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財富34億大雷引爆的思考:DEFI可有效降低傳統金融風險

買賣虛擬貨幣

【互鏈脈搏訊】諾亞財富踩雷事件後,金融行業從業者兼區塊鏈愛好者TideChain聯絡了互鏈脈搏,並就此事發表看法。雖身處金融行業,但TideChain對區塊鏈也有較深研究,可以說是“一個被金融耽誤的計算機工程師。”

作者:TideChain

簡介:TideChain是新近入駐互鏈脈搏的專欄作者,有近10年投融資經驗,現就職於TOP10金融控股企業,專注於資產證券化,結構化投融資業務。曾參與完成TOP20地產企業數筆類REITS、ABS、CMBS證券化專案,股權投資基金、債權投資基金業務。熟悉銀行、證券、信託、資產管理公司、財富平臺等金融機構運作模式、業務模式,行業資源豐富,累計投融資業務規模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以下是TideChain關於此事的看法:

本週金融市場發生了一場大事兒,可能各位吃瓜群眾已經從各個渠道瞭解到了諾亞財富與承興控股34億債權融資踩雷相關文章,筆者為一名10年傳統金融從業人員兼區塊鏈愛好者,根據自己對區塊鏈DEFI的瞭解以及傳統金融的經驗,來淺談一下此事件類似踩雷事件中透露的未來區塊鏈金融發展中機會,第一次發文,請各位看官手下留情。

一.諾亞財富-承興控股34億元債權融資持續發酵

因為整個事件現在並沒有官方給出的正式答覆,所以根據筆者個人從業經驗對事件做以下推理:商界花木蘭羅靜所實際控制的承興國際因為自身原因需要有一筆34億元的融資進行週轉,於是偽造了與京東的應收賬款融資的資料,並向中國最大的第三方財富公司諾亞財富的關聯公司歌斐資產進行了融資申請,抵押物為京東的供應鏈應收賬款債權和香港上市平臺承興國際控股6.77億的股票質押,歌斐資產成立債權投資基金後,諾亞財富旗將此基金作為債權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向其平臺高淨值客戶進行銷售。

故事發展到這一步,其實是皆大歡喜的,承興給的成本夠高,港股上市公司股權作為抵押物夠硬,且京東肯定不會賴賬的。諾亞財富保守估計拿到了4-6%的代銷收入、歌斐資產拿到了1-2%的基金管理費、投資人拿到了7%的固定收益,所有人皆大歡喜賺盆滿缽滿。但就在上個月這個筆融資兌付出現了逾期,京東對外官宣自己內部並未查出承興國際有應收賬款記錄,隨即羅靜被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報警抓捕,傳說中是從她的辦公室把羅靜帶走的,媒體發酵第二天,承興國際控股(02662)、諾亞財富(NOAH)股票大跌,股民和投資人一臉茫然的為這次中心化金融平臺風控失效的結果買了單。

隨著事件繼續的發酵,包括其他幾個信託機構可能也會陸續踩雷,但作為局外人我們最先想到了以下問題,希望這些問題可能在未來的去中心化金融中會迎刃而解。

1. 在基金成立前難道歌斐資產沒有對京東的應收賬款進行盡職調查嗎?基金管理費為2%的話,相當於每年6800萬元的收入,拿了這麼多錢卻不負該有盡職責任?

2. 諾亞財富與歌斐資產屬於同一實際控制人,自己左手對專案進行立項審批、風控稽覈,右手拿著產品向自己的高淨值客戶銷售,這種前場後店的模式作惡成本是否太低了?

3. 在現有的傳統資產管理模式下,投資人的資產該如何合理配置保護本金安全?為了年化7%的收益,把本金丟了,結果令人唏噓。

二.傳統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的劣勢

其實以上問題是現在國內大部分傳統資產管理平臺共有的問題,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財富平臺等,行業內有句名言“沒有踩過雷的機構就不算真正的機構”,也證明了此類事件的普遍性與必然性,無非就是有的平臺規模較大,可以發行資金池產品覆蓋踩過的雷,有的規模小的只能跑路了。由此不經聯想起了這些年國內大量的P2P固收理財平臺跑路、私募基金公司跑路、銀行信託踩雷等事件,但為什麼這些規模大到千億級別,小到千萬級別的資產管理機構會有踩不完的雷呢?而且我們並沒聽說過國外大型的公募基金或正規資產管理機構跑路的事件呢?(除了百年一遇的08年金融危機中幾個倒黴的美國投行)

