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到區塊鏈的網際網路簡史

買賣虛擬貨幣

相信每個人每天都在接觸網際網路,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是誰製造的,或者它是如何工作的。希望這篇文章不僅能告訴你網際網路的起源,而且還能告訴你它還將如何發展。

美國政府將早期的網際網路發展成可以抵禦核攻擊的技術:如果任何一臺電腦癱瘓,網路上的資訊依然能夠得以保留ーー一個點的故障並不能抹掉所有資料,一切資料都被去中心化地儲存了。而50年後,去中心化仍然是網際網路的主題。 因此,我們應該從那裡開始。


Napster就是最早去中心化應用。 在上世紀90年代,音樂並不是免費的。 專輯非常昂貴,而這一切都是由一箇中間人主導: 唱片公司造成的。我們只能透過CD來聽音樂。

Napster改變了這一切。 早在1999年,只要你在電腦上安裝一個Napster音樂檔案分享軟體,就可以立刻與陌生人交流,並自由地分享音樂了。

Napster的這一特性當時幾乎斷了中間商的活路,或者至少顯著地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專輯銷量減少了一半。世界哀悼著音樂產業的急劇衰落,很多諸如此類的文章出版:《音樂產業的興衰》(NPR 2009)和《音樂失落的十年: 銷售減半》(CNN 2010)等。

從那時或者更早時候開始,程式設計和駭客技術便成了新的行業明星。

而如今,又有一個新的明星巨頭產生了: 區塊鏈。 就像 Napster 一樣,區塊鏈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挑戰ー投機、融資、監管、審查等等。 但是這些挑戰並不是剛剛出現。 區塊鏈 和 Napster 都只是一個長篇故事中的幾個章節: 去中心化的故事。

去中心化繼續擾亂全球機構,並給新機構注入活力。但如果能理解它發生的原因,或許你將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去中心化的故事並不新鮮,它始於冷戰時期。而現在,我們就開始從冷戰了解這些技術吧:

第一幕: 網路空間的早期涉獵者: 1945-1969

網際網路的第一個版本開始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 美國和蘇聯。

他們都想把自己的信仰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每一方都百分之百確定他們是對的。而且都有大量的導彈時刻對準對方!

這種競爭被稱為冷戰。 ""是因為它不是在戰場上打的(它是由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們打的!) . 儘管它被稱為"戰爭",但它更像是一場競賽——一場美蘇之間的競賽,看誰能發明出最具革命性的技術。

兩國在這場比賽中並駕齊驅,直到1957年蘇聯取得領先。 那一年,蘇聯將第一顆衛星發射到太空: 斯普特尼克號。 斯普特尼克向世界表明,蘇聯的導彈能夠打到世界任何地方。 美國人非常害怕。

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直接回應了這一事件,請求國會撥款建立兩個新的機構: 國防高階研究專案局(ARP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第一個人送入太空。而ARPA 則將給人類帶來網路空間的初體驗。


ARPA的開端: 華盛頓

1963年,一個名叫"J.C.R.利克里德"的人(他的同事稱之為"Lick") ,在 ARPA 工作,他建議建立一個星際計算機網路。 利克的主要觀點是,為了讓美國在技術競賽中取勝,他們需要在計算機研究上加倍努力。

利克認為,計算機的問題在於它們太貴了!一臺電腦可以佔用整個房間。利克提出了一種叫做分時的解決方案。 透過分時,你可以擁有一臺中央"大腦"計算機,它可以與成本較低的計算機進行通訊。 本質上,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網路。

Lick的建議得到了實施,計算機網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1964年,一個名叫保羅 · 巴蘭的人在美國政府資助的蘭德公司指出了分時的一個致命的設計缺陷。

保羅 · 巴蘭認為,集中式通訊網路很容易受到攻擊。巴蘭寫了一份報告給美國空軍,提出了這樣的論點: 美國政府必須將通訊從中心化模式升級為新的分散式模式。

巴蘭認為,如果蘇聯轟炸了主機,整個網路就會癱瘓!

