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構築通證系統的根基

買賣虛擬貨幣

今年以來,“通證經濟”一詞變得越發流行。所謂“通證經濟”,即Token Economy,是指以通證為核心的經濟體系,其具體表現為包含通證產生、流通、回購、激勵的經濟模型。關於“通證經濟”的詳細定義,稍後我們會再做探討。在此之前,我們先來釐清一個爭論:什麼叫Token?

01

代幣在左,通證在右

在並不悠長的計算機教學史上,Token普遍被翻譯為“令牌”(也有“標記”“符號”一說)。大多數情況下,“令牌”代表了有限時間內的權力或者身份。以太坊及其推行的ERC 20標準的成功打通了Token與現實世界的界限,把Token的概念從純粹的數字化符號擴充套件為基於個人或組織信用背書的權益和價值符號,並帶動了一波1CO熱潮,將代幣(Token)一詞推向人們眼前。

年初以來,“通證(Token)”的說法在媒體和論壇中使用越發廣泛。“通證”一詞,源於元道先生與CSDN副總裁孟巖在2017年年底的一次對話,意為“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 引用孟巖先生的話說:“貨幣即權力,貨幣即政治,貨幣權力必須屬於國家。所以token 代什麼都容易,就是代貨幣難”。如此一來,“通證”倒有些根正苗紅的味道了。

然而,就現階段而言,不管是“代幣”還是“通證”,本質上均難逃非法集資之嫌。更有直言者指出:“代幣”之於“通證”,猶如“傳銷”之於“直銷”。Token和Coin本身所具備的價值、流通和支付屬性,就是一種對現有貨幣的衝突。因此,把Token稱之為“幣”倒也不無道理。至於“代”是“替代”還是“取代”,爭論本身意義不大。比如在強主權國家中,代幣或者加密貨幣最終都難以取代主權法幣;而在某些弱主權國家,代幣或者加密貨幣已經表現出取代通脹法幣的跡象。

我更喜歡“代幣”這一富有朋克色彩的名稱,相比起“貨幣”的“政治論”,“代幣”的“幣”更像是一種平等的權力。當然,隨著“通證”說法的普及(尤其是在正式場合的普及),未來“代幣”一詞也許僅限於在固守“浪漫”一隅的圈子內流行。鑑於本文多次引用以元道先生為首的“通證派”的言論及材料,為儘可能保留原話精髓,全篇論述皆以“通證”為主。

02

通證存在的意義

通證經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需要通證?

儘管通證具有類似於貨幣的屬性,但其意義絕不在於成為貨幣,如果非要扯到貨幣,那一定是Coin們(比如BTC/" target="_blank"">Bitcoin,Litecoin等)要做的事情,而Token存在的意義是作為整個去中心化體系或者共享經濟體系的潤滑劑。

怎麼說?如果沒有內在的經濟激勵體系,那麼去中心化網路的維護和運營只能侷限在一小部分充滿浪漫色彩的理想主義者中,而無法普及大眾。同樣,如果缺乏內在的懲罰機制,那麼去中心化網路將走向“軍閥混戰”的結局,最終要麼分崩離析,要麼一統天下。

此外,通證是由密碼學保障的,其存在、其真實性是可驗證的,公開可見的。也就是說,通證本身是一種內含價值的信任依託,通證流通帶動了信任傳遞。當然,通證還可以做回“老本行”,發揮“令牌”流轉的作用。

03

什麼是“通證經濟”

關於“token economy”的原始定義,維基百科詞條這樣定義道:“Token economy是基於目標行為的系統強化的應變管理體系,其增強物是可以交換成其它增強物的符號或token。Token economy基於操作制約以及行為經濟學的原理......”。簡而言之,token economy就是透過使用token來強化/矯正行為的體系。

維基百科指出,“19世紀早期,早在人們對操作制約理論有所瞭解之前,學校和監獄中就已經出現有類似token economy的試驗。 在這些體系中,參與者可以賺取積分並兌換許多不同的物品和特權”。

但是,早期的token economy多試驗於醫院及精神病院的病患治療,時間很長,而保險公司及政府政策對醫藥額度的一再縮減最終導致這場最早的token economy難以持續。由此可見,由中心化個體發行的token所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並不足以維護系統(不管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長遠發展。

