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萬物皆可炒的“盛世”!

買賣虛擬貨幣

原標題:炒炒炒時代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黎明

編輯 | 魏佳

一雙原價1299元的球鞋,被炒到了12000元。一些熱門球鞋的成交金額,已經達到了數億元。“炒鞋”一時成為人們茶前飯後的高頻詞。

00後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這場炒鞋風暴裡,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炒鞋、開直播、做公號,成為00後大學生三大賺錢法寶。就連90後的幣圈大佬,80後的炒股達人,70後的炒房大叔,也紛紛叫囂著,要進軍炒鞋市場分一杯羹。

歡迎來到“炒炒炒”時代。

過去20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四次大範圍的“炒富”狂歡。2001年,溫州炒房團高調進軍樓市,帶動了第一波炒房大軍;2007年,中國A股迎來最大牛市,掀起全民炒股潮;2017年,比特幣價格突破1萬元,炒幣運動風起雲湧;2019年,球鞋交易市場火爆,炒鞋文化興起。

炒房、炒股、炒幣、炒鞋,這四種看似截然不同、實則一脈相承的金錢遊戲,勾勒起這個“炒炒炒”時代的輪廓。因此,有人調侃道:“70後炒房,80後炒股,90後炒幣,00後炒鞋”。總之,萬物皆可炒。

有人炒出了一夜暴富,有人炒出了階層躍遷。一個通用的劇本是:草根人士投身炒客大軍,大行情中低買高賣套現離場,從此財富自由走上人生巔峰。但與此同時,也有人炒盡了億萬錢財,炒了個身陷囹圄。

時代在進步,技術在升級,炒客們的手法也在與時俱進,讓人眼花繚亂。但當繁華退場,我們會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一個繞不開的疑問是:從炒房一直到炒鞋,我們究竟是在炒什麼?

第一炒:炒房興起

2001年8月18日,一個150多人組成的神秘組織,包下三節火車廂,從溫州高調開往上海,三天耗費5000多萬元現金,掃下100多套房產。

這個組織本來叫“溫州看房團”,是在《溫州晚報》的組織下,專程到上海來看房。當時上海樓市低迷,為了提振房價,上海出臺了“購房退稅”政策,鼓勵市民入場購房,外地購房者買房就送藍印戶口。

但上海開發商低估了溫州老闆的購買力。“看房團”進入上海,搖身一變成了“炒房團”,像買大白菜一樣在上海房地產瘋狂掃貨,上海房價隨之上漲。溫州炒房團,從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溫州炒房團背後,是暗潮湧動的中國商用房地產市場。

1998年7月,《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印發,福利分房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中國商品房市場迎來春天。也是從那時起,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開始上漲。2003年,國務院關於房改的18號檔案將房地產定位成“支柱產業”,房地產市場跑步進入快車道,開啟長達近20年的繁榮。

來源 / 2018年中國統計年鑑,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

溫州炒房團的進場時機相當微妙。他們常用的操作手法是:瞄準有漲價潛力的樓盤,呼朋喚友快速集中鉅額資金,用類似掃貨的方式控制區域性流通市場,然後散佈房價即將大漲的訊息,聯合中介一起抬價,最後高位套現。

如此簡單而暴利的賺錢方式,被精明的溫州人在全國各地批次複製。業內流傳的資料是,全國炒房的溫州人約為10萬,動用的民間資金約1000億元。在房價持續上漲的大行情下,他們透過低買高賣賺得盆滿缽滿。

一夜暴富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福建漳州在溫州炒房團的操控下,9個月樓市均價漲了2倍,個別樓盤超過3倍。10個溫州人投出去1.2億元,淨賺約2億元。

溫州炒房團的暴富故事,啟蒙了中國的炒房市場。一些已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人,開始將巨量資金投入樓市。聞風而來的,還有普通老百姓,他們透過銀行加槓桿,甚至以連環抵押的方式大量購房,在房價大漲的行情中大賺一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子開始脫離最原始的居住屬性,成為一個典型的投資標的,成為掘金者炒作的物件。

但像職業炒房團這樣的群體畢竟佔比較小,擁有一定財富實力的普通大眾是多數。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持有數套甚至十幾套房產的普通老百姓大有人在。他們玩不了炒房團那樣的高深手法,大部分只是透過大量購買,持有坐等升值的方式,賺得投資收益。

