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算力大戰的背後,來談談關於區塊鏈和比特幣的7大誤區

買賣虛擬貨幣

關注公眾號,後臺回覆“薅羊毛”三個字,即可免費領取10個eth,先到先得!

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從誕生至今,圍繞它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最初比特幣在其創始人中本聰的引導下思路還是比較清晰,但是隨後中本聰選擇了消失,把比特幣的命運交給了自由市場,比特幣社羣的最初爭議是比特幣的擴容方案,但是逐漸的社羣由最初的爭議演變到了後來的分裂,這是比特幣分叉的本質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是比特幣礦工和核心開發者之間的分歧,出現了比特幣第一個分叉幣BCH(比特幣現金),與比特幣相比,位元現金吸取了比特幣的特點和共識機制,兩者都是採用POW工作量證明的機制,不同的是在區塊大小和難度演算法上做了改動,但是和BTC不同的是,BCH背後有多個開發團隊,這也為11月16日的BCH算力大戰埋下了伏筆。

BCH算力大戰的背後是什麼?


首先我認為吳忌寒和CSW的爭端主要是權力之爭,也是利益之爭。一方吹噓擁抱智慧合約,一方自稱是中本聰,不忘初心,其實雙方實際就是利益之爭,就像之前的滴滴和快的之爭一樣,而且雙方每天消耗大量的資源。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吳忌寒和CSW藉著算力之爭透過場外資金惡意做空主流幣的合約市場,OKEX平臺上在14日、15日、16日期間出現了大量的爆倉,可謂損失慘重,使幣圈市場雪上加霜。

我們但從這次算力之爭看到了很多幣打著去中心化的引子,實際背後有大量的算力支援,導致其逐漸被中心化,這也是POW機制的一個弊端,這次爭端導致了BCH的很多算力為了規避風險而轉到了BTC礦池,導致BCH的總體算力降低了,而且分叉成兩條鏈後,算力又分流了,這就是使新產生的兩條BCH鏈很容易遭到51%攻擊。

同時這次分叉對BCH的持有者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因為有可能造成重放攻擊,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風險極大。所以這次BCH算力之爭不管雙方誰是最後的勝利者,也大大失去了民心,首先是挫傷了礦工的積極性,大多礦工會選擇別的幣種,同時由於雙方團隊在花費大量時間用在互相詆譭,互相算力之爭,浪費資源,導致BCH的相關技術開發停滯,失去大量社羣支持者。

當時從長遠和巨集觀來看,幣圈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會有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們仍要相信區塊鏈技術能夠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未來。

vvv

十年來,區塊鏈和比特幣一直相輔相成,共榮共生,開創了繼網際網路之後的又一個新技術時代。可以說,區塊鏈造就了比特幣,比特幣也成就了區塊鏈。

但這十年來,外界對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誤解從未間斷過。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選出最典型的7個認知誤區,為你解答——

誤區1:區塊鏈=炒比特幣

這可以說是大多數人對區塊鏈的第一大誤區!

2017年比特幣的爆炸式繁榮,讓投資者們看到了這樣一片新興的藍海,紛紛進場撈金。這也造成了大家對區塊鏈的第一印象——區塊鏈,僅僅只是炒幣投機。

但是,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場景,就像支付寶是網際網路金融的一個產物一樣。現在在數字貨幣的市場上交易的不僅僅只有比特幣還有以太坊,以及其他的數字貨幣,就跟傳統證券市場的股票一樣。

除此之外,BATJ等各種國內外網際網路巨頭都致力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研究,目前已落地了產品溯源、電子存證、公益等方面,也讓社會逐漸開始發現區塊鏈所帶來的利好。

2:區塊鏈上的資料是絕對安全的

這也是一個最常見的誤區。很多人包括一些浸淫了幣圈許久的幣民,都認為區塊鏈中的資料是透過加密方式進行儲存的,是“絕對安全的”,所以可以將銀行賬戶、一些重要的密碼等等儲存到區塊鏈上。

但事實卻是,“絕對安全”,是不存在的。

在公鏈中,區塊鏈中儲存的資料對於每一個節點或者個人都是公開可見的,這意味著,只要在這條鏈上,任何人都可以檢視鏈上儲存的資料!

