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學和激勵機制設計入門

買賣虛擬貨幣

前言

免責宣告:文章中涉及到的內容均為我個人的想法以及觀點。本文章並不是一篇學術論文,但是提供了許多有關構建通證經濟系統方面更為實際的觀點。本文假定讀者已經熟悉 PoW、PoS、Defi、懲罰(Slashing)、銷燬、Uniswap(譯者注:PoW、PoS 為區塊鏈中的兩種共識機制;Defi 表示去中心化金融;懲罰和銷燬為通證經濟中的兩種機制;Uniswap 是一種去中心化交易演算法) 等通證經濟學基本概念。

該主題涉及到的內容甚至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我會盡量保證文章的高質量。如果你想討論經濟系統中的倫理、理論以及學術方法,請私下聯絡我,因為我將會在這篇文章中省略這些內容。我寫這篇文章僅僅用了 10 個小時,因此這篇文章缺少相關參考資料以及引用內容。

作者:Richard Li

原文連結:https://therichardli.com/token-economics-and-incentivized-crypto-economics-mechanism-design/

區塊鏈正規化

正在高速發展的新興加密貨幣經濟系統是一個很值得深究的領域。我喜歡將 Web 3.0 描述成價值網際網路,這裡並不是指價值的交換,指的是一種全新的價值創造的形式。

然而,Web 2.0 的公司是由利益驅動的,Web 3.0 的公司是由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驅動的。

Web 3.0 是一個全新的經濟系統,在價值以及激勵方面有著創新的方法。

在我看來,以往對於傳統經濟系統的學術研究(例如估值、股票、槓桿和定價理論)在應用於新興的通證經濟系統的場景時顯得並不是那麼適用。傳統的經濟理論並不能完全捕捉到 Web 3.0 生態系統中所創造出的全部價值。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這項研究❶是使用傳統方法的最佳研究之一。

第一部分:通證經濟的四個階段

觀察目前正在構建的所有加密貨幣專案,我從中總結出了通證經濟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建立於前一個階段的特性之上,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並不是很明顯,但是請記住,這些階段劃分是一般化的、通用性的。它們忽略了一些細微差別和複雜細節,以便更能夠對通證機制設計有一個更高抽象層的認識。

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經濟框架的特點是,它是由投機和交易量驅動的簡單、直接的 S 型曲線(譯者注:一種經濟增長曲線)。這類協議包括比特幣、萊特幣、狗狗幣在內的以及其他使用工作量證明(PoW)共識機制的協議。

這個框架的特點是,通證流通速度高以及對於價格預期帶來的持有慾望低。代幣流通速度高的原因❷是礦機廠商不得不透過出售代幣來回收成本。

這導致了這種型別經濟系統一種的零和博弈:價值流入(用於挖礦裝置、運營成本等)等於鑄造通證的輸出價值(來自投機)。透過持有通證(不交易)可以限制通證的市場供應量,從而降低通證流通速度。

儘管在這個系統中有交易手續費,但是交易手續費可以說是小到可以足以將整個經濟設計模型被認為是一種零和博弈。

例如說,以太坊每日交易手續費為 97,433 美金,每年 35,560,000 美金。但是和以太坊 206.6 億美金的總市值相比,每年的手續費僅佔其中的 0.17%。我相信很多人會試圖討論其中帶來的複雜性,但從更抽象的角度來看,它應該被定義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因素。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框架引入了新的機制,它試圖創造更高的使用者粘性(更少的波動)以及提高通證持有者的參與度。支援智慧合約的協議,例如,以太坊(目前是 PoW 共識機制),EOS(PoS 共識機制)(譯者注:EOS 共識機制確切來說是 DPoS)以及一些類似專案會透過社羣治理以及抵押激勵的方式來降低通證的流動性。

舉例:Decred 有兩個經濟模型槓桿:一個是可預測的通脹供給曲線❸;另一個是社羣治理結構❹。其供給曲線與比特幣很類似,只不過加入了 PoS 挖礦、投票以及獎勵池的新特性。

硬性供應上限為 2100 萬的目的是為貨幣政策提供確定性,並且可以防止現存持有者的通證因未來貨幣供應被操縱而導致通證價值被稀釋。

以太坊起步於第二階段,現在正朝著第三階段發展。

第三階段:

我認為,我們才剛剛開始看到下一階段的協議經濟模型。這一階段的經濟模型會利用如下兩個或多個屬性:

