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 1和Layer 2協議如何捕獲價值?

買賣虛擬貨幣
前言:本文對Layer 1和 Layer 2的價值捕獲提出了深入的分析框架,值得關注。不過整體分析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目前來看,整個加密社羣還沒有提出足夠好的通用價值捕獲框架,一切還在摸索中。這是需要繼續努力的,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本文作者是KYLE SAMANI,由“藍狐筆記”社群的“Sien”翻譯。在加密開發者和投資者社羣中,“協議”一詞是最流行的術語。當然,它流行也有它的道理,每個人都在構建“協議”。可能是這些協議給投資者和開發者們提供了產生回報的方法。協議不是一個東西;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一組規則。如果按照定義來說,是不可能投資協議的,因為沒有可以投資的物件。加密投資者其實並不投資協議,而是投資於哪些讓特定協議能得以運作的稀缺資產。某些協議的原生資產捕捉了價值,而有些則沒有。我們將從價值捕獲的角度來觀察Layer 1和Layer 2的協議,併為每個層提出價值捕獲框架。
Layer 1的價值捕獲Layer 1代幣存在的理由只有一個:保護其區塊鏈免遭51%攻擊。為什麼?在很多加密專案和加密貨幣的愛好者看來,未來會有幾千條鏈,甚至上百萬條鏈也有可能。一些區塊鏈將會執行相同的協議,例如很多小的區塊鏈使用vanilla ethermint protocol,而其他鏈執行在自己獨有的協議上,例如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等。但就長期來講,真正可以持續的區塊鏈是有限的。我們已有證據支援這一假想:已經有13條鏈遭受到了51%攻擊。而且,這些遭受攻擊的資產不僅僅是長尾的小資產,它們中有一些較大規模的資產,例如ETC、BTG以及Verge都遭受過51%攻擊,這些代幣都在當時市值排名前20名時遭受了51%攻擊。這些鏈現在雖然還沒有死亡,但舉步維艱。不過,它們最終能恢復往日輝煌的概率接近於零。原因很簡單:考慮一下,當使用者把自己的財富儲存在鏈上時,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把財富儲存在遭受過51%攻擊的鏈中?
讓比特幣成功的突破不是技術、密碼學或分散式系統,而是博弈論。比特幣的突破是PoW一致性演算法,有了這個演算法,礦工們因為維護賬本得到新挖比特幣的獎勵,並且激勵機制會驅使不同的礦工按照比特幣網路的最佳利益來行事,因為他們要考慮那些自己挖出來的比特幣的價值。透過測量實施51%攻擊的成本,我們可以比較區塊鏈的安全性。要實施51%攻擊,攻擊者需要付出高於鏈安全預算的成本。我們可以用美元來計算鏈的安全預算:安全預算=總網路價值*通脹率+交易費用請注意,它所計算出來的預算是網路安全的下限值,而不是上限值。對PoW代幣來說,由於ASIC市場可能存在供應的限制,這讓實施51%攻擊變得更加困難。為了讓計算簡單,我們假定比特幣的市值是1000億美元。如今比特幣的年通脹率是4%。為了簡單說明,我們把交易費用降至為零,實際上,當前礦工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通脹增發,而不是交易費用。(藍狐筆記譯註:也就是說,礦工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出塊獎勵)。因此,對於誠實的、受經濟激勵驅動的礦工來說,每年花費最高至40億美元(1000億*4%)來挖礦是合理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比特幣的安全預算是每年40億美元。