對於很多人而言,炒房是知識門檻最低、操作難度最小的投資方式。

資料顯示,自1998年以來,中國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持續上漲,1998年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僅1854元/平方米,2006年突破3000元/平方米,2012年突破5000元/平方米,2017年達到7614元/平方米,已經是1998年的4倍。

“只要房價能一直漲,那就有得賺。”一位天津鏈家地產的賣房中介對燃財經說。在三年前房價最瘋狂的那段時間,她一個月最多能成交19單,買房的人來自北京、上海、溫州,但“沒有幾個人買完是自己住的。”她也享受到了房價上漲所帶來的紅利。1993年出生,做了五年中介,她自己炒出了六套房,開著賓士帶客戶看房。

在過去20年房價整體上行的背景下,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即使經歷了2008年和2014年的短暫波動,也有相當一批人透過炒房實現了財富自由。當然,也有人被房子套牢。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職場白領,2017年以3萬/平米的高價接盤燕郊,如今燕郊房價腰斬,無人問津。“炒房炒的是時機和概率,總會有接盤俠。”他如此感慨。

如果以年齡段劃分,70後無疑是這場炒房盛宴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對於80後而言,他們的機會,要等到A股歷史上第一次大爆發。

第二炒:炒股瘋狂

2007年,中國股民迎來A股歷史上第一個牛市。

短短一年多時間,股指從900多點一路拉昇至3700多點,滬深兩市1500多隻股票全線彪紅。中國證券登記公司的資料顯示,2007年8月1日,滬深兩市投資者賬戶總數突破1.1億戶。股指、開戶數、成交量,所有指標都在不斷創造紀錄。

在這輪氣勢如虹的大漲行情下,閉著眼買一隻股票都能漲。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開始討論股票,從大爺大媽,到在校大學生,到街頭掃地阿姨,無一不在討論K線圖和分時線。

這是中國歷史上,股市第一次如此全面而深入地滲透到各階層的群體。在那之前,炒股還侷限在少數“膽大錢多”的人群中,尚未成為全民熱潮。“楊百萬”這種透過炒股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還存活在股民日常敬仰的傳聞裡。但在這一輪大牛市中,就連沉寂數年的“楊百萬”,也帶著兒子迴歸股市。

參與到這輪A股大牛市的,多了一個新面孔——80後。當時他們在18歲-27歲之間,正處於進入大學和大學畢業的兩級。他們也是最早全方位接受網際網路薰陶的一代人。網際網路的發展,提高了交易的便捷度,大大降低了炒股的門檻。券商營業部門口排著長龍搶購份額的景象一去不復返,炒股陣地早已轉移至網際網路。以80後為代表的新晉股民,已經開始熟練使用電腦炒股,並透過網路實現了裂變傳播。

10月16日,股市衝到6124的歷史高點後,在基金暫停發行、美國次貸危機和大小非減持等利空影響下,熊市開啟,股指一路跌至1664點,頓時哀嚎一片。

這次大牛市,造成了80後的第一次財富分野。有人在大學剛畢業,就透過炒股,攢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也有人被高位套牢,搭上了全部身家,而從這次牛熊轉換中解套,則要等到8年後,第二波牛市的到來。

2015年,A股終於迎來第二輪牛市。

5月28日,兩市成交創下2.42萬億歷史天量,股指接連創紀錄,攀升至年內最高點。槓桿資金的運用,讓牛市進入瘋狂期。新股民蜂擁入市,“韭菜”整裝待發。

暴風科技連拉36個漲停,年累計漲幅達1951%,成為當之無愧的“妖股”。全通教育價格高達467元,市盈率1500倍。股市的瘋漲,讓股民忘了手中炒的是何種股票,似乎所有人都能成為下一個“楊百萬”。

股民們從未覺得,他們距離一夜暴富是如此之近。畢竟在中國的商業史上,僅僅動動手指,就能財富翻倍的機會,並不常見。炒股提供了一條最便捷的財富自由之路,只有你付出足夠的本金,就能坐享其成。這種急速膨脹所帶來的刺激感,是前所未有的。

1991年至今上證指數及成交量走勢圖 截圖 / 東方財富

然而很快,股市跳水,股災來臨。股民們見證了千股漲停、千股跌停的股市奇觀。在這個過程中,無數股民被套牢,財富灰飛煙滅,他們的心態也隨之崩塌。據業內人士估算,這次股災消滅了至少60萬個流動資產在150萬以上的中產階級。

相比房子這種有形的固定資產,股票是一種沒有實物的虛擬資產。房子可以看見,可以觸控,可以居住,但股票只存留在炒股軟體的介面裡,是一串冰冷的財務數字。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中國股民,對股票缺乏理性認知。透過研究公司基本面、分析財務資料去炒股的人是非主流的,股票背後的公司和管理層,是遙遠而模糊的。

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股票和公司的差別並不重要。透過交易而帶來的財富增值,是更實際更接地氣的。至於所炒的東西,即便是空氣,又有何妨?