其實透過以下幾點傳統資產管理平臺運作的弊端來分析,上面的幾個問題我們便會有了自己的答案。

1. 0和1的遊戲:大部分跑路或者踩雷的資產管理平臺絕大多數投資的專案為非標債權固定收益專案,所謂非標債權專案就是沒辦法標準化以後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債權資產,這種專案其實本身就有很大的信用風險,實質上是0和1的博弈。就拿承興的這個事件舉例,假如公司本身執行良好或者現公司現金流良好,投資人的錢拿回來或許有保障,但隨著巨集觀經濟情況惡化、債務人行業進入衰退期、債務人突發經營狀況風險等情況,那這種專案還真容易踩雷。

2. 風控投資過程封閉化: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市場上大部分理財的產品甚至包括銀行的理財產品,你在諮詢的時候只會拿到一份製作精美的PPT(騙騙他),基本所有宣傳套路是一致的,底層資產優質,公司信用良好,朝陽行業,公司現金流良好,但請問有幾個投資人可以看到其內部風控工作流程,現金流預測,專案評估報告?答案是沒有。所以國內大量的這種封閉式非標債權固定收益產品風險控制流程投資人是無法掌握的,這就導致了作惡成本非常低和風控能力不足,並且相關從業人員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關心投資人的風險。

還是拿承興事件舉例,假如說此次事件是諾亞財富專案團隊也好汪靜波個人也好,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故意放鬆風控環節怎麼辦?那在投資前的盡職調查與風控審查環節有投資人知道其中的貓膩嗎?沒人知道!最後結果便是投資人用自己的本金,為了資產管理平臺的貓膩買了單。類似現象現在行業內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小平臺接設定假的標的自導自演,因為他們知道其實把資金借出去了風險更大,但為了賺代銷費用和資產管理,索性形成資金池業務,久而久之變成了龐氏騙局,東窗事發以後直接跑路。

3. 財富銷售資產管理一體化:其實現在大家有空可以去調查一下,已經踩雷的和正走在踩雷路上的資產管理平臺有一個共同特徵和趨勢,那就是大部分平臺實質上是左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設立理財產品賺基金管理費或者資產管理費,右手成立財富公司代銷自家產品賺代銷費,美曰其名是上下游整合利潤最大化,但這背後卻帶來的不小的風險。就拿諾亞財富和歌斐資產舉例,兩公司實際控制人都為汪靜波,歌斐資產成立基金進行投資,諾亞財富對其高淨值客戶銷售此基金份額。那麼兩個公司的投資經理、風控經理、理財經理幾乎就被利益繫結到了一起,要麼這一單做成了,大家一起賺提成,要麼做不成明年都得另尋下家。也就是說這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專業人員在投資之前會主動的向第三方外部管理機構或者投資人去揭露其中的風險,齊刷刷的選擇站在投資人的對立面,且對風險問題視而不見。

當然此次事件最後的結果大概率也是諾亞財富所有專案參與人員年終獎、提成賺到手軟,但不用付出任何法律責任、或者懲罰,充其量只對投資人一句“對不起,投資有風險。”,投資踩雷專案的顧客卻孤獨無助的站在破產邊緣的寒風中,甚至有的高淨值客戶可能因為這一筆投資直接反貧了。持有其他類似還未到期理財產品的投資人雖然並未站在寒風中但卻同樣是在瑟瑟發抖了。向天一聲長嘆,如果早知這樣,還不如直接在幣圈交易所隨便找個幣投了,了不起也就是個腳斬,至少還有活著出來的機會,遇到牛市了甚至有賺錢的機會,也比在某某資產管理平臺上任人宰割要強。

三.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現有的傳統金融中的問題?

