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燬與減半,揭開上漲背後的真實邏輯

買賣虛擬貨幣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平臺幣銷燬和主流幣減半。

區塊律動 BlockBeats 觀察到,很多人看到平臺幣最近流行「銷燬」,就衝了進去,詢問衝進去的原因,他們會告訴你平臺幣供給量少了,所以價格就會漲。

這樣的說法真的合理嗎?平臺幣真實的價值支撐在哪裡?最大的黑天鵝風險又在哪裡?

減半炒作是 2020 年初的另一熱議話題,「平臺幣銷燬」和「主流幣減半(產)」間有什麼內在的邏輯聯絡嗎?

銷燬的起源與發展

平臺幣的「銷燬」最早起源於交易平臺「利潤回購」行為的延伸,即交易平臺把賺到的錢拿出一部分來,在二級市場重新買回平臺幣(有一部分利潤可能本身就是平臺幣資產),並將其永久銷燬,從而達成「供給量在有限範圍內下降」的代幣經濟模型。

而最近興起的平臺幣和銷燬又有了新的玩法,它們把原本歸屬於團隊的代幣份額直接銷燬,從而銳減代幣總量,增加流通率,形成通縮化的經濟模型。

「我看到這些公告後,立馬就買了平臺幣,供給減少,幣價肯定會漲,果然也賺錢了。」散戶投資者小伍這樣告訴區塊律動 BlockBeats,這也正是投資者普遍的想法。

然而,這並不是這件事的本質。真正導致這一波平臺幣板塊短線暴漲的,並非是供給的減少,而是需求的增加。

為什麼?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現在去醫院賣優質口罩,那肯定會大賣,因為醫院裡切實存在這樣的需求,且使用需求極其強烈,消費者也願意以合理範圍內的溢價購買。

我們現在做一個思維實驗。假設你現在去醫院賣的不是口罩,而是襪子,那一定沒有人理你,因為不存在任何真實需求。而這和你手裡擁有多少隻襪子,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無論是 100 只、200 只還是 10 只、20 只,都不會有什麼人購買。

這時候,你想到了一個方法。你偷偷扔掉了原本 100 只賣不出去的襪子中的 90 只,向大家宣稱剩餘 10 雙襪子是梅西穿過的,購買這些襪子不僅具有收藏價值,還能夠在未來兌換與梅西見面的權益。終於,有消費者開始購買原本你賣不出去的襪子,並願意承擔高昂的溢價,他們中有的是真心看重了這襪子的升值價值,而大多數人看重的是世界上有許多比自己更傻的傻瓜。

回過頭看平臺幣。

對於在未來沒有可持續性發展潛力的平臺,平臺幣銷燬的真相不過就是「賣梅西的襪子」。本來過剩的平臺幣就沒有人要(缺少真實使用需求),也無法在二級市場傾售(流動性差),這時不妨講一個「銷燬」的故事,促進投機買盤的湧入,配合前期平臺自己的吸籌動作,完成盤面拉昇,在韭菜眼裡可謂名利雙收。

對於平臺幣跟風銷燬的行為,庫幣聯合創始人 Johnny Lyu 也做了評價,他明確表示庫幣平臺幣 KCS 不會跟進,「近期平臺幣的跟風銷燬是一種很明顯的短期炒作行為,尤其是對未流通代幣的大量銷燬,形式遠遠大於實際意義。我們更關注提升代幣的內在價值,如在 KCS 抵扣手續費,獲取 VIP 資格等功能外,擴充套件在旅遊,借貸,遊戲,社交等場景的應用,遠比去策劃一些銷燬事件更有意義」

無獨有偶,散戶投資者小伍向區塊律動 BlockBeats 反應「已經有一些專案方開始模仿平臺幣銷燬的套路,進行炒作」,對於這些幣種,普通投資者務必提高風險意識,摒棄價值迴歸的偽邏輯,理性看待市場。

當然,說到底,銷燬的套路也不過是正常的資本運作手段。只是大家需要明白,促使這類平臺幣上漲的,並非供給端的收縮,而是短期投機需求的擾動。

(區塊律動 BlockBeats 注:股市中的高送轉也是一種經典的資本運作手法,部分平臺的平臺幣團隊份額銷燬雖然在程式上相異,沒有代幣的拆分和配送,但其概念炒作的核心一致)

同時,平臺幣銷燬也不能一概而論,針對那些有良好發展前景和規模、有大量活躍使用者和流量的平臺,平臺幣擁有良好的長期需求水平,平臺幣銷燬的操作至少是聊勝於無,控制了供給、刺激了短期需求。

總結來講,在投資中,尤其面對數字資產這樣投機性較強的標的,脫離需求談供給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常常誤把短期的投機需求擾動,造成的價格劇烈波動,當成了標的資產價值陡然上升的錯覺。

類似的邏輯甚至還可以延伸到今年減半(產)幣的炒作。

減半與減產

減半(產)通常指以 PoW 為共識演算法的幣種,其出塊獎勵縮減的現象,通俗講,就是供應速度放緩。其中話題度最高的,自然是比特幣預計將於今年 5 月進行的第三次區塊獎勵減半,市場也因此醞釀了強烈的多頭情緒。

其實,減半(產)這件事需要分開看,比特幣和其他幣。

目前來看,比特幣具有大量的 trading 和投機需求、少量的儲值需求和微量的使用需求,因此比特幣算得上有真實需求的資產。所以,比特幣的區塊獎勵減半才有經濟學意義,即在總體需求水平長期不變的條件下,供給速度減半,對價格形成正影響。這是成立的。

