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網路效應,區塊鏈的又一層去中心化

買賣虛擬貨幣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核心特徵之一,也是不少企業、組織、機構進行區塊鏈鏈改所試圖達到的目的。雖然我們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去中心化,任何去中心化都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但是區塊鏈技術確實可以幫助最佳化組織架構,從而提高組織內的協作效率,降低成本。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對“去中心化”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才能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去中心化,以及我們能用區塊鏈做到什麼。

當然,“去中心化”這個詞如果詳細探討起來,內容及其豐富。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去中心化”和“網路效應”這兩個詞之間的關係。

去中心化的層次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曾經探討過去中心化的三個層次:

一是架構層,即在物理世界裡,一個系統由多少計算機組成,能夠忍受其中多少計算機的崩潰而不受影響;

二是治理層,即有多少個人或者組織對於系統擁有控制權;

三是邏輯層,即如果將這個系統隨意分成兩半,這個系統還能夠繼續執行嗎。

從這三個層次出發,我們可以判斷很多系統的中心化程度。而我們也可以考慮其他層次,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網路效應”。這個層次和邏輯層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

網路效應:強者恆強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網路效應。網路效應是指在一個系統中,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網路的價值呈幾何級數增長,即某種產品對一名使用者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產品的其他使用者的數量。這在經濟學中稱為網路外部性,常稱網路效應。

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臺電話,那麼電話是毫無價值的。如果有兩臺電話,其價值也僅限於相互通話,非常微小。但隨著電話數量的增加,電話的價值開始幾何放大,當全世界的人都開始使用電話,電話的價值就已經讓人無法離開它了。

所以你發現了,微信、QQ、臉書等絕大多數社交軟體,乃至任何涉及到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系統,都或多或少存在網路效應。如果你的社交圈裡都在使用微信,那麼你也不得不使用它;就算這個時候有了一個更好用的社交軟體,也無法打敗微信,因為微信已經有了“網路效應”這條護城河。

因此,“網路效應”也是中心化的一個體現。像微信、臉書這樣的社交巨頭,憑藉著強大的網路效應,使得後起者挑戰它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而強者可以憑恃網路效應的保護,疏於使用者體驗的維護。中國古語“店大欺客”,也是這個道理。

區塊鏈去網路效應

那麼,區塊鏈如何去網路效應?遺憾的是,現階段區塊鏈也無能為力,區塊鏈去網路效應必須建立在區塊鏈技術和基礎設施都非常成熟的基礎上。

假設在未來的某一天,區塊鏈技術和基礎設施都已經非常完善,絕大多數的應用都執行在區塊鏈網路上。那時的最大社交網路叫鏈信,但是鏈信絲毫不敢鬆懈,因為鏈信的所有使用者資料都是上鍊的,由區塊鏈保護資料的安全性和隱私性,但是任何其他社交軟體都可以進行呼叫(但不可以進行檢視,所謂“可用不可見”)。這樣一來,使用者可以隨時用“鏈Q”,“鏈書”等其他社交軟體與鏈信使用者進行標準化的資訊互動,鏈信將無法使用網路效應作為護城河,而只能在使用者體驗、非標準化的特色功能、運營手段方面下功夫。

其實,這種去網路效應化的情況已經在某些個別領域有所體現。

比如去中心化的數字錢包,只需要地址和私鑰,就可以在不同的錢包間隨意切換,不用考慮某個錢包是不是沒人用,也不用擔心A錢包的使用者不能向B錢包打款。

在這樣一個系統中,使用者的體驗將被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能夠惠及廣大使用者,也能夠讓那些沉心做好產品的開發者們獲得自己應有的價值。而這一點,也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所希望帶來的更加公平透明的網路世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