上圖分別是一個集中化和分散化的網路模型。在左邊的集中化網路中,所有的通訊透過中間的小蛇,一旦小蛇被攻擊,那麼,其他兩個人就無法聯絡了。而分散式網路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巴蘭的去中心化理念是革命性的。巴蘭的影響力很快就會影響到利克,他們將一起(和一組工程師一起)建造了第一個版本的網際網路,也就是所謂的 ARPANET

分散式網路!它成真了!

Arpanet 的重大創新不僅在於可以傳送訊息。 在 ARPANET 之前,人們已經透過摩爾斯電碼、電報傳送書面資訊。 而有了 ARPANET,兩臺計算機也可以互相傳送訊息了。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其實可以這麼理解:

如果 Kermit Fozzie 發了一張可愛的貓的照片,那麼這張圖片就會被分解成叫做資料包的小塊。

這些資料包沿著各種不同的路線傳播: 透過電纜,穿過陸地和海洋,最終到達目的地後重新組裝。 上面的貓影象只被分成四個資料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它將被分為數以千計的。

Kermit Fozzie 之間的每個字母代表一個伺服器(又稱,一臺電腦) 。 在極客的說法中,我們稱之為"節點" 。如果節點"d""g"失敗,那麼資料包仍可以透過其他可用的節點重新執行。

中心化與分散式的戰爭

1999年冬天,關於Napster的未來,有許多猜測性的說法。 從"Napster 將要扼殺唱片產業!""政府將對檔案共享進行監管,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最終,兩者都發生了。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美國唱片產業協會(RIAA)的使命是用他們最強大的武器,金錢來摧毀 Napster! 他們向 Napster 創始人肖恩 · 範寧和肖恩 · 帕克提起了一連串的訴訟。 兩年後,Napster 正式宣佈停業。

RIAA不知道的是,這並沒有完全制止分散式技術發展的趨勢,分散式網路像一群螞蟻一樣到處移動。 即使你擋著他們的道,他們自然會在你的腳邊找到一條路。

Napster 雖然倒閉了,但數以百計的 Napster 模仿者突然出現: BitTorrentGnutellaKazaaLimewireRIAA試影象打鼴鼠一樣把每一個都打下來。 但是擊中了一個,又出現了兩個!

最終,在2009年,RIAA 終止了對分佈網路的戰爭。 他們無法與網路的力量作鬥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反檔案共享的戰爭以和冷戰同樣的方式結束: 不是透過激烈的戰鬥,而是因為疲憊。

分散式網路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程式設計師與駭客時代的來臨

如果你只是從上面揮動木槌,鼴鼠的出現看起來都是隨機的。但是,在表層之下,你會發現其實存在一鍾秩序,並不是完全隨機的。

如果你花一些時間來研究這臺機器,可能會開始瞭解這個模式。

聯想到網際網路,大家可能會自然而然想到,誰掌控網路,操控網路和那些程式呢?誰將他們變成現實。答案顯而易見了,那就是程式設計師,他們用程式碼編寫出程式,網頁等等,是網路世界的工程師。

同時網路也催生出另一個群體,那就是駭客。說到駭客,人們是又愛又恨,網路的安全穩定可以說在他們手指之間。那麼我們真的瞭解駭客嗎?

什麼是駭客?

定義駭客並不是那麼簡單。並不是當我看到它名字的時候我就知道了。 大多數但不是所有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師都是駭客。

對於一些人來說,駭客這個詞會讓人想起蘇聯技術專家闖入中情局電腦的場景,或者是戴著蓋伊 · 福克斯面具的罪犯,裝扮地像機器人的人。 當然這種人是存在的,但是一個惡意或為了個人利益而黑的群體是駭客的一種特殊型別,被稱為黑帽駭客。 黑帽駭客臭名昭著的行為使所有的白帽駭客都背上黑鍋ーー他們正是那些建立和維護數十億人每天都在使用的網際網路的人!

