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司司長孫國峰的區塊鏈觀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將分為三個篇幅,分別介紹孫國峰對區塊鏈、央行數字貨幣和監管科技的最新看法。核心內容來自孫國峰的新作《金釘子-中國金融科技變革新座標》以及作者之前發表過的代表性論文。

孫國峰是顛覆性理論“貸款創造存款(Loan Creates Money, LCM)”的提出者,是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是信用貨幣領域的權威領袖。其新作《金釘子》中透露了很多最新的成果資訊,包括金融領域對區塊鏈的定義,央行數字貨幣的多種發行預案,以及對監管科技標準的探討。全書邏輯清晰,考證翔實,加上作者身居高位,擁有一般人所不具備的資訊資源。值得我等從業者認真研究學習。

作為豆瓣上第一個“讀過”本書的使用者,我來談談一些收穫。

(1)區塊鏈,創造性的破壞力量

從標題“區塊鏈:創造性的破壞力量”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將區塊鏈定義為一種“破壞力量”,而正因為這股力量破壞了舊傳統,帶了新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創造性的”。

《金釘子》主要是談中國金融科技的變革,區塊鏈在其中的定位,與大資料、人工智慧一起作為服務於“金融科技”的“技術”,從排序上看區塊鏈(第四章)甚至還排在了大資料(第二章)和人工智慧(第三章)之後。

核心觀點:

1、金融科技(Fintech)的本質是金融,動力是科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一部分。

2、對比特幣白皮書的解讀

中本聰認為:第一,藉助第三方機構來處理資訊的模式擁有點與點之間缺乏信任的內生弱點,不能完全規避欺詐行為;第二,中介機構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限制了實際可行的最小交易規模;第三,數字簽名本身能夠解決電子貨幣身份問題,如果還需要第三方支援才能防止雙重消費,系統將會失去價值。基於以上三個問題,中本聰構建了新的資料結構與交易資訊加密傳輸的基礎技術(即區塊鏈技術),並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比特幣。

3、對區塊鏈本質的概括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資料塊,每一個資料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資訊,用於驗證其資訊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個區塊。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記賬技術,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參與的各方能夠在技術層面建立信任關係。

4、對區塊鏈優勢的分析

(1)不可篡改,更安全。

保護財產安全,通常有兩種途徑:藏起來,只有所有者才能拿到,比如黃金;對外宣佈財產的所有權,並以法律做背書,比如房產。傳統安全方案是第一種思路,區塊鏈則是第二種。透過區塊鏈技術,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記錄交易的資料庫。但由於巧妙的設計並輔以密碼學和共識演算法,區塊鏈實現了資料庫歷史記錄的不可篡改。實踐證明,這樣一個資料庫可以確保市值達百億美元的比特幣在全球駭客的攻擊下,運轉穩定。

(2)異構多活,高可用。

因為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不依賴於個別節點,所以每個節點可以有選擇地下線,進行例行系統維護,同時還能保證整個系統的7×24小時不間斷工作。

(3)新型協作機制,更高效。

對於公司間的大規模多邊協作,在區塊鏈應用之前,通常只有兩種解決方法。

其一,在多個主體之間向上尋找共同的“上級”機構,由共同的信任中心對整個組織進行協調。這種方法的侷限在於,在某些場景中,很難找到一個所有市場參與方共同認可的信任中心;對一箇中心而言,協調事項必然有優先順序,不一定能夠及時、有效地滿足所有協作需求。*這限制了合作範圍。

其二,透過共同組建一個第三方機構,即所有參與方透過讓渡部分權利,共同組建一個第三方機構來完成協作。這種方法的侷限在於,第三方機構往往具有獨立性,若制度不能滿足其盈利和管理需要,第三方機構往往會成為各參與方的實際權力中心。第三方機構成立之後會面臨越來越高的維護成本。*這提高了合作成本。

作為信任機器,區塊鏈有望成為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種全新的協作模式,形成更大範圍、更低成本的新協作機制。

5、對傳統金融架構的突破與挑戰

信任是金融業的基礎,為建立信任機制,金融業發展了大量的帶有中心化性質的中介機構,包括證券、保險、交易所、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等。然而傳統的中介機構處理資訊過於依賴人工,且金融資訊傳播鏈條過長,往往需要經過多道中介的傳遞,這使出錯率高且效率低下。如何高效、便捷且低成本地建立信任,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隨後書中分析了證券交易所、銀行體系、保險行業、供應鏈金融、金融監管等傳統金融領域與區塊鏈結合的可能性。

6、對“數字貨幣”的定義

2013年底,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五部委釋出《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指出比特幣不是貨幣,而是虛擬商品。*故書中的“數字貨幣”皆指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貨幣的發展歷史表明,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需求,貨幣從原始信用貨幣發展到政府信用貨幣,進而發展為銀行信用貨幣,人們對政府和中央銀行的信任是信用貨幣賴以存在的基礎。

如果說信用貨幣實現了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那麼電子資訊科技使貨幣由紙質形態向無紙化方向發展堪稱第二次飛躍。

8、對“區塊鏈熱”的冷思考

目前比特幣所遭遇的最大危機都來自技術風險而不是業務風險。即使理論上很完備的演算法,在具體實施時也會出現各種錯誤。一旦出現高階別的漏洞,整個區塊鏈“大廈”的基礎將轟然倒塌。除了主觀因素外,使用這麼多加密演算法的區塊鏈在工程實現上的非主觀缺陷也是客觀存在的。此外,51%算力攻擊、私鑰丟失、標準化程度低,智慧合約的升級困境等都制約著區塊鏈進一步發展普及。

最後,孫國峰同志總結到:任何創新都會有一定的風險,也意味著機遇,我們應在有所準備的情況下積極介入區塊鏈技術、參與規則的制定,進而掌握話語權,否則極有可能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遇到壁壘, 因丟失市場機會而陷入被動。

我的解讀:

1、金釘子,是一個地質學名詞,是指作為確定兩個時代地層之間界限的唯一標準。其典故來源於美國鐵路竣工時釘下的最後一顆具有紀念意義的釘子。金釘子一出,便是兩個時代。孫國峰同志指出:金融科技將會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史上一顆重要的“金釘子”。

2、在2014年,孫國峰同志發表過一篇論文《電子貨幣對信用貨幣體系的影響》對電子貨幣進行過模型推演,其中對比特幣的定義說:”沒有任何一家機構承擔回贖比特幣的責任,因此比特幣不是一種信用,不具有信用貨幣的特徵。 “並經過精密推論後得出了結論“當居民的消費意願不強,而投資及生產的意願較強時,電子貨幣和法幣最容易共存並實現均衡。”但這些內容沒有出現在本書中。

3、去年,我參加一個金融領域的區塊鏈會議,有一句話堵在嗓子眼了,又被我嚥了回去——比特幣的政治屬性,要遠大於金融屬性。在舊文《剝奪圈、區塊鏈與肺》中介紹了區塊鏈帶來了說 No 的權力。這個權力顯然是政治性的,而非金融性的。

4、《金釘子》中對區塊鏈的探討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視角下的技術分析。相當於一個細分領域對某個具體技術的探討,只能說明這個技術在這個細分領域帶來的可能性。與普及區塊鏈基礎知識相比,央行的數字貨幣更受幣圈的關注。《金釘子》也不負眾望,很有誠意,我個人感覺是全書中最有料的部分。

央行數字貨幣發還是不發,甚麼時候發,怎樣發。央行數字貨幣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請見第二篇《央行數字貨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