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區塊鏈成香餑餑,加密貨幣卻成落湯雞?

買賣虛擬貨幣

到目前為止,要說今年投資行業什麼最火,就不得不說到區塊鏈了,區塊鏈一直到今年上半年直接刷爆了各大平臺乃至朋友圈,或者說,“區塊鏈”已經是每個網際網路從業者必須要瞭解的熱詞,下面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在網際網路圈與區塊鏈同樣擁有熱議的還有加密貨幣,在網際網路圈內,知名大腕們從炒幣到炒鏈,從發幣割韭菜到建立“三點鐘區塊鏈”群,只要和區塊鏈、加密貨幣有關係的話題,都會有相關專業人士的觀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對同生者在網際網路圈內的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鏈因幣而火,卻把幣澆成落湯雞

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加密貨幣,由中本聰在2008年首次提出,區塊鏈被市場所重視卻是因為其搭載的加密貨幣。2017年,在加密貨幣大火之後,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才為眾人所知。

命運軌跡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區塊鏈技術成為了國內網際網路行業進階升級的技術依據,同時區塊鏈的市場價值也在不斷深挖後得以逐漸實現,經過打磨和不斷沉澱,區塊鏈技術的前景越發樂觀。

而加密貨幣則成為了炒幣者進行瘋狂派對的砝碼,他們利用資金組建挖礦團隊,在礦池中獲得大量加密貨幣之後,透過炒幣來拉高加密貨幣的市值,一枚比特幣的最高市值達到了2萬美元。然後他們再透過做空手段來獲取鉅額利潤,加密貨幣領域監管問題不斷出現,遍地都是雞毛和被割完的韭菜根。

面對這樣的市場亂象,國際貨幣自由組織和原子鏈的創始人廖望則一針見血的說出了當前市場存在問題的原因。

其一,加密貨幣在挖礦機制上浪費了大量的電力和硬體資源。加密貨幣的獲取需要特殊的技術手段,也就是挖礦機制,但挖礦機制的執行,則需要超高配置的硬體裝置和源源不斷的電力資源,為多臺執行裝置提供24小時的電力,高投入、高耗能的挖礦機制卻不一定能為挖礦者獲取相應的回報。

其二,在礦池算力分佈上,寡頭礦池總算力已經超過50%,加密貨幣礦池掌握在大多數平臺上,不但違背了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理念,同時中心化礦池很容易造成資訊洩露風險。

此外,加密貨幣的市值不斷升高,極易造成通貨緊縮現象,持幣者過度依賴所持加密幣的增值取代應有的工作和勞動,這種坐吃山空的行為會造成社會生產力下降,甚至會導致市場金融危機再次到來。

總而言之,加密貨幣作為區塊鏈的載體者,需要對市場需求有更深的瞭解,並透過區塊鏈不斷最佳化自身的流通性,為加密貨幣受眾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只有這樣,加密貨幣在無現金時代到來之前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可流通的數字貨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