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熔斷,什麼是避險?

買賣虛擬貨幣

1988年美股第一次熔斷,時隔32年,美股於3月9日、12日、16日、18日熔斷4次。同時23日#美股股指期貨跌停#話題進入微博熱搜,部分網友開始自造話題預測#一起見證美股第六次熔斷#。

(3月12日BTC價格跌落)

被多數人公認為“避險資產”的比特幣,也在此次行情中受到波及,這對於走勢已經日趨平穩的比特幣,可謂歷史級暴跌。

一時間“疫情”的熱度似乎被“避險資產”、“熔斷機制”等金融詞彙所佔據。

雖然價格稍有迴轉,但是對於從未經歷過暴跌的“小白”礦工來說可以算得上是

“熔斷”是什麼?

“避險資產”是什麼?

比特幣是如何被認為是“避險資產”的?

“比特幣避險”避的是什麼險?

為何暴跌幾日挖礦收益也產生波動?

(3月1日-20日BTC價格趨勢)

1.“熔斷”是什麼?

熔斷機制的提出是美國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基於“黑色星期一”的背景之下,也就是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其引入後的第1次觸發是在1988年,第2-4次觸發則是在3月,也就是說截至目前一共發生了5次熔斷。

“熔斷機制”也稱自動停盤機制,指的是當股指波幅達到某一個點時,自動停止交易一段時間,以控制風險。因同“保險絲”在電流過大時自動熔斷起到的保護作用相似而得名。

“熔斷機制”可以算作是中心化的產物,相對於股市,加密貨幣市場的交易是全球性且24小時的,很難去達成一個相同的共識約定,比如熔斷等級、幅度、時間基礎,另外加密貨幣市場不同國家的監管策略不同、不同交易所同幣種價格是略有差異,所以統一標準又成了難題。即使引入“熔斷”也無法成為人工干預市場的行為,並且就算停止全球比特幣交易,區塊鏈還是會正常記錄地址之間的各種轉移資料。

“避險資產”是什麼?

根據詞條及相關網站顯示,避險資產是指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一類較為穩定的資產。避險資產的作用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避險=規避風險”,同時該詞條指出常見的避險資產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黃金、避險貨幣及國債。

比特幣是如何被認為是“避險資產”的?

比特幣誕生的背景,是一場金融危機,這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固定的發行數量、匿名性、去中心化並且包含了密碼學、經濟學、計算機技術等理論和技術,特別是伴隨比特幣價格的增長也讓它從極客圈走向大眾,同時具備了較高的流通屬性和價值共識。

2012年希臘的債務危機以及2013年塞普勒斯爆發的嚴重金融危機及政府採取的“一刀切”般的應對方案,引發了民眾的極大恐慌,不僅僅是對銀行產生信任危機,更多的是希望尋找兌換或儲存“等值”財富的方式。而之後辛巴威、委內瑞拉等國的大幅通貨膨脹,2020年1月美國無人機導彈致蘇萊曼尼少將的蝴蝶效應等事件,似乎讓比特幣“坐定”了避險資產一稱。

“比特幣避險”避的是什麼險?

資產是可以進行兌換的,而其自身價值也是不斷波動的,所以單純討論“價格避險”是相對狹隘的。因為這些避險應對的是來源於因為不可抗力、突發事件等造成的通貨膨脹等風險,而不是因為恐慌而拋售的情況。

對此可以引用幣印礦池聯合創始人朱砝的觀點:

“險之大者,不可抗力”,比特幣避險,避的是最險之險,避的是直接歸零之險。對於直接歸零之險,即:

1.通脹的風險,是30年歸零的風險,30年前後人民幣的購買力對比;

2.不可抗力相關,瞬間蒸發/凍結;

3.銀行/資產託管方跑路之歸零風險。

這也許就是為何比特幣能在多次金融危機時依然保持價值的原因吧。

為何暴跌幾日挖礦收益也產生波動?

就在不到2個月之後,比特幣將會迎來第3次減半(比特幣已於2012年11月28日、2016年7月9日完成了第1次、第2次減半)。

上週比特幣行情略有回升,暫停的礦機重新運作、各種微信群又開始活躍,但是對於“減半利好”的信心似乎還沒完全恢復,很多新手礦工或投資者也開始理性的面對減半這件事。價格的支撐更多時候來自於供需關係和人們對其各種共識支撐,並不僅僅是產量減少帶來需求增加進而影響價格。

對於暴跌而造成挖礦收益“減少”的疑問,我們可以先來看下BTC難度及3月13日前後的每日礦工費。

(礦工費)

(難度)

其中最近的難度週期是3月9日開始調整的,從3月11日開始至3月13日,當日累計所爆區塊中所含的礦工費/交易手續費都在逐步增加。幣印礦池BTC幣種採用的是FPPS(Full Pay Per Share)模式進行挖礦收益的分配,即礦池理論出塊獎勵和過去一段時間理論礦工費/交易手續費均按照PPS進行結算。

也就是說礦工除了能獲得12.5BTC的爆塊獎勵,還會獲得每個區塊內所包含的礦工費/交易手續費而這筆區塊內所包含的手續費並不是固定的正是因為12、13日前後區塊內手續費增加,所以礦工次日挖礦收益也會增加,而之後所爆區塊內所含手續費減少,對比來看,相同難度下礦工所獲得的收益也就相對減少了一些。

也許在金融動盪之際,避險資產本就是個偽命題,更多時候是希望在不確定因素中尋找一個“價格”的支點。

沒有增發、沒有造假、沒有中心化信任風險的比特幣,歷經數輪牛熊與暴漲暴跌,它的出現是一場社會實驗,而現在依然是一場社會實驗。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