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DC/EP)運營推演——市場化選擇之路

買賣虛擬貨幣

↯ 前言

央行數字貨幣越來越近,社羣裡的爭論越來越多。大家非常關心 DCEP如何運營?DCEP與支付寶和微信有何不同、與銀行賬戶有何不同?老百姓為何要選擇 DCEP?官方會像支付寶微信等網際網路機構一樣進行補貼以培養使用者習慣麼?面對疑問,我們以場景案例的形式推演 DCEP市場化選擇的過程。

區塊鏈正規化

1.0版本,案例1:代發福利。

我們假設工商銀行作為二級運營機構,在雄安新區進行部分勞動者福利代發的場景中,使用 DCEP。擬推演以下幾個步驟:

●1)銀行申領:工商銀行向人民銀行申請數字貨幣 DCEP1000元。工商銀行向人民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1000元,領取 DCEP 1000元。

●2)企業兌換:雄安新區某企業A 為員工 a,b發放現金福利,擬使用 DCEP。A企業以在工商銀行的存款 1000元兌換面值 1000元的 DCEP。此時這 1000元 DCEP歸屬人變更為企業A。

●3)企業兌換:代發福利:企業A 透過工商銀行代付系統向員工 a,b 發放勞動福利,a-400,b-600。以 DCEP形式下發給二人。a,b需要透過工商銀行手機 App註冊分別領取 400DCEP和 600DCEP。此時 400DCEP歸屬人由企業A 變更為個人a。600DCEP 歸屬人資訊由企業A 變更為個人b。(可以是弱認證)。

●4)轉賬還款:a和b 拿到 DCEP,a拿到 400 DCEP無處使用,但想起欠 b 100元錢。於是透過工行App 向 b轉了 100 DCEP。b雖然不願意,但是能收回欠款總是好的。於是 a有 300 DCEP,b有 700DCEP。

●5)兌換存款:a和b 發現 DCEP暫時可用場景太少。於是兩人在工商銀行開戶,並將 DCEP兌換為銀行存款進行消費和投資。1000 DCEP歸屬變更為工商銀行,回到銀行體系內。

這個案例故事講完了,大體也應該是試點地區當前運轉的模式,大家一定瘋狂吐槽,這不就是去 DCEP轉一圈再回到銀行賬戶麼?這麼費勁不如直接用銀行賬戶代發好啦。

週期長,收益少對不對?從這個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銀行可以透過 DCEP起到有限的獲客作用外,其他參與者基本沒有獲得體驗升級和便利。然而這個銀行為代表的二級運營參與者是 DCEP運營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因此版本 1.0對 DCEP運營起到了決定性的意義,但背後缺乏商業邏輯支撐,那我們看看案例2,如果案例2 成立,那麼案例1 就可以成立。

2.0版本,案例2,走,去麥當勞。

突然有一天麥當勞裝了一臺可以受理 DCEP的綜合收銀臺。

●1)A又領到400元 DCEP,去麥當勞就餐。透過手機App(支付寶、微信、銀行)將100元 DCEP轉給麥當勞,並獲得飽腹感。

●2)麥當勞獲得即時100元 DCEP,收款效率很高,並當天向供應商結清了貨款,提升了資金的週轉效率。

●3)今天麥當勞接待了很多客人,但只有很少的人使用了 DCEP。日中盤點收款DCEP 1000元,其他收單 10萬元,扣除手續費 200塊,實際獲得 99800元。DCEP為其節省成本 2元。

●4)麥當勞決定每天將節省下來的 2元錢,拿出 1元補貼使用 DCEP的使用者,並在第二天立起巨幅營銷海報。由於減免營銷作用,越來越多的客戶使用 DCEP消費,第十天 10萬收入都透過 DCEP收款,日節約成本 100元。

從案例2 中,我們發現 DCEP的現金屬性特質,使案例1 具備商業邏輯基礎。

“麥當勞等商戶透過使用 DCEP降低了手續費支出,併為持續降低成本,將部分節約成本用於補貼鼓勵消費者持續使用 DCEP,並最終形成了 DCEP的流通和受理良性迴圈。”

從商戶側,如前文所述,由於 DCEP降低了整體的市場的執行成本,勢必會引導價格敏感的商戶選擇並鼓勵交易以 DCEP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以達到降低自身成本的目的。

從使用者側,DCEP 不是取代XXX,而是一種有效的補充,以我國地廣人多的基本國情和蓬勃發展的科技金融的大形勢為基礎,多種支付工具並行的情況短期不會改變。使用者的體驗是在現有 App上獲得一種新支付選擇(支付寶中,有餘額賬戶、餘額寶賬戶、花唄賬戶、銀行卡賬戶、DCEP),並會由於商戶的引導和補貼,營造出可流通的市場環境。

DCEP 並不改變收單原有的競爭格局,相容在原市場主體架構上執行是最經濟而實際的選擇。

“因此案例2 的實際演進情況應該是,DCEP 透過銀行直接或透過支付寶微信的App 間接的從銀行App 最終轉入收單機構和商戶的受理裝置中。而這一過程,無論是銀行賬戶、支付賬戶、DCEP都是數字化形態,都需要服務機構的專業數字化服務,收單服務機構獲得相應服務收益的情況不會改變。”

當大部分的交易由銀行賬戶、支付賬戶轉移為 DCEP時,商戶節省的成本必然透過收單機構、支付寶微信最終上溯到髮卡側機構身上。因此,DCEP對以商戶增值、客戶服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經營主體影響較小,而以資金底層賬戶分成為主要收益的經營主體,或將分攤此成本的轉移。由此可見數字貨幣可能層層穿透各層參與者,並有利於真正服務於商戶和客戶的機構,這也正是央行的監管機構希望引導的市場方向。

商業銀行積極參與 DCEP的研發和推廣,不是沒有看到銀行卡中受這一潛在影響。而是在面對數字化發展趨勢的大潮,幾年的彎道超車成績並不理想的前提下,希望以二級運營機構的身份優先參與和研究 DCEP,並在這一賽道上先試先行,或將在使用者經營轉化、降低存款成本、積累交易資料等多個方面搶佔先機。

總之,DCEP 作為央行的一款支付貨幣工具,是執行在各市場參與方的底層基礎服務,將透過二級運營機構及支付寶微信等機構向終端市場主體提供服務。在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而經營的關鍵是如何利用好央媽給的工具服務好我們的商戶和客戶,使 DCEP帶來的紅利儘早儘快的走進尋常百姓家。

PS: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市場上,DCEP 的作用是助力,而不是拓疆。跨境貿易結算中,DCEP 能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最終取決於人民幣本身及其背後的國家信用和背書,取決於貨幣能否滿足國際交易客戶的流通性和穩定性訴求。

來源:移動支付網 作者:王志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