注意這裡面有個前置條件,「總體需求水平不變」。顯然,從 10-30 年的視野來看,這個條件不可能一直成立,你不能指望世界每個人都購買比特幣,還要他們每次買得更多、用得更多、存得更多,這裡面一定會有一個人口紅利的上限。至於哪一次減半會觸及這個上限,就不是本文所討論的範疇了。

反觀「其他幣」,不少宣傳者打著「減半、減產」去宣傳一些沒有社羣、沒有使用者的野幣。實際上,投資者應該明白,這些沒有實質內容的野幣沒有任何實際使用需求、儲值需求抑或是 trading 需求,它們所擁有的僅僅是投機需求。

和本次平臺幣銷燬邏輯類似,所謂供給端的收縮並不能直接給價格帶來正向影響,之所以能看到這些幣種的價格異動,實質上是主力資金在背後操盤、部分散戶跟風的結果,也就是投機需求在短期的爆發增長。

但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在潮水褪去、遊資散盡後,在投機需求消失後,供給的收縮並不會帶來實際需求的增長,也不會給疲軟的供需關係帶來實質性幫助。

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已經是這些幣種最好的歸宿。

當然,本文指的「其他幣」並非除了比特幣以外所有的減半(產)幣,而是指那些沒有真實使用者和使用需求的幣種,至於這個標準如何界定,就留給讀者自己了。

平臺幣的紅與黑

說了這麼多邏輯,區塊律動 BlockBeats 絕不是想唱衰市場,只是想幫助散戶投資者能夠更理智和清醒地看待這個市場。對於平臺幣,這畢竟是數字資產中為數不多有實體現金流支援的代幣,那麼它在投資邏輯上有哪些優劣?

先說優勢。相對來說,平臺幣錨定了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發展的紅利,使得投資者很難踏空牛市,也可以和優秀的交易平臺一起成長,例如從三大平臺幣 BNB、OKB、HT 都能總結出這樣的規律。

不過這些平臺幣是否能長期跑贏 BTC 也是未知數,畢竟現在的統計資料週期太短,沒有太大參考價值。除去 2017 年因發行時間早而收穫大量牛市福利的平臺幣,實際上大型交易平臺的平臺幣兌比特幣的匯率大多是平穩執行,或略有小幅增長/縮水,雖然較穩妥,但也不會出現爆發性收益。

在美股這樣成熟的資本市場,我們找到並對比了盈透證券和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 9 年裡的投資回報情況,比較美國券商股和大盤之間的收益關係。資料顯示,盈透證券並沒有跑贏納指。

而仔細翻閱盈透證券在 2017-2018 年的財報,我們又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利潤並沒有增長,股價反倒出現大幅拉昇,其原因不過是市場整體多頭情緒的帶動。

這一點和加密貨幣裡平臺幣的觀察結果一致。我們往往高估了某一次回購銷燬額對幣價提振的短期作用,而低估了市場整體趨勢對平臺幣價格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能夠總結出,投資大型平臺的平臺幣回報也就是 beta 收益左右,熊市不會超跌太多,牛市也不會一騎絕塵,總體還是會迴歸市場均值,但是比較穩健。

那麼,投資平臺幣就真的高枕無憂了嗎?在區塊律動 BlockBeats 看來,平臺或有以下幾大風險。

第一是暗箱操作。除了交易平臺自己,沒有人能夠準確知道該平臺的營收究竟是多少,也就是說在沒有監管的背景下,交易平臺銷燬代幣的數量具有很高的可操縱性。當然,我們還是能夠從銷燬平臺幣的區塊鏈地址中算出銷燬金額,倒推利潤去做大概地評估。

第二是邏輯悖論。平臺幣不能像證券一樣直接給現金分紅,這不僅是敢不敢於公開操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會帶來監管麻煩。而回購銷燬和直接分紅的收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這個不確定性極強的行業,直接分紅顯然比回顧銷燬更加直接,只有到後期,回購銷燬到達一定規模時,才有可能產生超過直接分紅的收益價值。這裡面的詳細論證就不展開闡述了。

另一方面,不少交易平臺主體公司已經選擇借殼上市,如何平衡股票和平臺幣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大疑問。況且不少交易平臺生態中不只有一種平臺幣,交易平臺的整體權益是否會再次被稀釋值得懷疑。

最重要的是,平臺幣的究極風險是監管黑天鵝。倘若某些監管政策落地,是否會真的允許「平臺幣」這種資產形式的存在?

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像比特幣、以太坊這樣的主流數字資產不會有太大的監管壓力。它們的下限就是維持現狀,上限則可以光明磊落的在完全合規化的平臺交易,因為這樣的幣種是完全沒有「公司」或者「證券」屬性的。

而這一點顯然不適用於平臺幣。

結合前文所講的平臺幣資產特性,我們甚至可以說投資平臺幣有些像期權的賣方策略,大概率穩健,而小概率黑天鵝。由於大概率穩健,大型交易平臺的平臺幣適合在投資組合中進行資產配置,對沖標的風險、平滑淨值;由於小概率黑天鵝,平臺幣並不適合滿倉介入,因為監管政策永遠是個未知數。

「Smarter, Faster or Cheat.」天資聰穎、殺伐果決、內幕交易,如果這三項你都沒有,那需要好好考慮憑什麼在市場賺錢,大多數人憑藉的就是「趨勢」。而任何「趨勢」都有大小級別之分,背後的思考也有深淺之分。洞悉資產漲跌背後的真實邏輯或許不能讓你賺錢,但至少能讓你少虧一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