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區塊鏈組織首席科學家白碩:鏈改的技術架構選擇

買賣虛擬貨幣

2018年11月17日,“2018比原鏈全球開發者大會”正式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G20會館)開幕,這是杭州第一次由開源組織舉辦的技術型峰會,也是杭州被譽為區塊鏈之城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區塊鏈開發者大賽,100+開發團隊歷經4個月激烈廝殺,16支團隊將在本次大會上展開最終角逐。

11月18日上午,世界區塊鏈組織首席科學家、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總工程師白碩帶來了題為“鏈改的技術架構選擇”的演講。

以下為現場速記整理髮布:

各位上午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企業區塊鏈。因為在企業做原來的方法是不行的,所以要鏈改,結合鏈改來做說這個事情。為什麼不行?主要是我們看到幾個停滯的訊號

一、“純”聯盟鏈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 二、公鏈的壓力; 三、資產上鍊的動力,標的資產都有一個上鍊的衝動,它需要整套的激勵機制; 四、換湯不換藥的中心化,不改變信任關係,不改變生產關係,只是把業務邏輯搬到區塊鏈上。如下圖:

大家希望根據區塊鏈提供的新模式,對生產關係、業務邏輯進行調整和最佳化,甚至重新定義其中的生產關係。

所以,鏈圈有一股往調整最佳化、重新定義的方向發展的衝動。如果只是原有生產關係的簡單“搬家”,那麼這種區塊鏈是沒有價值的。幣圈從無政府、監管缺位的狀態,往有效自律,乃至監管到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幣改的方向。

我們現在能在這兩個方向上觀察到殊途同歸的跡象。鏈圈在調整最佳化,幣圈則是有效自律,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兩者就可能匯合了。所以說相向而行,殊途同歸。

鏈改,改什麼?我們看到鏈改的激發活力、增進信任、改善治理三者形成的正向迴圈。下面是鏈改的痛點:

1.激勵機制的設計。有一個現實:如果沒有激勵,那麼大家對用鏈和建鏈就缺乏熱情。激勵機制的設計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2.自證的權力分配。原本沒有自證的環節需要引入自證。 3.效益(成本和收益)的問題。我們建這樣的鏈是希望能在上面提高效益。

很多人倡導無幣區塊鏈,但我認為有幣無幣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幣上不上交易所。為什麼呢?因為不管是限定範圍流通的代幣商圈幣、單用途的記賬單位、Q幣,還是遊戲幣、食堂的飯票。只要它是在一定的確定範圍內流通,而且不許公開買賣,如果不可公開、轉賣的線卡住了,這其實不是問題。

大家再想想,如果我們引入的是用於激勵的幣,那麼一些和你企業無關的人,和你做激勵無關的人在那裡砸盤,你願意嗎?其實也不願意看到。既然是這樣,有幣不是問題,只要不交易就是合法的,你也不希望一些無關的人來操縱價格,只要它能夠比較好的流動起來,那就OK了。所以,我覺得這是值得商榷的,不要提什麼建造一個無幣的區塊鏈,是一個含激勵又合法的區塊鏈,這就夠了。

如何啟用消費型通證?如果說不求流通、不求升值,只求做大內部的生態,這樣一條路能否走通?支付類的,有一個貨幣當局管著你;權益類的,有證券當局管著你;消費類的,其實是比較正確的一個出口。只要你把內部生態做大,在內部的生態裡能夠很好的流通,這不是問題。那麼,怎麼做?

對策一:流程拆解。其實在原始的區塊鏈裡,挖礦本身就是一個求得和驗證雙方算力消耗不對等的這麼一種情況,所以你可以把挖礦這個環節甩出去。外掛化、硬體化、集約化、協同化,甩出去以後不管你怎麼做的,再集中化對我都沒有影響,只要你甩回來的東西我能夠檢驗,又回到我分散式的架構裡來了,而且回來的東西我馬上就知道是對還是錯,這就很好。

所以在“求得難”這邊,我們剛才看到比原鏈做的AI,AI也是這樣的,求得是很難的,檢驗是很容易的,既然檢驗容易,那麼你回來嘛,也符合這樣的架構。那麼,我們在企業裡也看到很多這樣的東西,我們企業的一些資源建設,尤其特別適合做眾包,在眾包的時候也是活兒甩出去,回來檢驗,這對流程做這樣的拆解,然後對拆解出去的東西給予檢驗了,然後給予相應的激勵,這樣就把激勵引進來了。

對策二:商圈互聯。激勵引進來以後,如果沒有流通,激勵就缺少價值,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東西做大。我最近也接觸了一些商業地產,它的收益分享本身是一個金融的行為,所以你對收益分享能夠做一些貢獻,他給你積分,這個積分再轉手可以變成入駐商業地產那樣一些商家的打折通行記賬單位,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很好,等於不僅僅是在商業地產的金融領域裡轉這個圈,而且把這個圈擴大到你的商圈、商戶也可以做這件事情。

對策三:服務衍生。在你這個商業生態裡形成的資料把它投射出去,讓更多人使用這個資料,然後再用這個資料為更多人服務,形成一些次級的衍生服務。這些衍生的服務就和你沒有關係了,只要你輸出了資訊,那邊怎麼做不是你的事。

