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融科技、資產證券化與區塊鏈技術應用

買賣虛擬貨幣
4月9日,和逸金融董事長、特許金融分析師、興業銀行獨立董事林華做客長江金融學會,並以“金融科技與資產證券化”為主題,從金融科技、資產證券化、未來銀行願景以及金融底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五方面與長江校友進行了分享交流。以下為當天語音分享文字內容:首先感謝長江金融學會精心組織和安排,今天有機會與各位金融學會的會員分享一下,我對金融科技的一些思考。本次分享共分成五個部分,包括:關於金融科技的思考,什麼是資產證券化,金融科技與證券化的結合,未來的銀行的願景以及金融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的思考。以下是本次講座的具體內容:一、關於金融科技的思考

Fintech金融科技,以橫軸和縱軸兩個象限來看,金融是橫軸,科技是縱軸。從橫軸的角度看,金融從本質上來說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金融起源於交易支付、交易後有儲蓄、儲蓄之後需要進行投資,投資則涉及風險管理。從縱軸的角度看,伴隨著科技的進步,金融的廣度和維度不斷地提高,科技進步可以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甚至進行個性化的金融監管。

從價值衡量的角度,金融具有很強的現金價值,金融企業容易賺錢,但是其股權價值相對較低,表現為PE倍數低;科技具有很強的股權價值,科技企業的PE倍數非常高,但其短期獲得現金流的能力相對較弱的。所以從業務佈局的角度來看,金融企業短期內需要做金融服務,但長期來看必須佈局科技。只做金融業務,不做科技佈局是沒有未來的;相反只佈局科技,不做金融業務,沒有現金流,則很難維持運營。

金融科技的發展大體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從最近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其本質是在重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以及其底層的運營邏輯,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歸納為Fintech2.0到4.0四個階段:

Fintech2.0: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1.0階段主要是在重構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即負債端),其主要的表示形式是透過網際網路來獲取長尾客戶,把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存款轉化成理財,從而提高銀行的負債成本。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徵是網際網路金融,其紅利期在2016年-2017年基本上結束,現在這個部分面臨較重的監管。

Fintech2.0: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2.0階段主要是在重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即資產端),這一階段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會降低金融機構的資產回報率。現在圍繞銀行資產負債表左邊的每個資產科目,都有上千家公司在創業,比如消費金融,汽車金融、供應鏈金融、保理融資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螞蟻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等業務。

這些業務本來都是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但是科技公司與銀行相比,其資產獲取能力更強,並在資產形成後,透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轉化成債券,再賣給銀行。這一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重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把銀行的貸款資產轉變為債券資產。我們都知道,貸款資產的利差比較厚,而買債券的利差則相對較薄。一個金融機構要保持恆定的ROE,如果報表的貸款資產多,其槓桿會相對較低,如果債券資產多,則需要用更高的槓桿。

Fintech2.0時期主要在重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主要是以資產的獲取能力為驅動力。其核心特徵是科技公司透過技術的手段來做風險定價。這一時期,科技公司比傳統的金融機構具有更強的資產獲取能力,更容易給風險做定價。

Fintech3.0:

Fintech3.0是科技賦能,底層技術革新的階段。金融機構有三類基本業務:貸款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即資金業務)和中間業務。Fintech 3.0從本質來看是透過底層技術重構中間業務,比如說支付、清算、結算等。底層技術的革新包括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目前這一階段的趨勢是鼓勵金融持牌機構多做科技創新。

Fintech 4.0:

Fintech 4.0時期是基於金融的不斷創新而不斷進化和發展的監管科技。在新的形勢下,監管部門需要想出更多的方法來應對不斷變化與革新的金融行業。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表內的監管相對比較容易,難點在於表外監管,表內有資本金支撐,風險是可控的,而表外資管非標轉標的風險是當下要重點關注和控制的,對於這部分的監管,必須要做到資訊透明化,讓監管部門直觀的看到各種不同的個體風險與系統性風險。

以上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對Fintech金融科技的四個階段思考與總結。

金融科技的創新,目前整個態勢是國家監管部門希望金融企業做科技創新,並不是特別的鼓勵科技公司做金融創新,監管對科技與金融的邊界還是分得比較清楚的。因為金融金融企業PE倍數低,管理風險小,而科技公司的PE倍數高,利潤比較少。所以對從目前來看,監管部門更希望金融企業做科技創新,科技企業做創新要經歷“洗牌”。

