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政經濟:區塊鏈如何服務新時代治國理政》一書即將付梓之際,應作者吳桐君的邀請,再次為他們的力著來作序。真有一種重任在肩的感覺,絲毫不敢怠慢。
我和吳桐君是忘年之交,論年齡一個是50後,一個是90後。我們倆幾乎是生活在不同時空維度的人,但卻為區塊鏈技術所吸引,有緣走到一起成為摯友。由於思想上能在一個頻道上共鳴,使我們倆成了忘年之交。
我為吳桐君第一次作序,是他的《鏈改:重塑社會結構和經濟格局》一書,當時所作的序,題為《價值重塑的和聲》。而這一次,是吳桐君第二次邀我為他的書作序,由於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我顯然就不如第一次作序時那麼得心應手了。所以就一拖再拖,遲遲未能下筆,故而在此深表歉意。
吳桐和王龍的這本新書,對區塊鏈技術的描述是十分專業的,這自不必多說。但這本書真正扣住我心絃的是:他們把區塊鏈技術與政務管理的應用結合在一起。區塊鏈技術如何拓展應用場景?這是我一直十分關注的問題。他們在本書中,已經抓住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痛點,並且把政務體系作為拓展應用場景的切入點,憑著他們這樣努力探索的思維,我認為本書所研究的方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區塊鏈技術,是發展數字化技術的一個重要新突破口,歷史也許會證明,它是數字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一直認為,區塊鏈技術是仿生於生命基因,是一種具有“中心底層化”和“體系全息化”兩個重要特徵的新技術。這個技術,無疑為原有的網際網路數字技術賦予了新生命。當中本聰利用這兩個技術特徵為基礎,再加上特殊演算法和加密技術,發展了在所構建的數字空間裡,發掘出具有終極稀缺性的“數字物”。並以此打造出數字資產,也可謂是恰到好處。因此,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資產應運而生,並且在數字經濟領域異軍突起,掀起了滔天波瀾,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不過區塊鏈技術在加密數字資產上的應用,並且被瘋炒之後,目前顯然導致出現了一個歧義性的現象,即數字世界正在背離物理世界。
筆者是為了研究資訊能量在動力上的應用,而步入研究自然資訊的。關於自然資訊,有多少人在研究,我們不得知。但是,隨著生命科技的進步,隨著基因遺傳密碼被揭秘,宇宙中存在著自然資訊已不再被懷疑了。迄今為止,人類能夠接觸到的資訊,都是載體資訊,真正存在於宇宙自然中的主體資訊,仍然是一種猜想。即使是想研究主體資訊,目的無非是要了解主體資訊和物質的關係。研究的切入點,多半也只能從載體資訊入手。所以一但離開物理世界,有用的資訊便失去了載體。當把有用的資訊提升為資料之後,如果沒有對應的物理現實,目前用途並不大。
因此,透過發展數字技術,形成數字空間與現實的物理空間相對應,其最大的用處是,它既來之於物理空間又反作用於物理空間,從而實現價值容介態,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美妙和聲。音樂的單絃律是橫向的,音樂的和聲是縱向的。和聲之所以美,是音樂多音符在縱向上的容介態。可是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數字資訊是元宇宙,這樣的觀點真難以苟同。邏輯學的思維,總喜歡找出一個邏輯起點,然後推導到它的終點,以為這樣就很完美。可是事物到了終點之後,它又將怎樣變化呢?邏輯學的“完美”並不圓滿。不是說邏輯學思維沒有用,它在區域性或某階段中的規律是合理的,但擴大到整個宇宙觀,就很難讓人完全信服。所以宇宙不是單元的,它是資訊和物質這二元為基礎的“和聲”容介態。宇宙正因為是物質和資訊二元的,才會出現容介態進化。所以,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仍然是完全正確的,“對立”意味著二元,“統一”便是容介態進化。如果把宇宙歸納為只有資訊單元的,這就很容易使今天的數字技術發展方向出現偏差,這就是我認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今天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的原因。
比特幣是依靠它的稀缺性,讓財富向它身上依附,從而體現出它存在的價值。比特幣由於依附其之上物質資訊形態的變化,從而出現了價值的波動。比特幣這個資料剛出現時,一開始它並沒有明確對應的物理現象,如果說“挖礦”時所耗電能是它對應的物理現象,可是為它耗費的電能已經永遠逝去,因此對它賦值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得靠炒。眾所周知,比特幣最早的一次炒作是用它買“披薩”。前一輪比特幣暴漲,是由於國際上一些高科技企業大舉入市。這些國際高科技企業,為了在高科技研究方向不斷燒錢,只好不斷抬高市值做融資,當財務回報的現金流量跟不上時,就只能進入比特幣數字資產市場去“割韭菜”。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許就是當初買“披薩”對比特幣賦值的初衷。誰都看得出,那些以高科技企業進入加密數字資產市場的國家,是這場賭局遊戲的莊家,它們割全世界的“韭菜”,給本國的高科技研發新增“燃料”。因此,現在很多也熱衷於折騰加密數字資產的投資人,不過是把自己賣了還幫別人數錢的主而已。做一個數字的局,然後把自己需要的故事往裡裝,再找機會割韭菜,對這種玩法如果不加甄別,只能是掉進了人家挖的坑。
