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和比特幣暴漲背後的邏輯

買賣虛擬貨幣

巴菲特說過,黃金本身沒有價值;巴菲特還說過,比特幣本身更沒有價值。但是這兩類資產過去這些年的表現讓巴菲特和世界大跌眼鏡,黃金在過去20年裡上漲了3300%,比特幣上漲了1800%。很多機構投資者都戲稱,要按照巴菲特的負面清單配置資產。在調整策略前我們來一起探討這兩類資產價格暴漲背後的邏輯和動因。

過去的50年,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想在低經濟增長、低勞動參與率的條件下,維持高社會福利支出。其演進路徑是先透支經常盈餘,再倒逼公共物品和基礎設施支出的消費化,最後陷入舉債度日的狀態無法自拔。當債務膨脹的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債務人開始違約,債權人開始恐慌,於是債務危機爆發,資產泡沫爆裂,倒逼各國央行採取量化寬鬆,把債務損失轉嫁給貨幣的持有者。至此主要資產價格重新普漲,股債雙牛,資產泡沫的膨脹開始肆無忌憚,甚至未來可能透過立法加以保護,如圖1所示。聯儲本輪說好的加息、縮表,路程還未過半,便打道回府,重走老路,又開始準備降息。黃金和比特幣大漲是因為它們隔離於這個本質上相互繫結的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外,所以價格受到的稀釋較少。

圖1 主要資產價格變動趨勢

主要發達經濟體之外的國家基本都是這個問題的受害者,因為美國、歐洲、日本是處於全球貨幣環流體系上游的國家。而下游的國家為了穩定幣值,擴大對外貿易,都會選擇與上游國家的貨幣掛鉤,理論上來說,這些國家的貨幣都是美元的信用衍生品,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國。我國的廣義貨幣總量,在2000年時是14萬億,在2015年膨脹到140萬億,現在是189萬億,由此造成了國內以房地產價格為主的資產泡沫,如圖2所示。很多人認為,我們國家是全球貨幣超發最嚴重國家,而實際上中國可能是全球貨幣增速最慢的國家。

圖2:貨幣總量與名義GDP總量走勢圖

理由如下,貨幣上游國家的發鈔特徵是,在本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內,抵押本國資產來發行貨幣,有這種特徵的央行多是主動氾濫貨幣的代表。以聯儲資產負債表為例,國債佔比55%,MBS佔比40%,這還是縮表後的結果。而我們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內主要是美元和他國貨幣,即外匯佔款,佔比60%,2015年的最高峰達到81.3%。我國過去20年名義GDP平均增速11.55%,而貨幣增速15.36%,貌似貨幣增速過快,但如果扣除掉外匯佔款部分,貨幣增速僅有-42.05%,如圖3所示。可見,我國的貨幣增發是應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超發貨幣的被動之舉,目的主要是平衡匯率,以維持正常的經貿關係。其它貨幣下游國家有著相同的境遇,被動稀釋發達國家債務,為他人的不勞而獲買單。

圖3:貨幣增速走勢圖

根本問題在於世界舞臺的這些貌似發達的富豪經濟體一直都想不勞而獲,而且從來也沒有打算痛改前非。“不勞”和“而獲”本身就是一個Dilemma,無法解決的兩難。歐洲和日本都深陷於產業空心化、債務危機和資產泡沫。政府一方面希望本國國民錦衣玉食、輕鬆度日、坐享其成,另一方面認為自己的制度文化200-300年來冠於全球,無需進化和變革。如果一個經濟體不艱苦奮鬥、銳意進取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難道讓世界反過來停下來,遷就這個經濟體?問題是客觀世界從來不遷就任何人,無論是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大和民族。

從現實情況來看,美國似乎和日歐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本質上其實走的是同一條路,只是美國打造了五位一體的全球控制體系,讓美國人可以真正做到躺著賺大錢,而歐洲和日本無法染指。這個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全球美元體系、全球能源體系、全球軍事同盟、國際金融市場、全球農產品銷售體系。五個強大而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系統,共同構建了美國的財富堡壘,其它國家很難撼動。但堡壘自身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主要由於凡是能躺著賺錢的技能,都具有財富詛咒效應,即短期不勞而獲,長期不能勞,也無法獲。不勞而獲下的人性,反過來會侵蝕不勞而獲賴以滋生的系統,因此才會出現“富不過三代”。

前四個體系大家都耳熟能詳,所以本文以美國的全球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例。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問題一直是本次中美貿易戰的焦點,特朗普關心農產品出口當然是為了選票,但要深入瞭解這個問題,還需要了解美國的農業產業現狀。一提到農民和農業生產,自然讓人聯想到歷史上中國農民耕種、勞作、謀生之艱辛,但這些遐想與美國農民的生活大相徑庭。美國農業產業是機械化大農業生產方式的典範,佔全國人口1.8%的美國農民,不僅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農民的倉庫裡堆放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四驅拖拉機、風鑽機、農用軌道拖車、捆草機、播種機等等。還有安裝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大型拖拉機,由電腦控制作業,無需人工操作,而且耕種質量極高。農場大量採用直升機進行耕作管理,幾乎所有大型農場都已經安裝了GPS定位系統。

