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著中心化交易平臺,還不得不用!去中心化的為什麼還不行?

買賣虛擬貨幣

上週推送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文章提到過,現在的各種中心化區塊鏈資產交易平臺,實際上是“交易所+銀行”二合一的綜合金融機構。

去中心化交易平臺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銀行”功能剝離下來,從而在“記錄”和“執行”兩個環節預防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

首先,在“記錄”環節,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交易資訊,由於是不同錢包地址之間的轉賬,所以,可以在區塊鏈上進行分散式儲存。

其次,在執行環節,如果使用者覺得某個交易平臺的撮合系統不行,可以果斷斷開連線,轉而到另一家交易所的撮合系統上。整個過程,資產一直都在使用者自己的錢包裡,只要私鑰保管得當,不會有任何失竊和轉賬錯誤的擔憂。

但是,當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費盡心思地想要在記錄環節確保交易資訊上鍊,在執行環節確保私鑰分散式管理時,他們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常識:絕對的安全一定會犧牲其他一些東西。

具體來說,犧牲的是:交易環節的成交效率,以及資產管理的便利性。而正是這種便利性的缺失,使得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始終難以獲得圈內主流使用者的認可,畢竟短視是人性的弱點:人們即便知道中心化交易平臺存在安全隱患,也一般會存在僥倖心理,繼續我行我素;但如若交易平臺的操作延遲卡滯,那他們定會憤懣離去、棄之不用

今天將向大家介紹: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在最佳化“記錄”和“執行”這兩個環節中,所踩的那些雷,以及解決平臺自身痛點的可能方案。

沒有免費的午餐:費時費錢的上鍊流程

首先來看“記錄”環節。眾所周知,在區塊鏈資產交易時,往往有以下幾個操作:充幣、掛單、成交、提幣,有時候可能還需要進行撤單。

在中心化交易平臺,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操作。然而,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這些極其普通的操作,卻往往成為投資者的噩夢,原因也非常簡單:在理想化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上面的每個操作、每個行為,都會被記錄到區塊鏈上。

而這樣一來,就直接引發了兩個問題:

第一,交易平臺撮合系統所需要的擴充套件性往往非常之高,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很難滿足大規模資訊上鍊的需求。如果交易頻次過高,引發資料資訊擁堵,那在中心化交易平臺中流暢無比的正常操作,到了去中心化交易平臺,都會卡得跟使用了三四年的舊手機一樣,因為這些密集的操作資訊,都需要被打包上鍊。

第二,在區塊鏈上記賬,需要支付手續費給礦工。因此,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上進行買賣,不僅有時間成本,還有一定的經濟成本。如果恰逢區塊鏈網路擁堵,交易遲遲難以確認,礦工就可以坐地起價,那場景更是“畫美不看”,去年的以太貓事件和今年的FCoin投票事件,參與過的朋友想必深有體會。

所以,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坎坷之後,現在很多想開發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都深刻地體會到了:在區塊鏈資產的交易中,能往區塊鏈上少放資訊,就儘量少放。

因為每次在區塊鏈上記賬,都意味著更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而對使用者來說,這就意味著非常糟糕的使用體驗:你能想象在某個交易平臺上,掛個單需要兩三分鐘,還得扣你一筆手續費嗎?有這個功夫,心儀的對手單早就被人搶走了。

因此,現在很多新生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專案,都只把最後成交清算環節的資訊記在區塊鏈上。至於前面的掛單、撤單這樣的配對撮合資訊,乾脆就不往區塊鏈上記錄,畢竟這樣的效率相對來說最高。這就好比跟領導彙報工作,只要告訴領導工作的結果就OK,至於執行過程中間那些雜七雜八的瑣事,就別拿出來煩領導了。


但是,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對於專案方來說,在選擇了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道路之後,想要再回到中心化的配對撮合方案,可就沒那麼容易了。由於沒有中心化交易平臺那樣的集中式錢包,又沒有區塊鏈來記錄使用者掛單的情況,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專案方並不清楚使用者的交易意願如何。

這怎麼辦呢?顯然,沒有兩把刷子,“撮合不上鍊”的目的無法落實下去。正是因為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所以目前新增的中心化交易平臺數量,要比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數量多很多。但新增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更容易吸引投資,因為現在敢做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一般都比較靠譜,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特技術與模式。

那麼,這些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都有著哪些獨特的模式呢?先在這裡留個懸念,暫且按下不表,因為對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來說,現在還有一個更為緊迫、更為關鍵的難題: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在“執行”環節面臨巨大痛點,即錢包難用。

私鑰管理的困擾:開銀行不如存銀行

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宣傳中,專案方最愛說:“中心化交易平臺不安全,資產還是放在自己的錢包最放心,私鑰還是由自己儲存比較好……”

對專業的投資者來說,這話一點也沒錯。但如果是普通的投資者呢?私鑰的管理權落在了自己手裡,真的“最放心”嗎?嚴格來說,還真不一定。

雖然現在的數字錢包與過去幾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資產保管功能之外,還開拓了包括行情、快訊、甚至是去中心化交平臺等各類功能。然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一連串花拳繡腿固然華麗異常,卻沒有解決一個最基本的痛點:私鑰保管不方便。

筆者雖然並不清楚目前市場上錢包的下載情況,但初步判定,這個下載量必然是遠遠低於投資者的數量。由個人來保管私鑰,無論是安全性、還是便利性,與中心化交易所相比,體驗都相差甚遠。

首先來看大家最關心的安全性問題。可能很多讀者會說:“私鑰保管有什麼難的,網上教程一大堆,按著教程做就行了唄!”筆者估摸著給出這種建議的朋友,有不少已經是有車有房,基本安定下來了,所以只要把私鑰抄在紙條上,或是買個冷錢包,安安心心地放在家裡就OK了。

然而,我們要知道,這社會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投資者,他們的流動性很大,經常租房,有一些還是合租。對於他們來說,私鑰的保管就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了。竊賊、中介、甚至是室友,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安全威脅,這怎麼辦呢?

