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coin:論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價值捕獲

買賣虛擬貨幣

鏈聞ChainNews

公眾號ID:chainnewscom

2016 年,在風險投資機構聯合廣場風投(USV)擔任分析師的 Joel Monégro 發表了著名的「胖協議(Fat Protocols)」觀點,認為在區塊鏈技術棧中,由於資料開源,加上代幣激勵體系的設計,價值會集中在協議層,只有小部分價值分佈在應用層。這個觀點推動了不少投資人下注區塊鏈底層公鏈。後來 Joel Monégro 離開了聯合廣場風投組建了自己的區塊鏈投資基金Placeholder,他的合夥人 Chris Burniske 卻在最近重新修正了這個「胖協議」理論並提出,區塊鏈技術堆疊中的底層公鏈很難捕獲生態中的價值

另外一家著名區塊鏈投資機構 Multicoin Capital 最近也加入了這場討論,提出一套理論框架來解釋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協議究竟如何捕獲價值。鏈聞獲得了 Multicoin Capital 的授權,提供其中文翻譯,供中國的加密貨幣社羣瞭解並探討。

此外,公鏈專案 Nervos 剛剛釋出了 Nervos CKB 的經濟模型提案,該專案聯合創始人 Kevin Wang 也曾專門撰文提出,智慧合約平臺應該具有價值儲存的功能,並能捕獲生態中的價值,這樣才能為整個生態提供安全的保證,這也成為 Nervos CKB 經濟模型設計的著眼點之一。

總之,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領域,鏈聞歡迎讀者加入討論,提出你們對這些觀點的看法。

作者:Kyle Samani,加密資產投資機構 Multicoin Capital 聯合創始人

編譯:Ryan Chen

在加密世界的開發者和投資者社羣中,最流行的術語是「協議」
(protocol)。幾乎每個人都在試圖構建一個協議,大概想來,這些協議能給投資者和專案開發者產生回報。

協議並不是一個物品;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組規則。
理論上來說,投資一個協議是無稽之談,因為根本就沒有可以投資的物件。加密資產的投資者實際上並不是投資於協議,而是投資於能夠讓某種協議運作起來所需要的稀缺資產

一些協議的原生資產能夠捕獲協議所產生的價值,而其他的不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從價值捕獲的角度來評估 Layer 1 和 Layer 2 協議,並試圖提出一套理論框架,解釋它們如何能夠捕獲價值。

Layer 1 的價值捕獲

Layer 1 的代幣的存在是為了讓這條底層公鏈能夠抵抗 51% 攻擊

我們來進一步解釋一下這個概念。

加密愛好者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在未來會有成千上萬條鏈。有一些鏈會執行在同一個協議之中,比如,採用 ethermint 協議的鏈
(譯者注:ethermint 是在執行於 tendermint 共識上的 EVM 實現,相關資料:https://github.com/cosmos/ethermint),而其它的則會執行在各自獨一無二的協議中(如 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 等等)

然而,只有有限的鏈能夠長期留存。我們已經看到能夠支援這個說法的證據:
目前已經有 13 條鏈遭遇過 51% 攻擊(請注意,它們並不是市值小的區塊鏈)。以太經典(EthereumClassic)、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以及 Verge 都在它們還在市值前 20 的時候遭受過 51% 攻擊,這些鏈經歷過 51% 攻擊之後通常元氣大傷,而且幾乎沒有可能恢復回來。

當使用者能夠選擇一條沒有經歷過 51% 攻擊的區塊鏈來儲存自己的財富時,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選擇一條經歷過 51% 攻擊的區塊鏈呢?

比特幣之所以存在並執行至今,其中的重大突破並不是在技術、加密演算法或者分散式系統層面,而是在博弈論的設計上。
比特幣的突破在於透過工作量證明(PoW)的共識演算法,讓礦工能夠在維護這個賬本的過程中獲得出塊獎勵,並且由於挖比特幣帶來的激勵,讓獨立礦工的行為符合網路的最佳利益。

我們能夠透過計算 51% 攻擊的實施成本對比區塊鏈的安全性。為了實施一個 51% 攻擊,一個攻擊者需要支出高於這條區塊鏈安全預算
(Security Budget)的成本。我們能夠對安全預算進行量化,如下所示(單位:美元)

安全預算 = 總網路價值 * 通脹率 + 交易手續費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公式計算出的是網路安全預算的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對於採用 PoW 的區塊鏈可能出現 ASIC 礦機市場供應量的限制,讓實施 51% 攻擊更加困難。

我們簡單來計算一下,假設比特幣的市值是 1000 億美元。目前比特幣每年的通脹率是 4%,為了計算簡單我們將手續費設定為 0,因為實際上,礦工們大部分的收益來自於增發的比特幣,而不是交易手續費。這樣,對於誠實理性、受經濟利益驅動的礦工來說,每年會為挖比特幣支付最高 40 億美元的成本,我們因此能夠說比特幣的安全預算為每年 40 億。

