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區塊鏈&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在萬向區塊鏈峰會宣講《分散式經濟白皮書》

買賣虛擬貨幣

在9月18日,在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上,萬向區塊鏈&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博士,基於長期研究,對區塊鏈經濟機制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並宣講了《分散式經濟白皮書》。鄒博士將分散式經濟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徵和發展,並從中總結了成功和失敗之處,對未來區塊鏈對接更廣闊的的激勵場景,給出了研究建議。

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以及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指導,並獲得了PlatON、微眾銀行、Qtum、MYKEY、Nebulas、Irisnet、Blockstack、Harmony、啟明創投等企業共同合作支援

以下是鄒博士演講全文,根據現場速記稿整理。

鄒傳偉

各位嘉賓下午好!非常有幸在此分享萬向區塊鏈的一項內部研究,《分散式經濟白皮書》。白皮書全文將在適當時候公佈,主要討論3個問題:過去10年,區塊鏈在經濟機制設計方面有哪些成功和失敗?如何系統理解這些經驗教訓?如何將區塊鏈對接更廣闊經濟場景,特別在法定數字貨幣時代?

我們提出分析這些問題的一個視角——分散式經濟,英文是Decentralized Economy,簡稱DeCo。DeCo脫胎於大家都很熟悉的市場經濟概念,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形態,因此有兩個核心:一是價格機制,價格匯聚資訊,並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發揮槓桿作用;二是經濟激勵。DeCo的有兩個主要特色:一是以區塊鏈為基礎設施;二是由社羣自治,因此公共事務管理透過去中心化方式來進行。

我們梳理出DeCo的3個發展階段:DeCo 1.0——公鏈內(或共識層)經濟活動;DeCo 2.0——分散式自治組織;DeCo 3.0——穩定幣和DeFi(開放金融)。接下來依次分析這3個發展階段

Deco1.0

首先是DeCo 1.0階段。公鏈內經濟活動比較單一,核心問題是如何以去中心化方式激勵礦工,讓它們維護好分散式賬本。使用的經濟工具主要是兩個:一是出塊獎勵,二是交易手續費。現在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從長期看,礦工激勵主要靠出塊獎勵。設計出塊獎勵,本質上是設計公鏈內經濟活動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這個問題,不管是PoW型公鏈還是PoS型公鏈,不管公鏈內Token是否有硬頂,都有一些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但也要看到,一些早期公鏈沒有處理好公鏈層和應用層的經濟耦合問題。經濟耦合是什麼含義呢?簡單來說,就是公鏈內Token能否有效從應用層活動中獲取價值。許多公鏈在這個環節沒有設計好,不管上層Dapp跑得多麼熱鬧,對底層Token價值的提升都不明顯。這好比修了一條高速公路,上面車來車往,但如果高速公路不能從過往車輛中獲取價值,這條路的長期維護會有問題。

DeCo1.0階段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將加密貨幣用於公鏈外支付。這個方向難言成功。實事求是地說,主流人群很難將價格高度波動的加密貨幣作為支付工具。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法定貨幣浸潤的世界。我們的資產、負債和收入都用法定貨幣計價,我們的交易對手也是如此,而貨幣有很強的網路效應。因此在公鏈外支付中,留給價格高度波動的加密貨幣的空間非常小。另外,從穩定幣特別是演算法中央銀行的實踐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支撐,並且供給不能響應需求變化,很難實現價格穩定。價格穩定性與分散式網路中有多少節點,以及公鏈內有多少活躍地址,在很大程度上是無關的。比特幣現在一般被視為數字黃金,甚至在一些場景中有避險作用,這說明其價值儲藏功能超過了支付媒介功能。這相對中本聰當年設想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已發生微妙偏移。

Deco2.0

其次是DeCo 2.0階段。這個階段出現了分散式自治組織(DAO)概念,表現為用區塊鏈對接廣闊經濟場景的嘗試。比如,用區塊鏈做計算能力、儲存空間、貸款以及檔案和資料的共享。儘管嘗試很多,但成功案例不多。原因何在?有技術方面原因,比如公鏈效能不高,也有商業拓展方面原因。我想強調經濟機制設計方面原因,集中體現為Token的經濟內涵和價值捕獲機制沒有設計清楚。Token經常“混搭”多種功能,比如既有證券屬性也有支付屬性。這樣,Token價值很難穩定,經濟模型有內在不穩定性。Token價值的高波動限制了其作為DAO中支付工具和激勵手段的有效性。很多基於Token的激勵機制讓我想起買櫝還珠這個成語。很多使用者面對基於Token的激勵機制時,把Token留下,只關心Token價格漲跌,而對激勵機制則毫無興趣。因為Token經濟內涵不清楚,也很難向監管部門解釋清楚你設計出來的是什麼東西,容易產生監管合規問題。這在美國證監會對ICO和STO的監管中體現得非常充分