如果追溯到今天,從最早的1998年beenz.com團隊打造的beenz電子貨幣,到如今各大購物網站、論壇的積分獎賞,都算是token economy的應用者。

那為什麼這些token遠沒有達到“爆炸性顛覆”的效果呢?原因是:這些token無一例外地無法擺脫對中心化伺服器的依賴,一旦中心化伺服器被攻破,那麼這些所謂的電子貨幣將大量貶值。此外,不透明、不公開以及不限量通脹的token也使使用者的信任期望大大降低。token的弱流通性把使用者侷限在某一個特定的合作圈子,不同產品的token間缺少無縫兌換,這些問題都大大削減了token的魅力。

因此,現代“通證經濟”的前提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強流通性。去中心化保證了通證系統的穩定性;不可篡改和公開透明保證了通證系統的可信度,這三者已經可以由區塊鏈實現。後者保證了通證的價值,區塊鏈生態對於各類通證的需求以及為通證提供的兌換機制將打通通證之間的隔閡,成為一張高速互聯的“通證網”。

至於將通證應用於社會管理之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平民是否擁有投票權,平民能否加入?或者說,對於平民而言,這個平臺是否足夠公正透明?如果只是單純將通證作為糖果來獎勵或者作為個人信用的符號,那麼現有的信用體系已經做的很好了。

再者,將通證納入大眾社會管理真正效用有待考證。比如上述在醫患領域應用token economy的過程中,儘管療效極佳,但也遭到了大量成年人的反對,併產生了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問題。這也是token economy應用在20世紀70年代末走上頂峰,並在80年代一度銷聲匿跡的原因。

通證經濟的本質是共享經濟。這種共享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他人而言,使用者可以共享一切其認為有價值(或者市場有需求)的東西——比如頻寬、記憶體、時間以及林林總總的實物——來賺取所需的東西(比如通證、金錢或者其它物品)。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使用者在家裡可以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共享自己的閒置頻寬、舊手機、舊電腦的記憶體,一邊數錢(bi)。第二,使用者可以打包自己的資產或者良好信用來發放通證,這種模式相比傳統的p2p更加安全。當然,這裡面涉及到諸多法律、監管及道德問題亟待解決。總而言之,通證的便利性與強流通性為流轉閒置資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現有的共享經濟模式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

04

如何設計通證經濟系統?

通證經濟系統模型應包含:產生、流通、回購、激勵(獎懲)四個基本環節。用孟巖先生的話說,是“四次分配”,即零次分配、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1. 零次分配是指,通證應當如何創造,創造之後按什麼原則分配給最初的持有者?
  2. 一次分配是指,在通證的使用和交換場景下,按照什麼原則分配?
  3. 二次分配是指,若經濟體記憶體在治理機構,該治理機構以何種方式獲取和管理多大規模的資產,按照什麼原則、以什麼方式分配和回購資產,該治理機構如何運作、如何解決爭議?
  4. 三次分配是指,個人應當按照怎樣的道德原則、以什麼方式進行捐贈、饋贈和打賞?

基於此四次分配,還要進一步考慮“幣值邏輯與經濟增長邏輯如何相互配合,推動經濟體螺旋上升,持續繁榮”。

後記

如果代幣能夠威脅到主權貨幣,那麼為什麼歐美日韓等眾多國家不將其扼殺於搖籃,反而爭相為加密貨幣建立監管和治理框架?

孟巖先生一語道破天機:“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區塊鏈的本質就是金融,他們設計的是金融基礎。他把這個金融基礎設計完了,底下的技術,隨便你們去做,但是你上面的制度要按照我的規則來......金融的制度設計不在上層,也不在下層,而是在中間層。如果做一個類比的話,......就會出現你這個銀行自己的業務系統愛用誰用誰,我不管,但是,對不起,要遵循我的貨幣互換協議、清算協議等等......”

即使未來通證,或者說代幣,越來越普遍,那麼這種顛覆也不過是一種優勝劣汰的結果。這就好比現今世界上有超過170種貨幣,但是廣泛使用的不過二三十種,而能夠扮演通用貨幣角色的也不過5種。隨著通證化浪潮的推進,穩定幣也必將成為世界大國爭奪的制高點。

今天的我們走在路上,朋友們相互寒暄時總愛嗑嘮:你今天吃了嗎?也許再過十年八年,朋友們在路上碰見再次寒暄,會念叨:你今天“通”了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