由於採用機械化生產模式,再疊加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美國的農產品價格僅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三分之一。美國優勢作物從農產品產量結構上來看,粗糧佔比最大,達到 69.15%,其次是油料,佔比達到 23.49%,對應的玉米和大豆也是美國最具優勢的兩大作物,產量全球佔比接近三分之一,居全球第一。而美國農民主要的工作則是僱人操作機械,春耕秋收,種子由機器種在地裡,錢是自己長出來的,期間基本不必勞作。況且地還沒種,農產品已經可以透過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變現,大量的時間是在鎮上小酒館度過,因此美國農民在美國社會分層中比較偏“食利一族”。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美國媒體的一篇文章,為美國的“農二代”擔憂,由於跟隨父母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嚴重脫離社會,無法融入非農群體,更不要說參與非農就業。文章做了統計,鎮上提供免費的小學生足球訓練,來自農民家庭的學生多數對此非常有興趣,但是由於早晨起不來床,父母懶得接送,缺乏與人溝通的自信等原因,最後多數缺席。連足球訓練都無法參加,更不要說基礎教育和就業了。所以,一旦我國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美國農民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其固有生活模式就會被打破。而更要命是,這一群體難以適應其它生活模式,形成了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的窘境,也就形成了特朗普政策上的掣肘點。

再例如美國一直強調的,我國的專利竊取和強制技術轉讓。我們參考了一些美國商務部提出的案例發現,美國公司20年前轉移到中國來生產一些產品,但並未透露相關核心技術內容。他們認為20年後中國人還是不應該會,如果會了,就是竊取,或者強制轉讓的結果。但是當今世界的技術變革日新月異,20年前的技術,中國人生產了5年不會,10年不會,20年還不會?!美國能有幾種這樣的科技創新呢?一個國家想維持自己引領全球科技進步的主導地位可以理解,也值得尊敬,但這種理想應該建立在不斷追求科研增量領先地位的基礎上。而不是寄希望於存量的歷史成就,幻想自己的合作伙伴在為自己生產相關產品20年後,依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如圖4所示。事實上以中國現在的科技實力來看,創新與製造完全依靠自主研發,根本沒必要去竊取和強制轉讓美國5-10年前的技術。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內,又想在某一區域製造和銷售自己的科技產品,又想不帶動當地的科技產業進步,又是一個只有美國人才能想象出來的Dilemma。

圖4:各國科技實力走勢圖

有機系統內部存在寄生現象很正常,但如果寄生客體和寄生思維氾濫,就會摧毀宿主系統。解決發達經濟體的富貴病看似簡單,應鼓勵個體的價值創造,摒棄“寄生”、“食利”思維。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讓習慣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群體重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誰能做到呢?美國、歐洲、日本並不缺少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領袖或先知,在2000年以後,各國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但是真正能實施,且產生效果的案例少之又少。一方面是來自中國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的替代,另一方面是基於自身的食利問題無法根治。以美國為例,特朗普減稅降費推動全球製造業迴流美國,並聲稱已經有142家跨國企業迴歸美國本土,但IHS Markit上週報告稱,截至2019年5月,美國製造業增長放緩至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就業崗位僅增加7.5萬個,大大低於預期。美國製造業無論是規模、效益、品類,還是就業人數都在不斷下滑,目前還看不到挽回頹勢的希望,如圖5所示。

圖5: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及佔比

我們回顧一下50年前美國、歐洲、日本最輝煌時的主要產業,其中包括:航空、家電、時尚產品、紡織、汽車、環保、裝備製造、新材料、通訊、新能源、半導體、電腦終端等等,現在這些領域基本都被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佔領。日本的白色家電和汽車產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稱霸全球,何等輝煌,現在這些領域的產銷量第一都是中國,如圖6所示。日本一直想找回失去的30年,但我認為接下來,等待日本的是繼續失去的50年,它再想回到相關領域,或者創造新業態,回到上個世紀的巔峰狀態,要先過中國這一關,問問中國企業答應不答應。面對上述問題,主要發達國家從本世紀初期採取的措施都是,對內調整產業結構,對外降低貿易逆差,但都收效甚微,最後只能以最簡單的手段維持僵局,這個手段就是“量化寬鬆”。

圖6:各國主要產業產銷量佔比情況

量化寬鬆的結果是導致債務資產貨幣化,加之貨幣貶值,最後的結果就是資產和貨幣一起貶值。這個結論與我們的常識不符,我們平時認為資產泡沫意味著資產價格在漲,貨幣在貶值,其本質是因為我們選擇資產作為考察目標,選擇貨幣作為衡量標準。如果我們換個維度,選擇一個獨立於體系之外的,供給量基本不受需求端影響的剛性供給資產,來衡量全球其它資產和貨幣,你會發現,所有其它資產都在貶值,而這類剛性供給資產就是以比特幣和黃金為代表。為什麼所有資產都在貶值呢?因為全球金融市場上主要的金融資產和貨幣源自於發達經濟體,如上文所述,這些經濟體的的勞動生產率在下降,產出增長率不斷衰退,最終導致資產底層的現金流回報持續降低。如果這樣的長期趨勢不能扭轉,即意味著從中長期來看,黃金和比特幣依然具有長期上漲的空間。這就好像我們坐在一個不動的觀光電梯內,看到電梯外有一個固定的廣告升空氣球就在眼前,當電梯下降時,我們看電梯內的人和物,都是靜止的。但我們再回頭看氣球時,發現氣球升的好高!這個氣球指的就是黃金和比特幣。

注: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引起的長期資產價格變化趨勢,以及在此條件下的黃金和比特幣資產的價格驅動因素。其中沒有包括短期的一些影響變數對黃金和比特幣的影響,例如:美伊衝突升級,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霍爾木茲海峽油輪襲擊事件;中美貿易問題懸而未決,G20會議依然存在變數;美國原油產量本月暴增,導致美國與原有的主要石油出產國之間的關係有合作轉為競爭,海灣國家逐漸開始脫離“美以體系”,也加劇了原有的美俄矛盾。以上問題將在後續文章中詳細闡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