二、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從會計的角度來看,一個企業的資產是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資產科目種類多樣,比如應收賬款、辦公樓等商業物業,這些資產是可以拿來進行證券化的。資產證券化的本質實際上是把資產負債表左邊的非現金科目的資產變為現金,也就是把久期大於0的資產變為0久期。資產證券化重點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把企業資產負債表左邊的應收賬款出售進行融資。以SPV為主體,在設立的第一天起就明確SPV的終止日期。

國內目前的資產證券化型別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在交易商協會,銀行間發行;另一類是企業資產證券化,主要在交易所發行;還有一類最近掀起熱潮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在美國市場上,房地產信託基金不屬於資產證券化範疇,因為房地產信託基金與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不同,資產證券化本金的回收是依靠攤銷,攤銷不用抵扣所得稅,可以直接把資產裝進SPV;而商業物業的本金回收依靠折舊,其本金的回收是可以抵扣所得稅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REITs的核心是一種稅務機制的安排。

資產證券化是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融資工具,企業用資產或可辨認的現金流做融資。從會計記賬的角度,資產證券化的做帳方式如下:借一筆現金,貸一筆資產,同時也貸一筆利潤。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企業的存量資產,創造現金流。其受報表的約束較弱。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整個資產的期限、總量和風險是固定的,需要做的是在不同檔級之間對期限風險,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進行再分配,所以資產證券化從結構的設計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數學問題,是對邊界問題的一種最佳化求解方法。當然,目前國內的資產證劵化的很多交易與主體信用相關聯,還無法做到完全出表。這一現象在美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早期也非常普遍。

資產負債表右邊的融資叫做企業的證券化,其主要是為企業搭建資本結構,主要表現為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等。企業的證券化主體與資產證券化不同,其是以公司作為主體並假設公司會永續經營。企業證券化是資產負債表右邊的融資工具,從會計記賬的角度,企業證券化的做賬方式如下:借一筆現金,貸一筆負債或者貸一種權益。企業證券化透過擴充報表來創造現金流,其受報表的約束較強,具有明確的邊界約束,也就是資產負債表的資本金約束,並且需要明確募集資金的投向。

基於以上所說,金融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融資——結構金融(Structured Finance),其主要是以資產驅動的融資,主體為SPV,需要使用金融工程手段進行產品設計;另外一類是資產負債表右邊的融資——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它是以主體驅動的融資,主體為公司,主要的核心技術是財務會計。企業資金的獲取同樣有兩種方法,即提高資產週轉率和擴充資產負債表,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獲取現金流,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資產證券化也是一種邊際的貨幣政策。它可以用滴灌的方法在某個特定的領域需要進行融資的時候,提高該企業應收賬款的週轉率,週轉率提高了,也就變相地給該企業提供了現金支援。

以前做銀行做金融,它的核心能力在會計報表的右邊去拉到資本金與儲蓄,未來這點也很重要,但是未來更重要是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能夠有更好的資產獲取能力,透過更好的資產獲取能力來做證券化變現,然後再來拿資產,可能這是一個更好的方式。這種以資產驅動的金融我們可以稱之為:交易金融或者交易銀行,交易型銀行就是這種概念,報表左邊驅動的金融應該是未來的主要方向,原來如果要做到國有大行或者股份制銀行的規模,以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大小來獲得利差的方式已經過去了。未來的話應該是以左邊的資產負債表的週轉率來決定銀行是否能夠做的更好。

三、金融科技與證券化的結合

科技和金融的交叉點是資產證券化。依靠科技創新的金融企業,由於報表比較弱,如果想創造現金流收入,需要透過證券化來獲得替代融資渠道;純粹的科技企業盈利能力較弱,為了能夠在短期內獲得盈利,維持團隊運營成本,需要切入金融業務,證券化正是金融業務的資金來源。對於資產獲取能力很強的金融企業,比如微眾銀行、百信銀行等,其科技能力很強,很容易獲得資產和貸款客戶。但是這些企業的資本金較小,如果要進一步擴大業務,需要不斷的把已形成的應收賬款貸款進行資產證券化銷售出去,從而把資產轉移到表外,回收現金,繼續擴大貸款業務。

四、未來銀行的發展趨勢

未來銀行的發展趨勢,可以用五個“新”來概括:即新時代、新經濟、新資產、新科技和新股東。新時代會催生新經濟,新的經濟模式會產生新的資產型別。新的資產型別主要包括三大類:一類是消費金融(To C),典型的有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消費貸款等;另一類是供應鏈金融、租賃債權、商業地產租金收入(To B),目前比較熱門的是長租公寓的租金收入;還有一類是PPP(To G)。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於To B和To C端的業務,要獲取新的資產型別離不開新科技(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的支援。金融科技企業為了新的科技,經常需要在股權層面整合新的股東。眾多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從資產負債表右邊負債為主要驅動力轉變成為資產負債表左邊資產為主要驅動力的交易型銀行或者開放型的銀行。