從這個簡單的數學計算可以得出,安全性主要取決於網路價值,因為在最大的區塊鏈網路中不太可能出現高通脹。儘管存在對0%,1%以及2%通脹率的有效論證,但人們不太可能選擇年通脹率長期來看大於5%的全球無國界的貨幣。由於安全性主要取決於網路價值,因此存在一種自然的網路效應:鏈的價值越大,就越安全。它越安全,它就越容易被下一個邊際使用者用來儲存資產。這就是為什麼從中長期看,多鏈很難保持平衡的原因,其中只有少數幾條鏈才能生存下來。為什麼使用者會選擇第7條最有價值/安全的鏈來儲存他們的財富呢?(藍狐筆記譯註:從藍狐筆記的角度,更傾向於有多條鏈存在,當然會逐步趨向於集中。像隱私幣場景,還有非價值儲存的鏈也有立足點。)考慮到PoW和PoS系統存在本質差異,可以期望,在可見的未來有一些鏈,它們會有獨特的共識演算法(如沒有其他原因)。考慮到這些系統都還很早期,梭哈到單個共識模型是不成熟的做法。跨鏈(可互操作的鏈)很自然引出這樣的問題:Cosmos(ATOM)和Polkadot(DOT)等跨鏈專案怎麼樣?兩個鏈都在鏈之間進行訊息的中繼,併為此向使用者收取費用。此外,Polkdot為它的支鏈提供共識安全,並由此收取費用。
因此,ATOM和DOT是能產生收益的資產,可以根據現金流進行估值。Cosmos和Polkadot團隊都表示他們不期望他們各自的原生代幣在他們的生態系統中被用作為貨幣。我們同意,也不期望ATOM和DOT成為貨幣。考慮到如下三點:1)跨鏈專案的原生代幣不太可能成為貨幣;2)鏈的唯一目的是保護自己免遭51%攻擊;3)原生貨幣可努力成為最大市場,它是全球性的無國界的貨幣。還不清楚跨鏈專案是否能長期生存下來。然而,我們當然希望Cosmos和Polkadot能夠在未來幾年茁壯成長,因為很明顯,Web3堆疊會變得越來越異構,而不是同質,這是由於開發者進行實驗並在堆疊的每一層探索不同的權衡。
Layer 2的價值捕獲Layer 2協議捕捉價值的唯一方法是它是否儲存某種外部和有價值的狀態。這個概念很抽象。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四個協議案例來說明Layer 2的資產:1. 0x(ZRX)0x協議是構建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協議,也是目前為止最廣為使用的協議之一。它允許雙方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實現無需信任的數字資產交易。排除ZRX持有人的代幣餘額,表面上看,0x合約的資產交易功能似乎並不儲存任何狀態。要麼交易發生了,要麼它沒有發生。在處理交易之後,0x資產交換合約的狀態保持不變。
除實際的資產交換合約之外,0x協議儲存一些外部狀態,比如使用者偏好和網路級別的治理。雖然這些是協議的外部狀態,它們不是有價值的狀態。也就是說,它所儲存的狀態並不具有可衡量的市場價值。0x協議至少有一個方式可以捕獲價值:治理。這是建立附加協議狀態(代幣持有人投票)的明確決定。隨著其他人基於0x核心協議構建更高層協議和應用,治理正在變得越來越有意思。如果這些外部協議必須實質上依賴於0x協議,那麼,這些協議在0x的發展方向(維持現狀或進行變革)上會有經濟上的激勵,由此一來,這些外部協議可能會積極地參與治理,或者他們可能會實施分叉,像DDEX最近做的那樣。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但治理從本質上是否有價值,這還有待觀察。至少,理論上它是有價值的,雖然我們持有懷疑態度。2. Basic Attention Token(BAT)BAT是一種事實上的無狀態協議。除BAT持有人的賬戶餘額之外,核心協議本身並不儲存任何網路狀態。BAT是專屬的支付貨幣,它如果不進行重新設計,最終會遇到流通速度的問題影響。雖然BAT協議基於以太坊網路中,實質上是無狀態,但它在以太坊網路之外並不是無狀態的。也即是說,Brave瀏覽器,它有超過500萬月活躍使用者,只支援BAT代幣支付。對於Brave團隊來說,他們在經濟上有動力不去做改變,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BAT代幣。隨著Brave瀏覽器使用者的增長,BAT附加協議狀態也隨之增長。這種附加協議狀態不可分叉,因此BAT是無法分叉的。