其實根據以上諾亞財富的事件,我們大部分的普通投資者已經對這種資產管理平臺的風險點在哪裡看的很清楚了,那未來如何透過技術手段讓風控和投資環節更加透明,杜絕類似事件再發生呢?答案也許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今年最火爆的臉書Libra專案已經在嘗試突破傳統金融機構的邊界了,雖然白皮書裡並未赤裸裸的向傳統金融機構提出挑戰,但未來Libra如果落地,那麼它第一個打破的就是商業銀行對支付、轉賬業務的壟斷。但對於更大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未來的DEFI世界裡的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會是什麼樣子的呢?也許我們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思維抽絲剝繭,慢慢找出解決承興事件中傳統資產管理平臺弊端的方法,從而慢慢的拼湊出未來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的模樣。個人覺得未來去中資產管理平臺應該滿足以下幾點:

1. 利益劃分:首先,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大致分為四個參與角色,其中包括平臺方、投資人、資產方、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包括不限於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公司、稅務諮詢公司等,以下簡稱第三方機構)。資產方向平臺管理提出資產通證化申請後,由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相關資產的審查、結果形成報告後上傳平臺,報告上鍊後可信可查、並實行打分制。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費用不再由資產方出資,而是在資產上鍊完成後由通證按比例進行兌付,以及使用其他手段倒逼第三方機構站在投資人角度對資產進行各方面嚴格審查,從而杜絕資產方、機構方、平臺利益達成一致,作惡成本降低、風控失效的情況發生。

2. 平臺結構透明:資產通正化之前完全由投資人根據第三方評審結果來判斷是否參與投資,在投資前第三方機構審查報告上鍊,投資人可隨意檢視,設定申購期限與申購比例,如在期限到期之前未達到申購比例,則取消此次資產通正化募集。平臺方在整體交易中只負責工作協調,完善平臺技術,資產通證化等工作並不參與最終決定,最終形成劣質資產完全退出平臺,優質資產供不應求的局面,完全由投資人及投資人社羣主導的良性閉環平臺生態。

3. 資產流動性:根據上述亞財富踩雷的分析,我們發現實際上大部分踩雷的專案是封閉式非標債權固定收益產品,其原因就是資產流動性不足,配置不夠分散、要麼到期兌付要麼到期踩雷,中間完全沒有任何緩衝餘地。為何國外的大部分資產管理公司沒有遇到這麼密集踩雷的情況呢,因為國外大部分可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已經實現了證券化,地產基金(REITS)、股票、債券、債券基金、大宗商品等,投資人或資產管理公司完全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巨集觀經濟情況、風險喜好度完全自主進行資產管理配置。但由於歷史原因,我們國家的資產證券化水平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未來DEFI世界的資產管理平臺需要解決傳統金融的弊端,就需要在平臺提供豐富的、可控的、流動性強的資產、讓投資人根據自身的喜好度進行資產配置,同時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隨時隨地最佳化資產配置。

4. 去中心化:在未來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探索的路上,去中心化是其發展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平臺方、資產方、第三方機構將無權利直接決定資產的估值與是否具備通證化資格。投資人根據資產的完整性、評估報告的嚴謹性,用自己手裡的資金對資產投票,形成完全平等的良性生態,完全杜絕了傳統資產管理平臺在投資與風控過程中作惡、風控失效、腐敗等風險。

以下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對比一下傳統資產管理平臺與DEFI世界裡去中心化資產資產管理平臺的優劣勢:

四.未來市場的展望

其實現階段大部分傳統金融機構都是在利用自己牌照優勢進行無風險套利,可能大部分買過理財的朋友都有過切身體驗,年化4%的理財標的都得去搶,無非就衝著銀行的剛兌能力,但是從去年國家去槓桿和取消剛對的政策下發以後,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所有的理財產品已經不再有保本保息的字樣出現,也就意味著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會剛性兌付了,同時銀行保險法的頒佈也意味著國家給銀行兜底可能性大大降低,如銀行發生破產等情況,那麼個人存款保險理賠的上線只有50萬元。

未來整個市場資產管理需求將達到幾百萬億的規模,在中心化金融機構打破剛對以後,傳統金融機構的最後一點優勢蕩然無存,躺著賺錢將會成為過去式。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的出現將為投資人帶來流程透明、資產豐富、流動性強的通證化資產,將大大的彌補傳統機構的劣勢。

如今,DEFI的發展勢頭已經勢不可擋,每個細分領域都產生了很多優質的專案,同時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團隊正在為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臺的實現而付諸努力。希望未來他們可以為所有的投資人帶來公平的機制,透明的平臺以及穩定的回報。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