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擴容提速 銀行系持續深挖區塊鏈潛力

買賣虛擬貨幣

相比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技術,銀行系對區塊鏈技術一直保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重在實幹,很少宣傳”。不過,隨著最近多項銀行系實幹成果的展現,區塊鏈技術運用迅速升溫。未來,在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銀行系“朋友圈”不斷擴大的趨勢下,該技術對銀行業務的賦能潛力也將被持續挖掘。

近日,銀行業區塊鏈應用訊息頻出。10月9日,建設銀行釋出“BCTrade2.0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目前已吸引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外資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各類機構在內的40餘家金融同業參與。而就在不久前,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同時上線擴容升級後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以下簡稱“BCFT”)平臺,現已有30餘家銀行機構加入或明確加入意向。

正如建設銀行資訊總監金磐石在該行10月9日的釋出會上所言,相比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技術,銀行系對區塊鏈技術一直保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重在實幹,很少宣傳”。不過,隨著最近多項銀行系實幹成果的展現,區塊鏈技術運用迅速升溫。未來,在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銀行系“朋友圈”不斷擴大的趨勢下,該技術對銀行業務的賦能潛力也將被持續挖掘。

參與熱度迅速升溫

“區塊鏈‘分散式儲存、交易可溯、不可篡改’的特點與貿易金融應用場景高度契合。”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巨集在釋出會上說。

具體而言,《金融時報》記者向建行有關負責人瞭解到,區塊鏈能有效妥善解決貿易金融業務的多項痛點。針對交易過程中參與方多、資訊互動複雜的難題,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支援多方參與交易、實現多型別資訊傳輸;針對交易流程長、交易不透明的困境,區塊鏈技術則可提供共識機制、並確保交易透明;該技術交易可追溯、無法篡改的特點,則解決了真實性難核實以及資訊容易篡改的困擾。

這些優勢讓建行搭建的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大放異彩。自該平臺第一版於去年4月上線以來,已先後開通國內信用證、福費廷、國際保理、再保理等功能,為銀行同業、非銀機構、貿易企業等三類客戶提供基於區塊鏈平臺的貿易金融服務,目前累計交易量已突破3600億元。

此次升級的2.0版本則完成了多項最佳化。一方面,平臺新增再保理功能,商業保理公司可上鍊交易;另一方面,去年成立的建行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提供運維服務,保障平臺高效運轉。

而由中信銀行率先倡議,中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設計開發的BCFT平臺也不甘示弱。據瞭解,自去年9月30日上線以來,BCFT平臺累計交易量已達200億元,是目前國內銀行業另一大區塊鏈貿易金融交易平臺。

在近期升級後,BCFT平臺融合區塊鏈技術和多家銀行業務共識,提供了銀行間線上簽約的解決方案,主協議創新性地採用單邊開放式形式,簽署後即在已簽署主協議的各簽署方之間生效,單個銀行簽署主協議後上傳區塊鏈平臺。此舉解決了互相簽署協議的難題,不僅有利於銀行間業務關係的建立,也有利於銀行聯盟區塊鏈的擴大。

事實上,近期兩大銀行系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的升級,只是區塊鏈技術運用升溫的一個表現。據零壹智庫和WIPO資料庫統計,區塊鏈金融專利佔比(區塊鏈金融/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由2015年的2.71%上升至2018年的10.97%。工行、農行、平安銀行、微眾銀行等多家銀行均申請了區塊鏈金融專利。

完善“朋友圈”成為共識

“目前,已有17家銀行在平臺實現交易。未來,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擴大‘朋友圈’,讓更多金融機構能參與其中,實現合作共贏。” 金磐石表示,建行將秉持“開放、共建、共享”的原則,與銀行業協會及同業共同推進“區塊鏈+貿易金融”的發展,誠摯邀請同業參與到平臺的建設和推廣過程中,以科技賦能金融、以合作促進發展、以共享構建生態,紮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在C端搭建生態圈的成功實踐,讓銀行業看到構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搭建平臺,實現‘獲客、活客、留客’是銀行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金磐石說。

為了更好地實現與同業的合作,在本次升級中,建行還提出了“夥伴成長計劃”,與同業相互賦能,共同探索、協同推進區塊鏈貿易金融新業態。同時,該行還表示要與銀行業協會、同業等推進跨鏈合作,實現不同平臺間的互聯互通、相互融合。

積極尋求與同業的合作、不斷完善“朋友圈”已成為銀行系共識。5月,建行與交行簽署區塊鏈貿易金融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BCFT平臺也為合作的深化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據瞭解,該平臺採用“雲+區塊鏈”業務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系統開發成本,攻克協調溝通難度大等痛點,協助中小銀行梳理標準業務流程,有效打造中小銀行參與的生態圈,讓業務實現數字化、系統化、便利化、統一化;另一方面還可整合各行的技術與特長,推進行業整體標準提升,最終把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他機構及企業連線起來,在共享共建的交易圈中取長補短,讓一家的長板變成聯盟鏈長板,構建高效、合作、共贏的金融生態圈。

運用潛能有待開發

隨著各行對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挖掘,該領域的創新值得期待。據零壹智庫和WIPO資料庫統計,2009年至2018年,區塊鏈金融專利申請數量共計2424條,位居首位的智慧合約專利申請數量1105條,佔比38%;其後的支付和加密貨幣各有863條和687條,各佔30%和24%;供應鏈金融和數字票據專利數量最少,僅132條和88條,佔比分別為5%和3%。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和供應鏈金融相關的專利佔比不高,但近幾年增速逐年上升。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供應鏈金融體系的信用穿透,為二級供應商分銷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也吸引了包括工行、農行、建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微眾銀行等多家機構前來研究並開發其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運用。以工行為例,該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將應付賬款轉為數字資產進行交易,解決了供應鏈金融中的信用傳遞問題。

另一個具有開發潛力的領域是區塊鏈數字票據。民生銀行票據業務部總經理張立洲認為,相比電子票據,區塊鏈數字票據擁有顯著的核心優勢。首先,系統搭建和資料儲存不需要中心伺服器和中心級應用,能夠節省成本並減少風險;其次,在區塊鏈技術下,資料的完整性、透明性和透過時間戳的可驗證性,使任何價值交換都可以追蹤和查詢;再次,區塊鏈的智慧合約形式,讓票據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具備了可程式設計性和可控制性。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