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UBI的Circles大概率會失敗,但這才是它有意思的地方

買賣虛擬貨幣

週末circles這個新產品的出現,給了我一點新的啟發。如果你還不知道這個專案,可以先讀odaily的這篇介紹文章。簡單點說,它希望透過(1、讓每個人發幣,(2、讓發幣的人選擇互相信任的朋友即可等值兌換彼此的代幣,試圖來創造一個新的網路,最終透過這個網路完成UBI全民基本收入的願景。

如果你很早就關注了橙皮書,那你大概會記得,其實我們早兩年前就寫過了「讓每個人發行自己的代幣」這件事。當時我們甚至想出了一句很好的slogan,叫: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token。

但是,個人代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什麼行得通的、真正產生價值的使用場景。 這一點到現在依然如此。今天我認為大部分個人代幣依然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讓每個人發幣,也跟讓每個人發明一種屬於自己的語言一樣,不見得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因此,circles希望透過這種個人代幣的方式去實現UBI,實際上是同時把兩件不確定性極高的事情拼在一起。我個人認為能做成的機率很小。但circles有意思的地方其實不在於UBI,也不在於個人token,而是它成功做到了一點:讓圈內的使用者跟風玩起來了,而且使用者邊玩邊心甘情願的匯出自己的關係鏈。

傳統網際網路,特別是做社交產品的創業者,應該對這樣的場景非常熟悉。今天微信是所有社交產品避不開的大山。無數人覬覦微信的關係鏈,每過一段時間,也總有一款新的社交產品在朋友圈刷屏,每個人發著自己的二維碼四處奔走相告,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加個好友。通常這類產品的標準結局是:在三天、乃至一週的時間內,每個人都玩的很嗨,也在新的產品上加上了好友,然後更長的時間過去後,新產品很快就涼了,大家又回到微信繼續聊天。

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出現,從微信手中匯出一部分的關係鏈,然後建立新網路,慢慢不太有人繼續用新產品,新網路逐漸死去,於是好不容易沉澱下來的關係鏈馬上就死了。如此這般,週而復始。上一款這樣的產品,應該是畫音?

這樣迴圈久了,你很容易覺得微信的網路是無法撼動的。我能想到唯一算成功的例子,也許是頭條?很多時候你使用頭條系的產品,可能都會驚訝的發現它知道你那麼多的好友關係,哪怕你似乎從未透露過任何一點資訊給它,通訊錄許可權也做了限制並沒有開放,但它就是知道誰是你的好友。據說頭條在這方面是用了大量的trick才挖掘出這些資訊的。

circles有意思的是,用個人代幣互相兌換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投機性或者遊戲性的機制,讓大家願意跟風玩起來,同時把散落在twitter、微信上這些不同的社交網路上的關係鏈導到去中心化的世界——也就是跟一對公私鑰對映起來。本質上跟流動性挖礦的玩法是一樣的,用投機帶動群眾參與,特別區塊鏈的方式。

每個人都知道社交網路最大的壁壘是關係鏈,circles能不能做成UBI並不重要,但顯然這是個很好的冷啟動方式,很適合拿來做關係鏈的匯出,把這個鏈條從大公司手裡收回來還給使用者,讓公私鑰為主的DID能掌握真實的關係鏈。

但匯出了關係鏈,然後呢?網際網路社交賽道上很多產品也做到了這一點,最後不也都GG了?

我覺得去中心化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假設現在有一個真·DID產品(circles我不確定到底是不是,也許可以是Maskbook?),它也像cricles這樣透過某種方式(不管是不是個人代幣或者UBI)獲得了傳播,引發了關注,讓人們把自己的關係鏈導到了以公私鑰為主的新一代的去中心化ID,那麼即使它最後產品的願景沒有實現(比如circles沒有做成UBI),但因為是去中心化的,ID和身份完全掌握在使用者自己手中,後續其他的產品,能不能複用這套關係鏈,去完成從零到一的冷啟動?

也就是說,真正有意思的是失敗後的故事。以後新一代的社交產品,如果每個都能以這套DID為基礎設施,去構建更好玩的去中心化社交網路,而不用擔心從零到一的時候怎麼去跟現有這些掌握了關係鏈的巨頭(比如微信)去做競爭,這會不會讓社交網路產品沒有了准入門檻?

在微信這種更封閉的系統裡,使用者怎樣有動力去自發po出自己的關係鏈,並且這套關係鏈不是掌握在另一個公司手裡,這個公司的產品死了關係鏈也就死了——我覺得circles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動力,就是個人發幣,然後你為了讓自己的代幣有價值(或者說是至少“看起來”有價值),就去主動匯出自己的關係鏈,這是一個使用者層面的新發展。

我記得幾個月前balajis在twitter上發起過一個眾籌,希望有開發者做一套twitter關係鏈的匯出,讓大V離開twitter也能聯絡到自己的粉絲,甚至能透過郵件的形式向這些粉絲收費提供服務。但最終因為twitter API的限制,似乎也沒有什麼成果。

上週李陽寫的訪談Maskbook的文章,認為他們是以一種特洛伊木馬的方式,寄生在現有的社交巨頭身上完成生長。我覺得形容得很貼切。circles的火爆則讓我看到了另一種釜底抽薪的可能性。放眼望去,好像越來越多crypto圈的人開始意識到,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網路的路徑,似乎莫過於對現有的社交巨頭抽筋剝皮。

老實講,我非常樂意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