從這個簡單的數字計算中我們能夠看出來,
安全性取決於網路的市值,因為在最龐大的區塊鏈網路中不太有可能出現很高的通脹率。分別存在論證可以支撐0%、1%、2%的通脹率,但幾乎沒有使用者會選擇一個全球的、無國界的、但是每年通脹大於 5% 的貨幣。

由於安全性取決於網路的市值,這裡會產生一個自然的網路效應:
一條鏈越有價值,它就越安全;越安全,它就更容易被下一個邊際使用者選擇用來儲存資產

這是為什麼中長期來看,
多鏈並存的平衡態不太可能存在,試想為什麼使用者會選擇將資產儲存在第七有價值的/安全的鏈上呢?

PoW 和 PoS 系統存在內在差異,因此我們應該期望在可見的未來,會存在少數幾條鏈擁,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共識演算法。
在目前這個階段全部押注在單一共識模型上是不成熟的行為,畢竟這些鏈都還未經歷過時間的考驗

提供互操作性的區塊鏈

這很自然引出一個問題:如 Cosmos
(代幣:ATOM和 Polkadot(代幣:DOT)這樣的專注於互操作性的區塊鏈如何呢?這兩個鏈都在其他區塊鏈之間中繼訊息,並對使用者收取手續費。另外,Polkadot 為其支鏈提供了共識安全,並收取費用。

因此 ATOM 和 DOT 是可以產生回報的資產
(yield-generating asset),是可以透過現金流來估值的。Cosmos 和 Polkadot 的團隊都表示,他們不期望其各自的原生代幣在各自的生態中被用作貨幣。同樣,我們也不期望 ATOM 和 DOT 會成為貨幣。

考慮這三個因素:

1) 互操作性區塊鏈的原生代幣很難成為貨幣;

2)一條鏈存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護本身能夠抵抗 51% 攻擊;

3)原生代幣能夠爭取到的最大市場,是成為一個全球的、無國界的貨幣。

所以長期來看,提供互操作性的區塊鏈是否能夠生存下來還是一個問題

不過我們看好 Polkdot 和 Cosmos 近幾年的發展,因為隨著開發人員不斷試驗並且在 Web 3 堆疊的每一層做不同取捨的探索, Web 3 堆疊明顯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同質化。

Layer 2 的價值捕獲

對於 Layer 2 協議來說,唯一能夠捕獲價值的方式是儲存某種外部的、有價值的狀態

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能夠更好理解這一點,我們來比較一些 Layer 2 的資產:

0x 協議 (代幣:ZRX)

0x 協議是搭建在以太坊上的最被廣泛使用的協議之一。它能夠讓任意雙方在無需信任且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情況下完成數字資產的交易。

不考慮ZRX 持有人的代幣餘額,表面上來看 0x 合約的資產交換功能並不儲存任何狀態。一個交易要麼發生,要麼不發生。在執行了一次交易之後,0x 資產交換合約的狀態保持不變。

在實際的資產交換合約之外,0x 協議儲存了幾塊關於使用者偏好和網路層面治理的外部狀態。雖然這些狀態是協議外部狀態,但是它們是沒有價值的狀態。換言之,
這些被儲存的狀態沒有可以衡量的市場價值

不過或許至少還
有一種方式能夠讓 0x 協議捕獲價值:治理。這是建立協議外狀態(代幣持有者投票)的明確目標。當其他人在 0x 核心協議之上搭建更高層的協議和應用的時候,治理就變得非常有意思了。如果這些外部協議真的需要依賴 0x 協議,並被利益驅動而希望看到這個協議向著特定的方向發展(或者不發展)的話,他們會積極參與治理,要麼他們就自己分叉,就像 DDEX 最近做的那樣。

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但是治理是否在本質上有價值還有待觀察。至少在理論層面是可以的,不過我們還是持懷疑態度。

Basic Attention Token (代幣:BAT)

BAT 是一個事實上的無狀態協議。協議自身的核心部分不儲存任何除了 BAT 所有者賬戶餘額之外的任何狀態。它是一個專用的支付貨幣,若沒有被重新設計,最終會遇到交易速度問題的影響。

雖然 BAT 協議在以太坊網路中事實上是無狀態的,但在以太坊網路之外,它並不是無狀態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大約有五百萬的月活使用者的 Brave 瀏覽器中
(譯者注:BAT 使用的瀏覽器),只支援 BAT 支付。Brave 的團隊也有經濟激勵不去改變這一點,因為他們手裡有大量的 BAT 。隨著 Brave 使用者增加,BAT 的協議外部狀態會越來越大這些協議外部狀態是無法被分叉的,因此 BAT 也不能被分叉走

