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比特幣十年大崩盤,真的無力迴天?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終於在它誕生的第十年,迎來了史上最大崩盤。

進入十一月以來,比特幣的價格持續下跌,11月15日跌破6000美元,11月19日跌破5000美元,11月25日更是達到了罕見的3500美元。這也是從去年9月27日以來,比特幣首次跌下4000美元大關。和去年大漲行情下約2萬美元的價格高點相比,下跌一度超過80%。同時,其他主流數字貨幣也呈現出慘淡跡象。持幣玩家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數字貨幣,微博更是出現了“礦機論斤賣”的熱搜。

曾經被無數人捧上神壇、風光無限的比特幣,究竟怎麼了?

價格曲線的背後

誕生之初的比特幣,一度因其稀缺性和存在的巨大想象空間而備受追捧。作為一種新型、去中心化、無固定發行方的數字貨幣,比特幣一開始就被認為“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誕生以來,比特幣經歷了數次的暴漲暴跌,每一次漲跌都伴隨著人們的議論紛紛和不斷地唱好、唱衰。比特幣價格長線增長、短線忽上忽下的過山車行情,讓很多人都非常驚訝和詫異。抓住了機會的人在歡呼一夜暴富,而高點買入的人都在後悔沒有把握好時機。拿到首批整合礦機的礦工們,享受著數十倍的收益,而集中出晶片後預定期貨礦機的人很可能收不回成本。

不論是曠工還是比特幣炒作者、投資者,都會思考比特幣的合理價格到底在哪裡?其價格的支撐體系又何在?最後能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價格?如果不能形成穩定的價格,那麼如何能成為一般等價物貨幣?

假如以比特幣新幣的挖掘成本來衡量價格的合理性,根據礦機投入折舊及挖礦電費和人力的消耗,結合全網運算能力的發展預期,可以大概估算每個成本的發展變化。當然,這個成本在變化。一方面,隨著礦及硬體技術的提升,單位運算能力和礦機的生產成本和能耗都在減小;另一方面,隨著投入挖礦的裝置的增加,單位運算能力能夠挖掘到的比特幣在逐漸減少。整體來看,新比特幣的挖掘成本是在快速上升的。

虛擬貨幣的所有價格,很多時候都是心理價位,比特幣的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參考依據,但實際的漲跌是成本結合市場資訊形成的。由於新幣佔總量的比重較小,其生產的成本能夠提供的價格支撐更多的是象徵意義。中短期來看,利好和利空訊息對比特幣持有人的心理預期影響遠大於生產成本,進而對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

每次暴漲暴跌都是發生在熱點事件出現、新聞媒體推波助瀾、一大批新人湧入準備大賺一筆的時候。可以想象,在全球貨幣貶值、通脹預期嚴重的大背景下,一種總量恆定的貨幣對於默默承受貨幣貶值後果的普通民眾具有多大的誘惑力。於是在各種利好的支撐下,群體的無意識非理性衝動推動者價格的泡沫一路膨脹,當價格到達一定的高度勢必會有大單拋售,泡沫破裂,任何一個負面的訊息都可能成為一輪暴跌的觸發點。

或許,比特幣結束暴富神話的一天就是其成熟的那天,比特幣逐漸走向社會大眾的過程,會是比特幣逐漸分散的過程,也會是價格逐漸平穩的過程。

鬱金香泡沫的啟示

比特幣的暴跌,讓人聯想到金融史上的第一次泡沫——荷蘭鬱金香泡沫。

17世紀的荷蘭,海上貿易迅速擴張。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荷蘭迅速積累財富,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被稱為“海上馬車伕”。而擁有大量財富的荷蘭,金融體系已經成為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體系。

鬱金香原產亞洲,隨著貿易流通引進歐洲,在培植過程中,得到了法國貴族的追捧,而精明的荷蘭投機分子嗅到這個商機後,大量囤積鬱金香。而後,在荷蘭貴族圈子裡,鬱金香似乎瘋狂到成了“身份的象徵”。

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甚至為了可以更方便地交易鬱金香,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1634 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一朵 1000 元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 2 萬元。而花的價格從 1634 年到 1637 年,漲了 1000 多倍。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可以換下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運河邊最繁華地段的一幢豪宅。

直到某天英國的一個水手,誤把鬱金香的球莖當大蒜來吃,這件事被擴散開來,一些人開始重新審視鬱金香的價值。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鬱金香價格的虛高,紛紛拋售,鬱金香市場一片混亂,價格急劇下降。根據 1639 年的資料顯示出,有些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 0.005%。正因為這一場金融泡沫的破裂,讓千萬參與鬱金香投機的人,傾家蕩產,荷蘭引以為傲的金融體系癱瘓了三年,間接地導致荷蘭丟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最後,這場“鬱金香泡沫”徹底崩潰了。

讓人唏噓的是,比特幣與當年的鬱金香似乎有著異曲同工的性質。比特幣信仰者們相信它是獨一無二的稀缺品,但是他們忽略了比特幣其實是透過共識演算法設定的。比特幣可以是稀缺品,但個人共識演算法卻不是稀缺品,誰掌握了算力的主動權,誰就有能力控制幣價。這也導致了比特幣陸續誕生新的分叉。

如此看來,金融泡沫的發生,似乎具有一般性和普世性。無論是上世紀 90 年代不可一世的日本房地產,還是最近以“幣王”比特幣為首,一路狂跌的數字貨幣。有信仰的地方,就有投機者,和源源不斷地被收割的“韭菜”。

比特幣將走向何方?

不少信仰者們相信比特幣未來可以具備“支付手段”的職能,成為一種“可流通貨幣”。但是比特幣在確認支付的時間週期過長,且數字錢包儲存涉及到安全性問題,因此不適宜用作支付手段。同時,比特幣作為去中心化的貨幣,其匯率具有不穩定性,也難以支撐起“價值尺度”的職能。此外,比特幣缺乏實際公信力的支撐和背書,因此無論如何,比特幣都是一種商品,一種具有貯藏手段職能的數字貨幣,僅有商品屬性,不具備貨幣屬性。

比特幣確實正處於危機之中,你永遠無法真正宣告它死亡——一種理論上無邊界、無法無天的電子貨幣將永遠存在於某個地方——但它的價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暴跌了80%,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也在一週之內蒸發約667億美元市值。

比特幣將走向何方?真正的信徒正在進行的押注就像過往資產泡沫的重演,如網際網路股票或房地產泡沫:在過山車重新開啟之前,在整個系統範圍內清除壞角色。

我們有理由相信,數字貨幣的不斷分叉和新幣種的發行,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對代幣市場價格構成制約。不僅是因為在有效監管還未建立起之前,沒有力量能夠阻止數字貨幣分叉或者ICO亂象的發生,更是因為在區塊鏈真正投入廣泛應用的時代到來之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仍然取決於其知名度和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期待。

在一個沒有央行的虛擬世界裡,誰是最後的買家?而比特幣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這是區塊鏈技術給我們提出的新的問題,也是給未來金融世界提出的新的挑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