第三炒:炒幣荒誕

當年在股市叱吒風雲的牛人不曾想到,有一天空氣真的可以成為被炒作的物件,比如:空氣幣。

2017年下半年,比特幣在國內的報價突破3萬元,8年間增長超過500萬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比特幣被視作廉價的玩具。2009年,1美元可以兌換13000個比特幣。500萬倍的增長率,不論對於房價,還是股價,都是難以想象的。

2012年來比特幣價格走勢圖

在比特幣之後,由19歲的加拿大學生Vitalik Buterin於2014年創立的以太幣,成為全球第二大數字貨幣,市值約為比特幣的1/10。這個加拿大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豪。

虛擬幣的成功,顛覆了人們對財富積累方式的認知,看到了一夜暴富的魔幻版本。

一批空氣幣專案出現了。不需要成立公司,不需要接洽投資機構,只需要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想法,發起一輪ICO(首次幣發行),就能輕鬆融到千萬甚至上億美金。融完資專案關閉,另立名目再發一輪幣,再融一輪資,然後專案解散團隊消失。

ICO逐漸成為炒客們的新陣地,也成為騙子橫行的新舞臺。

跟炒房或炒股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投資行為不同,炒幣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騙局味道。在所謂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世界裡,一切都被程式碼化,炒客也只是一串沒有表情的符號。掌握遊戲規則的人,利用技術優勢,大肆割韭菜。諸如“沒弄清楚是什麼東西就跟著投資了,賠光了才知道是被騙了”的感嘆,是大部分韭菜的真實心態。

炒幣最瘋狂的2017年,最大的90後已經27歲。和2007年A股牛市到來時一樣,他們是一個新風口出現時,最早掌握底層技術,並熟練利用遊戲規則的那群人。

2011年世界上第一臺挖礦機誕生時,它的發明者南瓜張還在北航讀研究生;2014年以太幣誕生時,它的創始人只有19歲;花費3000多萬元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幣圈孫宇晨,被高調宣傳時用得最多的標籤是90後。

這是最早實現財富自由的一批90後。某種程度上,他們完成財富積累的速度,要遠遠超過70後和80後。2018年1月5日,孫宇晨拋售60億個波場幣,僅一天就套現3億美金。

但對於大部分進場炒幣的人而言,要真正理解比特幣的原理,以及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是困難的。比特幣、以太幣、波場幣,或者任何山寨幣,對他們而言並無本質區別。只要能持有增值,快速套現,就具備了所謂的投資價值。

大部分人參與這場史無前例的財富狂歡,是從炒比特幣開始。和黃金、房產、股票不同的是,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暴跌,要來得猛烈得多。2013年之前,比特幣最高價不足200元。到了2013年4月10日,比特幣價格猛漲至1944元。但3個月後,比特幣又跌到400元。然而到11月底,比特幣又漲了接近19倍,升至7588元。

在這種急速的漲跌中,有人看到價格突然上漲,想要趕緊出手,但因為忘記了金鑰,捶胸頓足錯失發家致富機會。

比特幣在2017年迎來一輪暴漲,價格從不足2000美元,一路直線拉昇至2018年的近1.4萬美元,然後就開始一路下跌,2019年最低跌至不足4000美元。

這種毫無規律的暴漲暴跌,只是比特幣過去幾年行情的一個縮影。有人踩對了節點,因此一夜暴富,也有人成為接盤俠,莫名其妙一夜赤貧。但正因此,比特幣對炒客而言具有難言的吸引力。正如一位經歷滄桑的炒客所言,“花更少的時間,去驗證一件事情:你到底是富翁,還是貧民。”

第四炒:炒鞋火爆

區塊鏈涼涼之後,炒客們沉寂了許久。樓市持續下行,股市一蹶不振,短期暴富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直到2019年下半年,炒鞋突然火了。

