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冷戰新格局:數字貨幣

買賣虛擬貨幣

前些日子,螞蟻區塊鏈應用平臺總經理李傑力向我推薦了《The Currency Cold War(貨幣冷戰)》。此書作者David Birch,倫敦出版合夥公司將於2020年5月出版。適逢百年一遇大變局之際,得識此人,倍感榮幸與欣慰;恰逢世界讀書日,故摘錄作者David Birch簡介與其所著的兩本書內容簡介如下,與同好共饗。

David Birch簡介

作者用智慧和輕逸的筆觸編織而成的鉅著非常獨特。

這,也許與作者David Birch是世上少有的幾個寫數字貨幣和數字身份著作的作家有關。

David Birch是國際公認的數字身份和數字貨幣領域思想領袖,曾被《倫敦金融科技城》(City A.M.)評為倫敦金融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人物、被《熱門話題》列為全球100強最具影響力的金融科技領袖之一,並被評為歐洲新興支付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評論員。

David Birch與其著作被《連線》雜誌評為全球15大最受歡迎的商業資訊來源之一,並被《金融品牌》評為銀行業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來源之一;他的部落格入選全球25大“必讀”金融IT部落格,Twitter賬戶則與比爾蓋茨和理查德·布蘭森一起被評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Twitter賬戶。

《貨幣冷戰》內容簡介

現存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本質上是根據特定政治、經濟和技術背景臨時商定的制度安排。因此,貨幣必然隨著這些背景的改變而改變。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當前眾多經濟學家所稱的“佈雷頓森林體系II”,必然發生重大改變。

順便說一句,這不是痴迷比特幣的技術專家的觀點。英國央行行長Mark Carney2019年7月16日發表講話時即稱,一種新形式的全球數字貨幣可能是“在當今全球貨幣體系中撼動美元主導地位的答案”。這會是哪種數字貨幣?我們是否必須在美聯儲和微軟之間(在美元和比爾蓋茨牌美元之間),或者在Facebook的Libra和中國的DC/EP之間做出選擇?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我們現在就必須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數字貨幣時代做規劃。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曾寫道,“如果美國夠聰明,它將醒來並爭奪數字支付領域的主導地位”,我相信他是對的。事實上,我想更進一步地說,我們將看到發生於網路空間的一場新冷戰。比如說,Facebook的私人貨幣(Libra)對抗中國的公共貨幣、對抗數字歐元。

數字美元會贏得這場新的太空競賽嗎?

如果把這看作是一場關於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關於雜湊率和金鑰長度的技術討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它遠遠超出了新時代的虛擬邊界。美元的主導地位使美國有能力透過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發揮軟實力。用基於數字貨幣的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取代現有貨幣體系的一個嚴重影響是,美國這種軟實力的發揮可能受到限制。不管你是否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你都需要考慮它對你、你的企業和你的國家意味著什麼。一些觀察家正在為這場未來新太空競賽中的數字貨幣競爭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我認為他們可能是對的。

現在,很多技術專家、商業策略師、經濟學家以及國家和國際監管機構都開始朝著這些替代美元主導地位的方向看去,這說明數字貨幣與金融領域也許需要從頭開始全面探索。在這本書中,我將試圖闡述經濟和技術的必要性,討論數字貨幣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潛在影響,並強調政府和私人之間以及(最重要的)東西方之間的一系列緊張關係,以促進必要的高階別辯論。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不得不開始重新塑造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我將試著對國家數字貨幣戰略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

David Birch在書中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於主流數字貨幣以技術為主的視角。作者以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去討論數字貨幣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和技術背景的變化將推動貨幣制度發生根本變化,而這正是在網路空間中將要發生“貨幣冷戰”的原因。這種貨幣冷戰,可能的參與方是私人美元(Facebook Libra)、公共人民幣數字貨幣DC/EP和數字歐元。這種變化可能會限制美元目前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軟實力的發揮,中國決策層在2014年底啟動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時應該也看到了這一點:DC/EP是人民幣突破“貨幣島鏈”實現國際化的希望所在。

《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

內容簡介

《貨幣冷戰》之前,作者還出了一本書:《Before Babylon, Beyond Bitcoin : From Money That We Understand to Money That Understands Us》(《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從我們理解的貨幣到理解我們的貨幣》),簡稱《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以下為該書內容簡介。

貨幣在變化,這本書著眼於貨幣技術在未來將把我們帶向何處。科技已經把我們對貨幣的認知和注意力從可見事物轉移到不可見的資訊上。隨著智慧卡、手機和比特幣的出現,創造新形式的貨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至關重要的是,貨幣也與我們的身份密不可分。您的卡或電話可以識別您的身份以確保安全性,還可以使您的身份資訊與資金相關聯。為了理解這一切,看看我們可能會走向何方,作者首先回顧了跨越數千年的貨幣史。他看到了存在於歷史深處的未來的證據,無論是近期還是遠古。畢竟,並非所有的“未來”都必須從今天開始。例如,我們可以說,貨幣的未來始於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貨幣成為一種以信用而非任何商品擔保的債權。在這一點上,貨幣變成了位元位。回顧現金和中央銀行出現之前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多種“貨幣”在社羣層面運作,以及使用物物交換。最新的技術將把貨幣帶回其起源:貨幣是記憶的替代,用於記錄在多個重疊社羣內的共同債務義務。

