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自由 | 幣圈的自我渲染 & libra和公鏈背後的公地悲劇

買賣虛擬貨幣

/1 幣圈的渲染文化

這兩天央行數字貨幣被刷屏,看到有不少文章吐槽:

怎麼都是dcep,壓根跟b圈就沒什麼關係,一看到這種標題就不想開啟。

但其實咱們換個角度再想一想,就迎刃而解了。

1、不寫這個寫什麼?

2、寫其他的,你就愛看嗎?

3、到頭來你不也會就這個話題吐槽兩句,不就說明真沒有很多的話題可以寫?

我覺得這三連問,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說到底還是說明b圈太小了。

如何去理解這個“小”呢?

一是應用少,二是流量少,三是生態小。

想一想應用多了,生態廣了,可分類的話題和領域也就多了。

不會所有人都盯著一個話題或者輿論,就好像生活裡可以有明星板塊,有科技,有生活,有藝術。

可以各投所好,紮根在不同領域裡。

但幣圈這個名字就已經註定,它肯定是圍繞幣,而且還是個小眾圈子。

要麼談炒幣,要麼。。。真心不多了。

只要關乎到幣價,不管是利好還是利空,都是最大的焦點。

像前幾天的央行數字貨幣,利好、利空的解讀都有,對吧;

昨天eos和以太坊出現在區塊鏈服務網路BSN,也被視作是大利好。eos還暴漲了近10個點,效果立竿見影。

有人分析說這是有心人故意拿來放大利用。

我倒不這麼認為了,因為壓根不需要,幣圈就這麼點兒大。犯不著“有心人”去耍心機。所有媒體和作者,都是第一個搶著拿話筒的人。

還記得過年期間的BM言論麼,當時的輿論,幣圈一陣翻雲覆雨。

eos歸零論;再買eos吃翔論;還有什麼BM,請你學做個人;以及別舔BM了,在這種問題上洗白的都是賣國賊。

說這些話的,還真不是莊,是我們。

我倒覺得BM挺冤的,如果再看看最近川普說了什麼,相信你也能理解。

福奇是誰?

美國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累計為6位總統提供公共衛生政策諮詢,效力了近50年。

人稱美國鍾南山,現在一直跟在川普身邊。

川普先是轉發了一條“炒掉福奇”觀點的言論,媒體看的目瞪口呆。一追問,川普一臉委屈:

沒有呀,我怎麼會炒掉他,你們誤會了!

那在此之前,難道他就不會考慮到這種尷尬的境地嗎?可能還真沒有。

但在國內,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

今年的疫情,其實更有助於我們去了解很多的國家,他們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和文化習俗等等。

你會發現,他們就這種特性,一方土地孕育一方人。

英國的群體免疫看上去很扯;

印度的衛生條件和群眾文化素質,在我們眼裡,根本就不處在同一時代;

美國的川普和BM,他們的思維方式不都有著共性麼?

沒想到什麼特別好的詞,大概就是“說話不怎麼經過大腦”。但這不是在調侃他們,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給我們的一種感受而已。

當了解到這些,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我之前,也覺得BM言論風波背後,是有人故意在使亂,製造輿論。那種角色很神秘,一般被稱作莊家。

其實都輪不到他們出馬。

前天我提到dcep,說只要它推出後,不順帶干預幣圈的發展,那就是鐵打的利好。

一來是圈內足以自我渲染;二來是會促進圈外人的流入。

重點是前一句。

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去推特里刷一刷,一般什麼人會奶比特幣?

是交易所的老闆們,幣安趙哥說比特幣能到10萬;國外coinbase交易所的老闆光頭佬,也經常這麼幹。

別說他們,我們聽到一點風吹草動,都特別興奮。圈外一有什麼利好,只要能跟幣扯上關係,趕緊上頭條。

通證文化會衍生出一個詞兒,叫利益共同體,它一直都在發揮作用。大家手裡有幣,都是受益方。

那句“持有一個幣,不去傳銷它是不對的”,就是這麼來的。誰又會跟自己過不去,幣圈本來就是個高度逐利的地方。

在幣圈,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血流滿地,還以為是誰幹的,其實我們自己手裡也都拿著一把小刀。

保持清醒,很重要。

/2 不斷妥協的libra,反公地悲劇

不出意外,libra也會被刷屏。

事實上它與幣圈的距離,比dcep近多了。它跨境支付的概念,直接就是奔著區塊鏈的核心和公鏈去的。

現在它不斷妥協,給幣圈什麼啟示呢?

談區塊鏈,你越想去純粹——越小眾,路越窄,越不受待見。

libra這次改版,最核心的調整,就兩點:

一、之前錨定一籃子貨幣,現在不了。只錨定單一貨幣,比如1:1美元;1:1歐元等等。

這麼一改,就真的越來越像usdt了。

反觀usdt也是以美元作為錨定而發行,但我們卻從來不畏懼它在結算領域的破壞力。

可能一是規模太小;

二是發行主體tether公司合規性、透明性很差。

libra背後是臉書的20多億使用者,現在又在積極擁抱監管。

這20多億使用者,一旦能覆蓋掉幣圈的幾千萬使用者,便利性再能跟上,usdt岌岌可危。

但都是在這些前提被滿足的情況下。

usdt的對手從來都不是別人,是自己。想活下來,得靠自清和自救。

否則,一直都是那顆要爆不爆的雷。

二、放棄無需許可公鏈的運作,變成了區塊鏈技術+監管共同推進。

今天看到一個詞,叫公地悲劇

指有限的資源註定由於自由使用,和不被限制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每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過度佔用資源,最後殃及所有人。

有個形象的例子常常被引用。

說有一塊肥沃的土地,所有農民都可以使用,都把奶牛放上去放牧。

只要所有牛的食草速度,比這塊草地的生長速度慢,資源就不會被剝削掉。不會因為過度放牧,導致不可持續。

但是,農民都是自利的,多放一頭牛,總對自己有好處。當所有人都這麼想,這塊公共區域就會被摧毀,這就叫公地悲劇。

公地 and 公鏈。

我一直都覺得區塊鏈的真身是公鏈,公鏈追求的是去中心化、開放、透明。看似對我們每個個體都好。但一旦真的實現起來,也是一塊公地,會引發很多問題。

我們追求去中心化,其實都沒有錯。

但是,凡是好處歸個人,成本和風險歸集體承擔的,都暗藏著公地悲劇。

還有一個概念,叫反公地悲劇

建立一個管理方,讓管理者和所有人一起決策和制定規則。大家都在規則裡玩耍,共同維護這塊公地裡有限的資源,又能平衡各自的利益。

這時候想想,公鏈為什麼要有治理?

因為公鏈就是一塊公地。

eos的dpos機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1個超級節點參與治理決策,每個eos使用者手裡也都有投票權。

但eos也有弊病,超級節點的權力過大。我們普通個體的投票權基本相當於0,交易所手裡捏著大把的eos,幫我們做決定。

說白了,擺在公鏈面前,需要一個權力更大的角色來制約,防止作惡。

所以,libra為了擁抱世界,妥協給了監管。

我們呢,在自我滿足裡,驕傲地苟活著,既光明又黑暗。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我們在不同的路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