Brave是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在抽象的基礎上,BAT代幣不應該捕獲任何價值。而另外一方面,BAT代幣受益於Brave團隊的大量外部努力。如果BAT代幣機制不做改變,從長期看,我們不期望BAT會捕獲價值,但由於其存在一定程度的附加協議狀態,可以證明一定的價值,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3. Augur(REP)Augur儲存兩種有價值狀態。首先顯而易見的是:所有開放市場的Augur合約中都鎖定了資金。如果有人分叉了Augur,但他也無法分叉Augur合約中鎖定的ETH。Augur儲存的第二種價值狀態稍有些微妙,但事實上從長期看更重要。Augur是全球的、具有抗審查能力的預測市場,也是去中心化的預言機。這些功能齊頭並進。Augur是一個激進的概念。世界上像這樣的東西還沒有。這也意味著它是沒有經過實踐考驗的,它也有可能會失敗。這樣一來,每次預測市場成功,本身就為系統成立做了一次證明。為了支援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量,預測市場參與者需要清楚系統不會崩潰,而要了解這一點的唯一方法是看到每個市場都誠實地解決了問題。如果任何人要分叉Augur並改變代幣分配,市場參與者會質疑其分叉的動機。REP的全部意義在於它對想誠實報告鏈下事件的理性市場參與者是有價值的。如果有人分叉REP,並改變代幣分配,那麼,大家會反過來思考,並假定該分叉的人/團隊/公司是帶有惡意的。
進一步來說,Augur的歷史為Augur協議的未來準確性提供了可信度。換句話說,很多市場參與者如果發現在爭議解決系統上很激進,那麼他們不會在該平臺上冒險使用他們的資金,直到他們看到在實踐中真實起作用。這是一個有價值的狀態,它不能被分叉,它為REP建立了更多的防禦性,以及其REP代幣的價值捕獲。4. Livepeer(LPT)Liverpeer是layer 2 協議專案,它有工作用途類代幣,可以為影片轉碼網路提供動力。我想特別提一下工作用途類代幣,因為在加密社羣裡面的普遍想法是,layer  2 工作用途代幣網路無法捕捉價值。這並不是真的。Livepeer是一個為實時影片流提供分散式轉碼的網路。為了在Livepeer網路中獲得執行工作的權利,轉碼人必須購買並權益質押LPT。為了激勵轉碼人這麼做,影片流釋出人給轉碼人支付ETH、或DAI及USDC等穩定幣。因此,LPT可以用貼現現金流(DCF)模型進行估值。Livepeer跟所有Layer 2 工作用途類代幣網路一樣,要求所有工作參與者必須在鏈上註冊,註冊的方式是權益抵押LPT。Livepeer網路上對轉碼服務的需求越多,LPT持有人獲得收益就越高,這會讓LPT價格越高。
對Livepeer對轉碼服務需求越多,更多誠實的轉碼人會參與對需求的競爭,這會讓網路作為一個整體變得更加安全。如果某人想分叉Livepeer,並建立自己的代幣,代幣將會是LPT價值的一部分,因為分叉並不能帶走社羣的需求方(流媒體方)和供應方(轉碼方)。Layer 2工作用途類代幣的目的是確保網路免遭惡意行為者的攻擊。與Layer 1網路的情況一樣,這裡有自然的網路效應。在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為什麼使用者會用安全性更低的分叉網路?而不是用安全性更高的更大的網路?Livepeer協議並不對使用者收稅,因此在價格方面,分叉網路也沒有機會對原有網路進行削弱。所有Layer 2 工作用途類代幣,例如Keep、The Graph以及SKALE等,都受益於經濟安全網路效應,而不僅僅是Livepeer。結語考慮到所有支援加密網路的程式碼都是開源的,協議專案能用作防禦的唯有網路效應。儘管有很多方法可以引匯出Layer 1資產的網路效應,但從長期看,由於鏈之間的價格波動是最終具有價值破壞性的,我們會看到整合。
從另外方面來看,Layer 2資產並不需要防禦51%的攻擊。相反,它們透過它們包含的價值狀態來構建網路效應。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