Deco3.0

接著是DeCo 3.0階段。這個階段出現了穩定幣和DeFi。穩定幣顯示了區塊鏈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功能——交易即結算,清算自動化、智慧化。我們觀察到,(基於法定貨幣儲備發行的)穩定幣、Libra和法定數字貨幣在經濟機制設計上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基於法定貨幣儲備 1:1對外發行某種Token,並且透過相對中心化的方式保證Token與法定貨幣之間的雙向兌換,而且是1:1兌換。在使用場景上,目前穩定幣主要用於加密貨幣交易所,Libra和法定數字貨幣目標是一般經濟場景。

DeFi顯示了數字貨幣可程式設計性在金融上的價值,這一點非常重要,是理解法定數字貨幣應用的關鍵點之一。DeFi體現了去中心化的價值,但也面臨去中心化的侷限。比如,在去中心化Token借貸中,還款離不開超額抵押品的保證,超額抵押品顯然會降低資源利用效率。也因為超額抵押品的存在,一個人,無論在鏈外信譽是好是壞,在去中心化借貸都面臨同樣利率。這裡面幾乎不存在風險定價。簡單理解的話,大家可以設想一個沒有信用貸款的世界,所有貸款都基於超額抵押(比如房屋),企業和個人無所謂信用評級,貸款利率都一樣。這個金融系統的效率會非常低。再比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流動性難以聚集。這除了影響交易效率和使用者體驗以外,更重要的是影響價格發現。考慮同樣一個交易對,中心化交易所有,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有。那麼,定價權肯定會在前者,後者會跟隨前者的定價。這會顯著影響兩類交易所的地位對比。

Deco4.0

DeCo接下來的機會是什麼?我們將我們看到的機會概括為DeCo 4.0。DeCo 4.0不是對DeCo 1.0至3.0的顛覆,而是“包容性升級”。DeCo 4.0離不開區塊鏈技術,但經濟機制設計、監管合規和商業拓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DeCo 4.0會吸收DeCo 1.0至3.0的成功做法,迴避已被證明失敗或不現實的做法。DeCo 4.0有兩大目標:一是對接更廣闊的經濟場景;二是自我融資、自我組織、自我治理、自我持續。在DeCo 4.0中,經濟機制要有頂層設計,關鍵是激勵相容,讓Token有明確經濟內涵和價值捕獲機制。DeCo 4.0要積極對接監管。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經濟場景,並且你能向監管部門解釋清楚你的經濟機制設計,你就不應該回避監管,甚至應該歡迎監管。經濟機制設計應該相容監管要求,主要是證券、電子貨幣(e-money)和儲值工具等方面監管。

我們對DeCo 4.0經濟機制設計有一個方法論,稱為“Token-證券-貨幣”模式。這聽起來比較抽象,但其實是對現實經濟活動的區塊連結串列達。舉一個例子。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經濟體。新加坡有自己的貨幣——新元。在新加坡的非貿易部門,比如教育、醫療和餐飲等,用的是新元。但在新加坡的非貿易部門,一些人傾向於用美元這樣的國際結算貨幣。新加坡還建立了基於新元的證券市場。在外匯市場上,新元隨著新加坡經濟增長會有升值趨勢。這樣就可以看到,在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中,有本幣、基於本幣的證券和外幣,它們各司其職。

另外,貨幣政策理論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丁伯根法則(Tinbergen’s Rule):要實現幾種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需要相互獨立的幾種有效的政策工具。我們認為這個法則對DeCo 4.0也有啟發意義:不要讓一個Token承擔多重功能,併為此不得不重寫一套基於Token的經濟學理論。我讀過一些從資產定價角度探討這個問題的論文,應該說難度非常大。而是應該讓不同Token承擔不同經濟功能,以便於把傳統經濟的機制設計、組織形式和市場安排等 “遷移”到DeCo場景中。換言之,既然有輪子可用,就沒必要重複發明輪子了。

DeCo 4.0中應該有哪幾類經濟工具?我們認為主要有3類:

第一類代表DeCo 4.0的使用權,相當於DeCo 4.0的門票或入場券,但沒有任何所有權含義。隨著DeCo 4.0的增長,這個使用權的價值將升高。

第二類是證券型證券型工具有兩個生成機制。一是Token化的證券,體現了區塊鏈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功能。二是證券化的Token,實質是透過鏈外機制設計和Token的可程式設計性,讓Token代表某些資產或未來收益流。在會計上,資產就是能給你帶來未來收益流的東西。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裡用的“證券型”是經濟學意義上,不是監管意義上的。比如,Libra代表一籃子貨幣,很大可能會被認定為支付工具而非證券;但如果Libra持有者能分享法幣儲備池的投資收益,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會被認定為證券。這個區別是微妙但重要的。