投資能力對於金融機構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投資決定未來。投資是戰略,融資是策略,投資定義融資。在投資的過程中,槓桿要加在國家需要的地方,投資的方向也決定了槓桿的性質的好壞。

五、金融的底層技術——關於區塊鏈的一些思考

資產證券化是區塊鏈最好的應用場景之一,由於證券化的主體很多,凡是節點越多越複雜的模型,透過區塊鏈都是可以簡化從而提高效率。資產證券化的全流程都可以透過區塊鏈實現,構建資產和資金端的賬戶體系。從資產端的角度,資產端有債務人、資產、原始權益人等,資產的形成需要保證資產的真實性、唯一性,區塊鏈的作用就是確權、智慧合約、資訊及時以及不可篡改。所以資產端是區塊鏈最好的切入點。

那麼到底什麼是區塊鏈?有人說它是一個信任的機器,有人說它是一個賬本,有人說是密碼學,有人說是共識機制等。其實區塊鏈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系統和生態。它是由一組技術的組合構建的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構建一個生態,從系統到生態,中間有一個橋樑是經濟激勵模型,底層是計算。只有把它定義為是系統,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區塊鏈本身。中本聰構建了一個賬本系統,創造了電子現金,實現了支付生態,他寫了一份白皮書,白皮書的標題叫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即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裡的關鍵詞是系統,而理解這個系統的核心在於理解電子現金。構建系統的目的在於創造電子現金,電子現金同時也成為了系統的支付媒介。但是電子現金有一個悖論:現金除了做一般等價物、儲值、交易等功能之外,它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匿名性;電子現金同時又要具有唯一性,如果沒有唯一性,電子現金將會喪失價值。這裡的唯一性是指資訊的指向跟傳導必須是唯一的,我們把這個稱之為一對多的資訊網際網路到一對一的價值網際網路的轉變。既要保證電子現金的匿名性與主體不關聯,又要保證資訊轉移的唯一指向,這一悖論困擾了密碼學界很多年。

關於比特幣區塊鏈賬本與銀行帳本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比特幣區塊鏈賬本的開戶是匿名的,賬本的交易細節是全部公開的,而銀行開戶實名制,賬本交易不公開。匿名開戶保證了電子現金的第一個屬性——匿名性,唯一性則是透過賬本的共識來實現,所以電子現金要有價值,它的核心在於共識機制,如果說賬本在全網能有共識,那賬本的餘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電子現金,透過匿名的身份(私鑰)控制賬戶的餘額,又可以不暴露身份。所以比特幣是公開的賬本交易細節,匿名開戶,賬本全網共識,創造的電子現金。那麼為什麼說賬本是不能篡改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如果在一個時點全網對賬本有共識,但如果賬本中間可以改動,現在的共識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保證只能單向記錄,不能逆向修改。第二點,比特幣區塊鏈賬本與銀行賬本的做賬方式有所差異。銀行賬本的記賬方式是1+1的借貸式,自從有了複式記賬法之後,整個的企業規模才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區塊鏈賬本的記賬方式是1+N,一方記賬,多方核對賬本。第三點,比特幣區塊鏈賬本基於交易,而銀行賬本則是基於賬戶。當然,目前的區塊鏈行業還有很多不合規的問題,但透過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等各種機制形成的賬本體系,將會對金融業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的新聞中提到摩根大通透過利用區塊鏈的方法可以將金融業務種最基礎的支付與清算同時進行。傳統的記賬方式中,流水賬是沒有資產負債表的,如果區塊鏈賬本技術將支付跟清算合併,有可能會將目前的記賬方法變回流水賬式,資產負債表的作用將會弱化,只剩下現金流量表。如果這一目標可以實現,這將對金融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乃至對金融行業的底層運營的邏輯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金融的發展其實是貨幣。因為有貨幣,才有支付和清算。所以大家要關注金融科技3.0,一定要密切關注我們國家銀行研究的數字貨幣,因為智慧化的貨幣就會產生智慧化的支付與智慧化的清算結算體系。很多人在提無感支付,未來會有5G網路,很多的支付是機器付給機器,那麼智慧化的貨幣、可程式設計的貨幣會在裡面起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金融科技3.0要做創新的話,一定在銀行的數字貨幣,包括智慧化的貨幣與區塊鏈智慧方面做一些思考跟討論。

 最後感謝金融學會的邀請,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交流、指正,謝謝各位。

作者:和逸金融董事長林華
來源:長江校友金融學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