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幣會阻礙比特幣的發展?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馬莎卡

上週末,彭博社在一篇文章中稱,比特幣價格雖然再次崛起,但也難以掩蓋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除了用於投機,幾乎沒有人使用比特幣。

彭博社的這番論調主要由於區塊鏈資料公司Chainalysis的一個小調查:在2019年前4個月的比特幣交易中,只有1.3%的交易來自商家,而這一資料與前兩年基本持平。

對於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彭博社把鍋甩給了比特幣的HODL們:“比特幣一直大肆宣傳讓人相信它可以成為貨幣的替代品,但目前它已經形成了一種鼓勵囤幣而不是消費的「Hodler文化」。”

也就是說比特幣無法走進日常支付、無法被更多人使用的原因,是由於Hodler太多了?我想,彭博社或許對Hodler或者是對比特幣有甚麼誤解。

Hodler阻礙了比特幣的發展嗎?

十年了,比特幣沒能成為一種普及的支付方式跟Hodler數量無關,也跟只買不賣的行為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對於囤幣者,他們關心價格,越高越好;對於接受支付的商家,他們關心的不是價格,而是波動率、便捷性和成本。由於閃電網路的存在,後面兩個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波動率成為關鍵因素。

我相信任何正常做生意的商人,都不太會想自己剛收到的錢,結果下一分鐘就被打了個九折。儘管已經有很多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商家,但他們一般都會選擇透過比特幣支付公司將到手的比特幣換成現金,以避免幣價波動帶來的損失。

不止是彭博社,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把“替代貨幣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這件事兒當成比特幣發展成功與否的標誌。

雖然成為主流支付手段能讓比特幣的流動性更強,硬要成為支付手段”這件事兒對比特幣而言其實是一個大坑。

至少現在看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特幣支付的方式除了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實在沒有比支付寶、銀聯這樣的主流支付方式方便到哪裡去(當然,跨國轉賬、轉移資產等不再討論範圍內)。

如果現在人為地干涉市場選擇,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讓比特幣成為一個蹩腳的東西。

所以,即便是說現在星巴克、亞馬遜、蘋果都支援比特幣支付,也不代表比特幣就擠進了主流支付工具行列。至少現階段,我們要把「比特幣成為日常支付工具」這件事兒放一放。

價值儲存 or 支付手段?

事實上,如今的比特幣更像是一種價值儲存工具

委內瑞拉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一個國家有極高的通脹、法幣貶值嚴重,比特幣便成為極佳的避險手段。委內瑞拉的法幣玻利瓦爾現在跟廢紙沒甚麼兩樣,比特幣再怎麼波動,也不可能達到一年10000000%的貶值率。

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比特幣HODL天團,是因為他們認為比特幣未來的價格還會不斷上漲,雖然一兩年之內不會有量級變化,但是再來五年、十年可能會達到一個高不可攀的價格,現在拿去做支付太不划算。

這裡需要明確指出的是,2100萬枚的上限並不是比特幣成為價值儲存手段的主要原因。比起通縮的貨幣政策,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難以腐敗的、不可篡改的特性是保護比特幣持續成為價值儲藏工具的關鍵。

但比特幣會一直是一種“價值儲藏”的存在嗎?答案也是否定的,準確來說,比特幣未來會同時擁有價值儲藏和支付這兩大功能。

這兩者並不是對立面,作為價值儲藏的黃金在歷史上也同樣兼備支付功能,而比特幣成為價值儲藏工具也能幫助其成為支付工具。可以說只有當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承認比特幣的價值儲藏手段時,比特幣才有可能成為主流支付工具中的一種。

總結

在文中,彭博社說了這麼一句話:“中本聰設想的比特幣未來是能夠在日常交易中使用,購買咖啡或者支付租車費用。”

且不論中本聰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比特幣發展十年,如今的形態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雖然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但不一定要像現金那樣擁有“支付功能”才代表比特幣成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