第三類是支付工具,指價值穩定、能有效履行支付功能的東西,既可以是穩定幣、Libra和法定數字貨幣,也可以是有穩定價值支撐的積分。一個與法定貨幣掛鉤的支付工具,不管採取何種形態,除了支付以外,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接這個法定貨幣支撐的經濟體,分享網路效應。

萬向區塊鏈的CTO羅榮閣先生在牽頭一個DeCo 4.0專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從這個專案可以看出DeCo 4.0的一些獨特商業邏輯。一是原來由中心化平臺公司做的事情,改由分散式、自治型經濟組織來做。二是商業價值原來體現為中心化平臺公司利潤和股權增值,在DeCo 4.0中體現為網路價值和Token價值的提升。三是原來是對中心化平臺公司的信任,改為基於區塊鏈的信任關係。四是原來是中心化協調,改為基於Token的激勵和治理機制。當然,這裡面的問題非常複雜,設計好並不容易。五是原來網際網路領域流行“燒錢”模式,DeCo 4.0因為經濟激勵的存在,有內生的商業拓展性。

我們認為DeFi是DeCo的不可分割部分。DeFi不是簡單的Token“理財”,要看到它在DeCo中進行跨時空和跨主體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以及價格發現等方面的功能。前面已提到目前DeFi的侷限。DeFi需要擴能,要超越完全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的單純場景,結合鏈外身份和信譽機制,實現風險定價,按場景需要靈活搭配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這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但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好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DeCo4.0與法定數字貨幣

最後,我想談一下DeCo 4.0與法定數字貨幣。它們基本上將同期出現,會有什麼互動呢?站在中央銀行的角度,一旦解決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和監管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法定數字貨幣如何推廣,老百姓能不能用。但任何貨幣要真正用起來,不全是金融問題,更離不開技術、場景、流量和使用者,法定數字貨幣也不例外。

對此,我們有兩點建議:

第一,一些實體機構在場景、流量和使用者等方面相對商業銀行有優勢應該吸收符合條件的實體機構參與建設法定數字貨幣的支付基礎設施。這種公私合作模式在網際網路支付發展中曾取得很大成功。回顧過去,我國網際網路支付為什麼能發展起來?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數字化帶來網際網路賬戶的普及,比如電商賬戶、社交賬戶、共享出行賬戶以及其他應用程式賬戶。但銀行賬戶與網際網路賬戶之間互聯互通性差。從網際網路場景活動到銀行賬戶支付,中間要經過多個步驟,造成服務不暢,體驗不佳,商業轉化率低。而網際網路支付在網際網路場景和銀行賬戶體系之間發揮“橋樑”作用,是基於網際網路賬戶體系的創新。

第二,允許法定數字貨幣可程式設計性方面的試驗,比如特定場景、特定功能的特定貨幣,但沒有貨幣創造,不影響貨幣主權,不造成監管難題。比如,可以設想,符合條件的實體機構將法定貨幣備付金存放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獲得等量法定數字貨幣,然後根據使用場景需要進行可程式設計性試驗。這樣能實現一些銀行卡支付和網際網路支付實現不了的功能。

那麼,區塊鏈賬戶體系會是什麼形態?對DeCo 4.0意味著哪些機遇?我們看到了3方面機遇:

第一,分散式、自組織活動大量湧現。

第二,跨時空(特別是跨境)點對點交易的發展。Libra針對的就是這個機遇。

第三,機器網路中將普遍嵌入經濟功能。昨天上午,PlatON的孫立林分享了他們在物聯網+區塊鏈方面的設想。物聯網只是機器網路的一種。本質上,機器網路+區塊鏈的分散式經濟設計,就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能在經濟激勵下表現出利益最大化行為。這個提法可能顯得抽象。但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機器網路,由分佈在全世界各地的電腦節點構成。有些節點是全節點,提供儲存功能。有些節點提供網路路由,以保障分散式賬本的同步。還有些節點提供計算能力,競爭性地維護分散式賬本,並因為它們的工作而獲得獎勵。這個機器網路在沒有任何中心協調的情況下,靠經濟激勵無障礙地執行了10年。每一個公鏈系統穿透到節點層面,都是一個靠經濟機制串起來的機器網路。這就是經濟機制的威力——在去中心化環境下防止礦工作惡和保證分散式賬本安全,保障網路建設、執行和維護,實現自我組織和自我治理。那麼,能不能從公鏈系統往前再走一步,將分散式經濟設計引入其他機器網路?如果這條路走得通,那麼將為機器網路的建設者、運營者和維護者提供新的收入來源,也將變革網路基礎設施的融資方式。

我就分享到這,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