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聯盟鏈和公鏈的結合體,下面是流程拆解,上面是公鏈,流程拆解裡的激勵和公鏈上的衍生服務可以使用一套積分體系。

現在講一下三權制衡的問題。具體講就是在區塊鏈上的幾權的治理架構到底怎麼做。

現在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有的人認為有很多使用者來用自己做的區塊鏈,所以這就是公鏈。其實這不是公鏈,這些使用者擁有的是使用權,而不是記賬權。有記賬權的人記的賬不會向有使用權的人、有監督權的人展示。

監督權和記賬權基本重合,就是一幫人自己記賬自己看,然後另一幫人使用。隔岸觀火,不痛不癢,他們使用的東西沒有人向他們證明這裡面是區塊鏈,那麼就是無感,你到底是不是區塊鏈和我有什麼關係,但是他在那兒標榜自己是有這麼多使用者的一個區塊鏈,這完全是錯的。

還有就是缺乏可治理性。我們看到很多在傳統經濟機構裡,視為“命根子”的運維控制、改錯、業務邏輯調整、保護資料資產這些事情,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現在還在打分叉的架,實際上用分岔來做這樣的事情,這非常的不專業,也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的。所以在這樣的一些訴求面前,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集中授權,但是授權怎麼來?可以民主地來,但是在緊要關頭是要有集中化的、有足夠權威的去操作它。

自證怎麼證?有幾個不同的層次:

最外層是曬雜湊,就是把裡面的細節隱藏起來,這會讓見證的人感到為難;

第二層是曬關係,就是不讓你看見實體,實體和實體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一種邏輯關係或者大概率的方式讓你確認下來;

第三層是曬賬本,就是記賬的資料全都給你看,當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做,只有一部分是可以做的,尤其是有一些社團的治理是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做的;

第四層是曬原始碼,即使在區塊鏈這個行業,也不是所有的專案都能夠做到曬原始碼,但是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剛需。

因此,我們看到一些專案在那裡說,自己有多麼深厚的院士背景、技術的背景等,然後有多少國際論文做後盾,但是最後你的黑盒子裡裝的東西不開源,黑盒子裡的東西和你說的背景到底和你有什麼關係,這件事情別人不知道,在這個圈子裡別人如果不知道,你的強項就變成了弱項。

從拓撲上看,我們希望至少記賬權和監督權是分離的,監督能夠看記賬的全部,有使用權的人最好也能夠被記賬權的人記的賬曬出一部分來讓你看到,這樣的生態才是比較良性的,或者說真的需要區塊鏈的,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就不需要區塊鏈了。

在歐盟推出GDPR這個史上最嚴的隱私保護法案以後,我們看資料主權保護到底有哪些可能的路徑。首先分成兩部分:使用密碼學和不使用密碼學的。

使用密碼學的再分,使用所謂的多方法計算的高階密碼學技術的和使用普通密碼學技術,但是協議上有所創新的。

還有一種是不使用密碼學技術的,比如機器學習、醫學影像資料,不同的醫院共享醫學影像資料,誰也不願意給對方自己的寶貝原始資料,但是我可以根據原始資料訓練出模型,再生成假資料和對方去互動,我們有專門這樣的工作。(圖示)這就是利用GAP生成假資料,假資料也有比較強的抗隱私攻擊的特點。

源頭資料防偽,剛才有所提到,我們認為存在三種方式:封裝式、提取式、注入式。封裝是對外包裝做防偽,提取式是對物品本身的物理屬性做提取,注入式是沒有什麼可提取的,我就給它硬注入一種新的物理屬性讓它可提取,同時不影響原來的使用功能。在區塊鏈已經存在的情況上,物理世界的相應手段要跟進,而不能只依靠外包裝。

互評,在企業的生態裡,大家不依靠品牌對它的產品和它的原材料、它的部件等東西去做一個由品牌來大包大攬的總評估,而是打碎中心,分佈化地去做評估,大家來評估,當然要防止刷單,區塊鏈可以派上用場。

剛才說到在聯盟鏈的基礎上建立公鏈,可以在公鏈的基礎上在上面有聯盟鏈,然後由聯盟鏈來調動公鏈的一些信任服務。

那麼,在區塊鏈濫用出現很多問題的情況下,區塊鏈的治理就出來了。包括國家網信辦出臺了區塊鏈新規的徵求意見稿,在這樣的徵求意見稿下,我們看到區塊鏈資訊服務要作為一個主體去備案,承擔責任。

那麼裡面可能有一些必然的舉措,我們可以推算出來,包括建立國家級的安全基礎設施和國家級的公鏈、國家級的跨鏈監管,於是就可能會有這樣的一些做法和這樣的一些機會,包括怎麼建立可擦除的存證,又能擦除資訊,同時又可以用雜湊建立塊間的聯絡。

還有跨鏈的機會,這也是新的機會,把可治理的鏈和不可治理的鏈透過一種跨鏈的方式進行互動。還有就是建設中國國家級的公鏈,這個鏈是可以有效治理的,但是同時和其他的鏈可以有效對接。

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