區塊鏈所說的“資料安全”,只是表示“資料是無法被篡改的”,任何人沒有修改資料的權利,僅此而已。因此區塊鏈上也並不適合儲存個人的敏感資訊。

誤區3:區塊鏈適合儲存大量資料

區塊鏈的分散式特性,意味著區塊鏈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有著區塊鏈的完整副本。如果把區塊鏈用來儲存例如影片這種大型檔案的話,那麼節點處理起來將非常困難,從而導致效率低下。

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一般會將大型的資料檔案儲存在別的地方,然後再將資料的地址儲存在區塊鏈上。

誤區4:智慧合約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的現實合約

實際上,智慧合約跟現實世界的合約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智慧合約是可以儲存在區塊鏈上,已經編寫完成並可以執行的計算機程式。

智慧合約是用程式語言編寫的,比如以太坊是用的Solidity,透過以太坊虛擬機器這個程式碼執行環境,智慧合約能夠在以太坊的區塊鏈上執行,實現功能擴充套件。

而被稱為加密貨幣1.0的比特幣比較單純,沒有智慧合約這個概念,自然也沒有辦法在比特幣的鏈上建立智慧合約,也開發不了DAPP應用。

因此,智慧合約是可以依照預設條件自動執行的計算機程式,但只限於在區塊鏈之內,同時預設的條件亦必須為區塊鏈技術所能驗證的。

誤區5:比特幣跟硬幣的性質是一樣的

比特幣是第一個基於區塊鏈系統的Token,在現實世界中它並不存在實體。在區塊鏈世界裡,它僅僅作為交易記錄而存在。

簡而言之,硬幣只有一種效用——作為一種簡單的價值儲存手段。而Token可以儲存複雜的值,如屬性、效用、收入和可替代性,性質其實並不一樣。

如果你想要購買、傳送和接收比特幣,與比特幣區塊鏈產生互動,那麼你只需要一個比特幣錢包,這個錢包只是一個地址、一個金鑰,產生互動的比特幣則是一條有效的交易記錄,允許節點進行驗證。

就比如一個礦工進行算力挖礦,獲得了12.5個比特幣的獎勵,這12.5個比特幣唯一的有效記錄是轉入了礦工的錢包裡,並不會有實體呈現。

誤區6:比特幣成不了主流貨幣,是因為政府

比特幣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其固有的可擴充套件性問題。

在中本聰的設計裡,比特幣區塊鏈上出一個塊需要大約10分鐘,並且每個區塊的大小限制在1MB以內,這就造成了比特幣這條鏈目前每秒只能處理7次交易!這使得比特幣非常適用於轉賬匯款這種不需要立即進行交易確認的用途。

而作為加密貨幣2.0的以太坊,目前也只能達到20次/秒的TPS。相比之下,2017年雙11支付寶最高完成每秒處理25.6萬筆交易,visa和paypal的處理速度也遠超比特幣和以太坊。

因此,比特幣目前無法成為主流貨幣的主因,並不是因為政府、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而是其固有的可擴充套件性問題,讓它無法真正在普羅大眾之間實現實時、方便的交易和流通。

誤區7:區塊鏈可以應用於全行業

區塊鏈技術,有人理解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人把他看作是網際網路發展的迭代。無論怎麼說,這是技術發展的大進步,凝聚在這技術上的價值也有待探索。

雖然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新進步,但也不是所有行業都需要區塊鏈。短期來看區塊鏈並不能用於全部的生活領域。現在做一個區塊鏈的專案成本並不低,而這方面的人才,又相當稀缺,市場經濟下,他們只會往收益更好的專案走。

而中國特色的“無幣區塊鏈”,也會逐漸被BATJ這種巨頭所壟斷,小型區塊鏈企業想落地應用將會變得愈加困難。


人類發明了技術,技術也會回饋於人類。有很多理由認為,區塊鏈將越來越成為許多行業中使用的重要基礎架構,遠遠超出加密貨幣和金融服務領域。

區塊鏈不能解決所有的社會信任問題,是否能完全“去中心化”也是一個問號,但在不斷的被誤解中,在不斷的認知推進中,區塊鏈在變得越來越圓滑,也越來越適應這個時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