一雙發售價格為1299元的限量版球鞋,實際需要支付12000元,這是下半年炒鞋流行後,業內出現的普遍現象。今年3月,一款名為AJ6櫻花粉的球鞋,在發售時採用線上“搖號”,有30萬人參與。在毒APP上,已經出現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呼籲炒客手下留情。

這並非一個新物種。炒鞋線上下已經存在多年,在小眾的球鞋愛好者圈子裡,搶購限量版球鞋,然後轉賣給球鞋收藏者,是很多中國留學生曾經做過的“兼職”。但隨著一批球鞋交易平臺的出現,炒鞋這門生意形成了閉環,也具備了被爆炒的基礎。交易平臺打破了圈層限制,將這門小眾生意,變成了大眾遊戲。

就像股票市場,球鞋在發售後,出現了一個活躍的二級市場。這個二級市場被業內稱為“球鞋券商”或“球鞋交易所”,功能與券商交易平臺類似。有平臺甚至製作了分時圖、K線圖、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三大“炒鞋”指數。

某交易網站上的熱門鞋型價格走勢

某交易網站上的熱門鞋型的K線圖

這門生意自成體系,吸引了職業炒家進場,更有“遊資”伺機而動。有團隊和大戶聯合“坐莊”,包場“流通盤”,哄抬價格營造氣氛,吸引散戶高位接盤。在炒房炒股中運用的技巧,被原封不動搬到了炒鞋市場。

相比炒房、炒股、炒幣,炒鞋的入場門檻和理解難度要低得多,牽涉的資金量也不可同日而語。這更像是一次因為球鞋觸網而帶來的小眾狂歡,因為技術的運用,讓這樣一門傳統生意,迸發出新的活力。

00後以一種另類的姿態,完成了首次資本教育。最大的00後,如今也已經19歲,而大學生正是炒鞋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網路段子: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結果80後跑去炒房了;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結果90後跑去炒幣了;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結果00後跑去炒鞋了。

靠炒鞋實現財富自由,是遙遠而虛無縹緲的。對於真正的球鞋愛好者而言,炒的不是鞋,而是背後的文化。

炒炒炒時代:一場遊戲一場空

炒房、炒股、炒幣、炒鞋,這四種現象級的大眾運動,近乎完美地勾勒出過去20年,中國炒客們的炒富之路。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終局的資本遊戲,每一局雖然形式不同,卻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

遊戲規則很重要。

炒股在中國的風行,是基於股市交易制度的完善;炒幣成為少數人的超級財富盛宴,是因為區塊鏈技術顛覆了已有的遊戲規則。能玩轉游戲的,往往是那些巧妙運用遊戲規則的人。不論是當年成為傳奇的“楊百萬”,還是一戰成名萬骨枯的徐翔,都是參透了遊戲規則的受益者,而徐翔式的墜入深淵,也是因為超越了規則的邊界。

現實的不對稱在於,在中國這樣一個急速前行的國度,規則和監管大部分時候要落後於實踐的速度。這為制度套利提供了溫床,也讓這場財富自由之夢,增添了暗灰的色彩。

這是一場大合唱而非獨角戲。

任何一場全民遊戲,都少不了利益鏈條上所有關聯方的參與。以炒房為例,2017年福建漳州的炒房案例中,“聯手坐莊”這種在股市裡操縱市場的方法被廣泛運用,但炒房團並不懼怕政府的盤查,因為“當時這種四五線城市,地方官員不僅不會干預,反而非常歡迎房價上漲”。炒鞋之所以能成為一場狂歡,是因為以球鞋交易APP為代表的配套周邊興起,利益鏈條形成資本閉環。

二八定律一直在發揮威力。

一贏二平七虧損,這句在股市流傳甚廣的哲言,同樣適用於其他資本遊戲。如果沒有泡沫,啤酒不會好喝。但大部分人在喝到啤酒之前,先成為了泡沫的一部分。反觀歷史,從炒房一直到炒鞋,能全身而退者,都是佔比極小的一部分人。大部分湧入的玩家最後都成為了韭菜。

一場遊戲一場空。大部分炒客的人生,是一場摻雜了蜜糖和砒霜的遊戲。遊戲讓人上癮,讓人沉醉,也讓人迷離,讓人墜落。

穿越歷史的長河,我們會看見,炒客無處不在,遊戲持續上演,但贏者寥寥。未來20年,炒客的精彩故事還會繼續。在這個“炒炒炒”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