現在我們更關心的是,在物理世界中,還蘊藏著很多重要的資訊,人們長期以來對它熟視無睹,未能把它的價值發掘出來。我們希望透過數字技術,把這樣的價值要素髮掘出來。所以,應用新的數字技術,更希望它所形成的數字資訊能和物理現實一一對應,從而把物理世界的價值充分發掘出來。如果這個看法可以被認可的話,那麼我們更關心的是:區塊鏈技術怎麼契合物理世界,以達到發展數字技術的初心。
網際網路技術不斷髮展之後,人們面臨的新問題是:如果自然宇宙中存在著與物理空間對應的自然資訊平行空間(我本人一直是持有這種猜想的)。那麼自然宇宙中的平行世界對映到現實社會,就是重要的科技創新。我們可以在已有的物理空間之外,利用數字技術建設一個數字平行空間。這個數字平行空間以數字雲的形式存在,從而與物理空間形成價值共振和容介態進化,以達到社會價值(也包括經濟價值)最大化。目前,人們能掌握的還只是載體資訊,有用的資訊空間是一定要依附於物理現實的,也就是說載體資訊只能是以物理現實為中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背離這個觀念,就容易出錯。
區塊鏈技術出現以後,有一個重要概念被反覆炒作。即所謂的“去中心化”。區塊鏈真的是去中心的嗎?顯然不是!如果區塊鏈是對生命基因的仿生的話,它是中心效率更高的“中心底層化”。而“中心底層化”並不是去中心。我對人類構建的通訊管理中心,用一個很簡單的式子表示:其效率l=2^(n+1),式中l表示“中心”的效率,n表示通訊中的管理層級。當我們使用有總機交換系統的有線電話時,“中心”只有一個層級,則其效率l=4。比如甲要與乙打電話,要透過總機丙,那麼甲要向總機丙呼叫一次,得到丙的答覆後是第二次;這之後丙向乙呼叫一次,得到乙的答覆後又是兩次,這之後才可能讓甲乙直接連通,則l=4是說明其通訊效率要經過4次往復呼叫後才能連線上。如果這樣的原理用在機構管理指揮上,道理是一樣的。“中心”的層級越多,呼叫聯絡的往復次數越多,l的數值越大,則效率越低。如果“中心底層化”之後,我們設定n=0(0就表示“底層”),那麼l=2,則是意味著通訊雙方可以點對點直接聯絡上,效率是最高的。所以“中心底層化”的好處是明顯的,但並非“去中心”,至少我們所瞭解的客觀宇宙都有“中心”,恆星系以恆星為中心,月亮作為衛星則以地球為中心,任何體系都有中心,無非是顯性化或底層化(隱性化)的區別而已。中心底層化之所以是隱性的,是因為中心由資訊程式所構成。沒有物理的中心並不等於體系中沒有中心。所以“去中心化”的觀點背離實際真相,這種觀點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顯然無益。
所以,在數字化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不是為了背離現實物理空間。而恰恰相反,是為了讓數字資訊更好地和物理世界一一契合。而這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發展方向。如果區塊鏈技術只能做加密貨幣等數字資產,而不能做別的事,那隻能說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很初級,還需要努力提升和發展。而這正是區塊鏈技術眼下的痛點,不解決這個痛點,區塊鏈技術的生命力就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區塊鏈技術還有第二個重要的特徵,即“體系全息化”,區塊鏈在加密貨幣上的應用,只是把這個特徵應用於“分散式賬戶”。而實際上“體系全息化”的特徵,恰恰是區塊鏈技術對應於相應物理空間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它是在數字化空間裡,最能夠體系性地表達物理空間的技術方法。“體系全息化”在今後發展高階智慧技術中是不可或缺的,這個技術特徵的重要意義,人們一直是重視不夠的。而這也是導致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拓展不開的重要痛點。
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作者沒有迴避區塊鏈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痛點,並正試圖從這個方面進行探索。政務體系是物理現實的一個模擬形式,如果能把政務體系和區塊鏈進行有效的融合應用,無疑是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的拓展作出有益的嘗試。希望本書能對積極從事區塊鏈應用的探索者有很好的啟示,從而促進區塊鏈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蓬勃發展。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價值重塑的和聲;而和聲是容介態進化。故筆者謹以此文,權作為本書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