虛”走向“實”,驅動著商業和經濟的發展。

楊學山也表示,數字經濟包括了核心板塊和拓展板塊。核心板塊是ICT(資訊和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業本身,其增長速度僅略高於GDP增長率,拓展板塊是ICT技術和產業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的溢位效應,也就是說,數字經濟的快速增長來源於在各領域的應用(即拓展板塊)。

他指出,數字已經從抽象概念變成了生產要素。數字串聯起了製造商、服務商、使用者、商業和金融平臺,形成了完整的資料鏈,改變了物質生產、流通、服務過程的效率。如今,無論什麼型別的企業,數字都在其生產環節中扮演重要角色,離開數字已經變得不可能,數字成為了生產要素,也成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正是這樣的數字化變革催生了數字紅利,即數字處理能力和數字化資訊所獲取的超額利益,包括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新的產品、裝備、業務流程乃至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楊學山表示,過去20年中,中國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和美國的GFA(谷歌、臉書、亞馬遜)憑藉他們的遠見和魄力,把握住了天時地利,在恰當的時間做了恰當的事,成為數字紅利的最大獲益者。

張一鋒認為,下一步數字經濟一定會驅動個性化需求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AI)的發展,技術不只是替代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正在嘗試去替代重複簡單的腦力勞動。

中鈔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張一鋒

儘管話題很熱,期待很多,但楊學山也冷靜地指出了數字經濟的“不成熟”。

首先,法制和制度建設幾乎空白,主要包括數字資產的財產權、所有權界定,適應數字化、智慧化環境的勞動制度,使用數字化、智慧化環境的分配製度。

其次,相關理論尚未形成,包括數字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經濟學解釋,以及數字作為生產要素的經濟學理論。

最後,數字經濟尚處初期,無論基礎設施還是應用都在發展早期。尤其是基礎設施仍然薄弱,在工業基礎設施、網際網路、物聯網的基礎上構建資訊物理系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3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

楊學山在談及基礎設施重要性時表示,就在數十年前,電話還是權利的象徵,也非常昂貴。而今天,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實現廉價的通訊。如果沒有通訊網路,也就不會有阿里、騰訊。然而,這仍然不夠。從技術發展路徑來看,從傳統電信網路到網際網路、物聯網,再到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資訊物理系統),將構成人、物、資訊整合在一起的新的基礎設施。

張一鋒則認為,數字經濟需要新的基礎設施來滿足個人及小經濟體在經濟發展中實現驅動、控制資料,而區塊鏈恰好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他表示,區塊鏈的早期發展都著重於公鏈。儘管公鏈給我們提供了巨集偉的未來新資料模型的設想,但客觀來看,公鏈技術的發展距離社會實踐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很多人還在投身於底層建設以及核心技術攻關。另外,聯盟鏈的發展產生了較多社會應用,以其特有的技術模式實現了一些落地應用嘗試。但不得不看到,聯盟鏈的應用廣泛性也受到制約。

“區塊鏈的應用有很多人懷疑,也有很多人在實踐”,張一鋒坦言,“令人欣喜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區塊鏈業界提出了開放許可鏈或公眾聯盟鏈的新概念。這一探索希望結合聯盟鏈技術優勢,同時秉承開放理念,來構建未來基於區塊鏈的能夠融合到更大社會範圍應用的新模式。”

對於區塊鏈在數字經濟中的應用,張一鋒認為主要有三項價值。

第一,可信資料。區塊鏈上的資料結構是單向時間軸,因而帶來了不可篡改和時間錨定的特性,可以應用於版權登記、防偽溯源、合同存證。

第二,價值流轉。區塊鏈防止價值雙花、保證有序流轉的特性可以實現資產確權,並給金融行業帶來新模式和活躍應用,主要可應用於資產登記、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

第三,規則共識。區塊鏈的共識,本質上是基於演算法和程式碼的規則共識,多方可以在不完全依賴現有信任機制的前提下構築可信協作,可應用於數字彩票、社會治理、數字身份等。

他指出,數字經濟中有很多基礎設施亟待建設,包括數字資訊(構建可信資料)、數字價值(可流動的價值)、數字身份(可自主管理的身份),相信這些正是數字經濟和區塊鏈在未來幾年會帶來的創新機會。

“農業經濟的文明中心往往集中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工業經濟的文明中心集中在交通便利之處,而數字經濟的文明中心會集中在科技發達、資料集中的地方,而這正是中國的機遇”,張一鋒說。

文章所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敬請注意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