別給各種“何不食肉糜”的建議了。對於這部分暫時“居無定所”的投資者,將資產放在中心化交易平臺,就是他們最好的資產保管方式。

談完了安全性,接著來看便利性。一般來說,市場上的每種錢包,都對應著一條基礎公鏈,然而,自去年年底以來,底層公鏈的數量突然出現了一個大爆發。問題來了:

如果買了10種基於不同公鏈的區塊鏈資產,那是不是就要下載10種錢包,然後記10串私鑰呢?

之前,諸多公鏈的Token都是以ERC-20的形式,存在以太坊錢包裡,所以僅僅需要一個以太坊錢包即可。有許多投資者,至今還沒搞清楚如何操作錢包,如何防止丟幣、丟私鑰,就讓他們去下載10種不同的錢包,一個個來回切換,一個個備份私鑰,簡直要了他們的老命,更別提有時候還需要手動領空投糖果、主網上線後Token切換(類似於EOS的對映)等一堆麻煩事了。

圖:目前的公鏈已經多達數十條

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就筆者所見到的情況來看,很多新手其實對數字錢包並沒有什麼興趣。要知道,現在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安防手段和完善程度已今非昔比,完全可以成為投資者一個傻瓜式的跨鏈錢包、一個可以自動更換主網Token、領取空投糖果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這也是很多人把數字資產存在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最大原因。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明白了:為啥錢包的問題,要比擴充套件性的約束更讓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專案方頭疼,因為擴充套件性的問題多少還能透過技術增強和商業模式革新來進行自我改進,但是錢包這項業務,根本就不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業務範疇之內。這就好比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一樣,公路修得特別棒,結果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不力,公路途經的城鎮幾乎就沒什麼人,又有什麼用呢?

頭疼醫腳:去中心化交易的未來關鍵在數字錢包?

透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它實際上面臨著記錄環節“撮合系統低效率”和執行環節“數字錢包差體驗”的雙重夾擊。

對於記錄環節的困境,目前有兩種解決方式:

一是在撮合協議上進行最佳化,也就是透過一些技術手段和商業創新來提高交易的效率。目前大多數專案方做的都是這件事情,具體情況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舉例介紹。

二是乾脆直接開發一條資產交易友好型的底層公鏈,大大提高交易資訊確認上鍊的速度。這種巨型工程,只有“比較土豪”的中心化交易平臺才有實力做,比如說幣安、OK、火幣和ZB等。

但是,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種途徑,它的主動權(也就是想不想做,具體怎麼做)都掌握在交易平臺自己的手裡。也就是說,交易平臺的專案方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

然而,在執行環節,也就是“數字錢包”這個領域,目前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專案方基本無能為力。就像上面舉的例子一樣,公路修得再棒,結果周邊的城鎮都沒有什麼人,跟誰收費去?除非親自上陣去招商引資、打造產業叢集從而聚集人口,才能賺到錢。除此之外,真的無路可走。

具體到數字世界,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也是一樣。如果去中心化交易平臺想要增加使用者數量,除了把交易撮合系統做好之外,在數字錢包領域可能也得親自上陣,把後者打磨得足夠好用之後,才能繁榮自己的生態。否則,交易網路上都沒什麼錢包使用者,流動性差,深度不夠,價格被頂破或砸穿都是分分鐘的事,那就算成交效率再高,又有什麼用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很有可能會和數字錢包之間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聯合,例如成立錢包研發部門,或是入股錢包部門專案方,再或是雙方交叉持股等。畢竟,數字錢包便利性的問題一日不解決,去中心化交易基本上就沒法開展。況且現在錢包行業屬於買方市場,不是使用者在適應錢包,而是錢包在求著使用者,只要有一點不爽,使用者就會選擇更加快捷方便的中心化交易平臺。

所以說,無論是去中心化交易平臺,還是數字錢包專案方,未來都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雖然一些幣種和錢包已經搞出了包括“自己設密碼”和“簡化為助記詞”等方式,但嚴格來說,並沒有把私鑰簡化到大眾非常容易接受的程度。

只有當數字錢包能夠達到以下兩個標準時,它的使用才會大眾化:

1. 密碼足夠複雜,讓駭客怎麼都破解不了;

2. 密碼足夠“簡單”,能夠讓錢包使用者非常容易記住。

嚴格來說,要做到這一點,著實不易。根據筆者對科技行業有限的瞭解,包括面相、虹膜、聲音在內的一系列生物識別技術,可能會成為未來錢包私鑰的一種存在方式。畢竟,這才是對駭客而言極度複雜、對自己而言異常簡單的加密方式。

“盡人事而聽天命”,當下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行業,實在是既不幸又幸運。不幸之處在於,包括錢包在內的“天命”,現在對它而言非常不利;而幸運之處在於,它可以將這個難以掌控的“聽天命”,轉化為更容易掌控的“盡人事”,儘管過程會有些坎坷,但其可行性還沒有低到可以完全被忽視的地步。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