從書名中的“巴比倫”和內容簡介中的“遠古”、“社羣”和“債務義務”等詞彙,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在《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一書中描述的是青銅時代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信貸經濟。作者認為,1971年後建立的純粹基於國家信用的法幣體系,其實是把貨幣推回其起源——青銅時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宮殿和寺廟的信貸經濟,還原了貨幣的債權本質。

值得一提的是,在《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一書中,David Birch也對比特幣的前景表示悲觀。

《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出版於2017年,國內卻沒有引進,實在出乎筆者的意料;細細想來,可能是國內的讀者並不喜歡讀到“貨幣起源於青銅時代的古巴比倫的信貸經濟”以及“貨幣的本質是債權”等內容吧!

但這本書的觀點並非非主流。

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Andrew Haldane為該書作序時就明確指出:

David Birch以豐富而清晰的細節,揭示了貨幣一直在進行的整個歷史旅程以及它在途中遇到的技術革命,歷史學者、技術專家、貨幣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會在這裡找到一些東西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重塑他們對歷史、技術、金融和政策的看法。

David Birch是真大家,能夠以通俗的語言和最流行的傳播方式,把最深刻的貨幣認知和對貨幣未來的想象傳遞給大眾,可謂大道至簡、深入淺出。

新媒體時代,資訊氾濫、內容繁多,但並不是閱讀量越大認知提高越多,關鍵在於閱讀適當的內容。國內媒體經常轉載一些沒有深度的貨幣金融主題類文章,看似嚴肅和正統,但是對讀者提升貨幣金融的認知效果基本為零,就是每天讀10篇也是白讀。讀者除了浪費時間之外,該知道的還是不知道,不該知道的繼續知道,直至無用的垃圾塞滿自己的腦子。不如認真仔細地研讀幾本把貨幣的本質和原理說清楚的書、幾篇真正有料的文章,這樣才不會被琳琅滿目、紛繁蕪雜的資訊所矇蔽,在貨幣金融方面做睜著眼睛的瞎子。

中國的《貨幣冷戰》

David Birch的《貨幣冷戰》、《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與筆者的新著《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以下簡稱《數字貨幣》),在貨幣史學觀上高度一致,都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分析、考察和預判了與數字貨幣競爭密切相關的驅動力、現狀和未來可能格局等方方面面。《數字貨幣》開篇即指出貨幣起源於青銅時代的古巴比倫,石板經濟即古巴比倫的信貸經濟,同時指出貨幣的本質是債權,這,與《貨幣冷戰》一書主旨可謂不謀而合。

遺憾的是,國內讀者目前還不能讀到David Birch這兩本極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數字貨幣專著。

歷史上,私人銀行和國家之間鑄幣權的競爭,形成了目前以美聯儲、歐洲央行、國際清算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IMF和World Bank等代表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頂層治理格局。這些機構的權力精英,與微軟和Facebook等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美元體系的不穩定主導力量、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線上和跨境支付的發展、密碼朋克和技術社羣等能量源之間,互相對立、糾纏、撕裂和統一,構成了塑造未來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決定性力量。筆者在《數字貨幣》一書中就暢想了人民幣國際化在貨幣數字化浪潮中將面臨的一些挑戰和機遇,做出了一些戰略性的思考。

作為《數字貨幣》一書作者,我深感自豪:作為中國人,對數字貨幣我們也可以擁有世界級洞察力與前瞻性,我們也可以領先出版相關專著。筆者新書上市之後,眾享位元的嚴挺兄豪買100冊贈送給身邊朋友和商業夥伴,更是給了我繼續探索與踐行貨幣金融理論的莫大鼓舞。

筆者在春節前向螞蟻金服的李傑力兄贈送了《數字貨幣》預印版,傑力兄不僅於百忙之中拔冗為拙作撰寫書評,還向筆者推薦了David Birch的新著《貨幣冷戰》,筆者這才得知原來已有世界級思想領袖是我的同道中人,讓筆者深感“此路雖艱,但吾道不孤”。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書籍是傳承人類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朋友間最珍貴的贈品。如果您身邊有一位能寫出好書,能推薦好書、或者贈送好書給您的朋友,一定要珍惜。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龍白滔向您隆重推薦David Birch的《貨幣冷戰》和《來自巴比倫,超越比特幣》,讓我們一起提升貨幣金融認知、觸控貨幣金融的未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