一般來說,駭客是解決問題的人。駭客們也野心勃勃。他們用計算機程式碼表達自己,並運用他們的技能來解決問題。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是一名駭客,就連比爾蓋茨(Bill Gates)也是。

要理解過去一個世紀諸多技術變革的區別和原因,從史蒂夫 · 喬布斯到中本聰,你都需要了解駭客的秘密程式碼。

駭客倫理

所有的駭客(好的和壞的)都有一個核心信念,即資訊應該是自由的。 史蒂文 · 利維在他1984年出版的《駭客》一書中第一次將此概念白紙黑字地表達出來。 在這本書中,列維概述了駭客倫理——幾乎所有的電腦駭客都信奉這一信條。 這種道德規範並不是由史蒂芬 · 利維或任何一個人制定的,他們無法決定駭客應該如何行動,而是反映了數十年來有機成長的駭客文化。

具體來說,駭客倫理主要包含四大原則:

1)、資訊應該是自由的

"自由"資訊是指複製現有程式碼並與他人共享資訊的自由。

第一代駭客始於20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學生。他們會偷偷溜進校園裡的林肯圖書館,爭分奪秒幾個小時的時間來搗鼓這臺價值300萬美元的 TX-0電腦。 與今天大多數學生擁有單獨的膝上型電腦、密碼和看似無限的時間花在電腦上不同,麻省理工學院的駭客們只共享了一臺電腦。 沒有密碼,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程式碼都可以被系統上的其他人檢視。 早期的駭客對此沒有意見。 實際上,不僅僅是不在乎,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共享程式碼的價值。

早期的 MIT 駭客很快就開始合作開發軟體。 當他們發現可以透過共同努力、分享知識並建立最好的版本時,為什麼還要互相競爭呢? 這就是駭客的做法。

今天,整個世界都受益於這些早期駭客的決定。

最有意義的結果之一是開源軟體運動。1985年發起,這一運動鼓勵了數百萬人分享、複製和重組程式碼。

如今,80%的智慧手機和網站都在開源軟體上執行(最著名的開源作業系統 Linux)。 此外,WordPress,維基百科和幾乎所有的程式語言都是免費的!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駭客倫理。


2.電腦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駭客們認為計算機程式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追求,同時也是一種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工具。

他們傳播免費資訊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這種利用計算機"改善生活"的原則一直追溯到1945年的萬尼瓦爾 · 布什,他在1945年發表了一篇名為《As We May Think》的文章,其中他敦促科學家停止建造戰爭機器,並將科技作為一種有益的力量。

如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句話已經深深植根於矽谷文化之中,以至於電視連續劇《矽谷》把這個口號當成一個諷刺梗。 在節目中,每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似乎都透過"我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口號來證明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

現在的駭客是否真正地維護了駭客倫理,或者僅僅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這個問題還有待討論。事實是駭客倫理對駭客文化和我們社會依舊還有巨大的影響。


3).對權威的不信任ーー促進了分散式網路

鼓勵駭客批判性地思考和挑戰現狀。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對那些只有少數有權勢的人控制資訊流動的組織持謹慎態度。 想想: 納粹德國、蘇聯警惕地監視著自己的人民。 駭客們為了稀釋權力的集中而大力推廣分散網路,並且為了在眾多人中重新分配權力而鬥爭。

駭客推廣的一種方式是製造工具。比特幣是一種由中本聰創造的工具,它完全去除了銀行的權威(也就是權力)。 比特幣允許個人以分散的方式管理、傳送和接收金錢。

駭客還在他們的社會組織中推廣。 WordPress是一個軟體生態系統,由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開發者建立,其中大多數人從未見過面。 許多創業公司試圖用扁平公司結構來模仿這種溝通模式。


4. 駭客應該根據他們的駭客行為來判斷,而不是基於學位、年齡、種族、性別或者職位

駭客透過他們程式碼的質量來判斷對方實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比爾 · 蓋茨和馬克 · 扎克伯格能夠退出哈佛來建立數十億美元的公司。 程式碼是任人唯賢的。

駭客入侵不需要許可。你的人際關係或你昂貴的電腦科學學位並不能定義你的能力。如果你的狗寫的 JavaScript 比你好,那麼狗就應該被僱傭。 正如比爾 · 蓋茨所說,"如果你想僱一個工程師,只需看看他的程式碼。 僅此而已。"

而志在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的駭客的下一步,離區塊鏈技術已經不遠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