Brave 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案例。在抽象的基礎上,BAT 不應該捕獲任何價值,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BAT 由於 Brave 團隊大量外源性的努力而受益。缺少代幣機制的變化,長期來看我們認為 BAT 並不會捕獲價值,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
外部協議狀態的存在的確讓 BAT 證明了一些價值

Augur (代幣:REP)

Augur 儲存了兩種有價值的狀態。第一個很明顯:所有未解決的預測市場都在 Augur 的合約中鎖定了資產。即使有人分叉了 Augur,他也不可能分叉 Augur 合約中鎖定的以太幣。

Augur 儲存的第二種有價值狀態較難理解,但實際上從長遠來看
(會比第一種)更重要。Augur 是一個全球化的、抗審查的預測市場,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預言機。這兩個功能是緊密相關的。

Augur 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概念,這也意味著它是未經驗證的,它可能失敗。每一次成功的預測市場,都是證明該系統成立的一塊基石。為了能夠支援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量,預測市場的參與者需要確信這個系統不會崩潰,其唯一方法是看到每一個市場都被誠實有效的解決。

如果有人想要分叉 Augur 並改變代幣的分配,市場參與者將會質疑這個分叉的動機。
REP 的全部價值是由市場中所有願意誠實彙報鏈下資訊的理性參與者賦予的。如果有人分叉了 REP 並且改變了代幣的分配,那麼應該對此持懷疑態度,並認為分叉 REP 的個人/團隊/公司是抱有惡意企圖的。

此外,Augur 的歷史發展為 Augur 協議的未來準確性提供了背書。也就是說,很多市場參與者在沒有看到該系統實際執行之前,是不會在一個如此創新的爭議解決系統的平臺上冒險的。
歷史是無法被分叉的有價值的狀態,為 REP 創造了更多防禦性和價值捕獲

Livepeer (代幣:LPT)

下一個評估的是 Livepeer,一種 Layer 2 上的工作類代幣,為影片轉碼網路賦能。長期以來,許多加密社羣的人認為Layer 2 上的工作類代幣網路不能夠捕獲價值,而這並不是真的

Livepeer 是一個支援直播影片分散式轉碼的網路。為了能夠獲得在 Livepeer 網路中執行工作的權益,轉碼者必須購買並且持有 LPT。這樣一來播放者就能夠用以太幣或如 Dai、USDC 這樣的穩定幣支付轉碼者。這樣,LPT 能夠使用現金流折現(DCF)模型根據現金流量進行估值。

Livepeer 和所有 Layer 2 上的工作類代幣網路一樣,要求所有工作者透過持有 LPT 的形式在鏈上註冊。對 Livepeer 網路上的服務需求越多,支付給 LPT 持有者的收益就越多,帶來更高的 LPT 價格。若對 Livepeer 轉碼服務的需求提高,那麼有更多誠實的轉碼者會為這些需求相互競爭,讓整個網路更加安全,如果有人去分叉 Livepeer 並且建立他們自己的代幣,那麼這個新代幣只會是 LPT 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分叉不會帶來擁有同樣需求側
(播放者)和供給側(轉碼者)的社羣。

Layer 2 工作類代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網路免受惡意攻擊。就好像 Layer 1 網路的案例一樣,也是有自然的網路效應的。若能夠花費同樣的成本使用一個更大更安全的網路,使用者有什麼理由去使用一個安全性更差的分叉網路呢?(Livepeer 協議並不向使用者收稅,因此並沒有機會在價格方面削弱原有的網路)

所有 Layer 2 工作類代幣網路,如 Keep、The Graph 和 SKALE,都受益於這種經濟安全網路效應,而不僅僅是 Livepeer。

一些想法

鑑於所有
為加密網路賦能的程式碼都是開源的,唯一的護城河就是網路效應

雖然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為 Layer 1 資產創造網路效應,但從長期來看,我們將看到整合,因為
鏈與鏈之間價格的波動最終會帶來價值破壞。另一方面來看,Layer 2 的資產並不需要抵抗 51% 攻擊,反而他們需要透過他們所儲存狀態的價值創造網路效應

感謝 Daniel、Toya、Jane,以及鏈聞團隊對本中文翻譯提供的修改意見。

該中文譯者 Ryan Chen 為分散式社羣媒體NPC 核心成員。NPC 全稱為「Naissance Project Core 源計劃 」,是一個非盈利的分散式社羣媒體,主要內容包括專案測評、加密經濟研究、區塊鏈前沿技術發展,所有內容均由社羣成員完成。進入NPC Crypto Labs 社羣請新增微信:Cs-qianlan,備註標明 NPC。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