通證供應型別:通貨膨脹型 vs. 通貨緊縮型 vs. 固定供應量

津貼、激勵池

通證銷燬和通證衰減

流動性池:借貸以及做市

保險池

懲罰機制

異構跨鏈互動(IBC)、側鏈間的同構跨鏈互動(ICMP)

基金會經濟

社羣治理

本文第二部分的重點將深入探討這些經濟機制屬性。以太坊被視作第三階段的產物的原因是,有許多專案在以太坊的基礎上實現了上述的許多機制。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的通證經濟框架純粹是一種思想實驗。我認為,第四代機制既是對第三代機制要素的擴充套件和最佳化,也是傳統股權和資產進入生態系統的橋樑(並非證券通證)。

目前,在加密貨幣市場幾乎沒有什麼槓桿。槓桿的存在就會產生過度抵押,這與發達國家的傳統資本市場相比簡直是一個笑話。

在我看來,第四階段的框架體系有兩個主要的目標:

創造出與房地產行業類似規模的槓桿,例如,30 比 1 的槓桿(以 3.5% 聯邦住房管理局貸款利率買一套房子)

接受擔保(甚至多重擔保)、槓桿和以及與真實世界資產掛鉤(引入真實世界身份 ID)。例如,將你的房屋產權與一份法律強制執行的智慧合約捆綁在一起,透過槓桿來借出 DAI(譯者注:DAI 是發行於以太坊網路中的穩定數字貨幣,透過抵押數字貨幣資產可以獲得 DAI)。

這兩個目標只是我認為的目前生態需要去真正推動來創造價值的事情,就像房

地產行業和金融衍生品行業在引領傳統市場的金融工程發展一樣。

第二部分:經濟機制設計概述

這一部分內容的目標是更深入的研究第三階段通證經濟框架下的經濟機制。其中有一些已經在實踐了,另外一些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就像不同階段之間存在的比較模糊的界限一樣,其中一些經濟機制需要依賴於另一些機制才能起作用,而有一些機制可以完全獨立於其它機制單獨運作。

1. 時間標度(Time Scale)

對於通證經濟,我通常會問專案方一個最常見的問題:你設計經濟模型的時間標度是什麼?

大多數情況下,一些領先的專案所才用的時間標度都是類似於比特幣的(約 20 年)。有些不太為人知的專案很少有新的想法,通常都是隨大流,跟隨其他專案的設計,使用一個固定的通證供應量,並且按不同的比例分配給不同的涉眾。

我認為,由於加密貨幣快速發展的特性,專案方應該設計一個五年到七年的通證經濟模型時間標度並且加入一個較長的專案後期設計模型(以防經濟機制以某種形式持續 20 多年)。

這可能會帶來以下影響:如果我們的通證在第一個五年裡上漲了 1000 倍,使用者就再也付不起錢來使用我們鏈上的服務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只能使用社羣治理的手段來解決了,比如發行另外一種通證或者考慮其它經濟機制。

使用時間標度來作為一種經濟模型機制的目標是在專案最初的幾年內使用最大程度上的激勵來吸引開發人員、投資者和使用者。

2. 通貨膨脹型 vs. 通貨緊縮型 vs. 固定供應量

大多數的專案都會使用通貨膨脹型的模型或者固定通證供應量的形式。通貨膨脹型的模型涉及到通證供應量的增加,它是基於這樣的假設的:隨著更多的使用者加入到網路中,需要通貨膨脹來提供支撐以及保持通證的低成本。

這種機制也會被用來支撐共識機制(例如 PoS)的槓桿,而可變的通貨膨脹通常被用來激勵通證抵押。固定供應量的方式就很直接了,通證的供應數量永遠是恆定不變的。

通貨緊縮型的模型❺不怎麼常見,我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種模型更不容易理解。當前的通貨緊縮型的模型主要是利用通證的銷燬機制來實現的。

當我們觀察比特幣和傳統市場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通貨通脹型的模型和固定供應量的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通貨緊縮型的模式仍在探索中,但是我是 MakerDAO(MKR)的粉絲,MKR 建立了一個嚴格的激勵通縮模型。我驚訝於市面上沒有更多關於這種模型的討論,也沒有很多專案效仿他們的方法。

可能會有一些論文討論的是使用哪種模型、為什麼使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極端用例以及對系統的攻擊方式等等。你可以研究一下各種不同的模型,然後決定最適合於你的專案的模型。

3. 貨幣流動

我認為,理解通證經濟模型設計一個好的出發點是理解資本是如何進出整個系統的。在我看來,在不同的系統中,資本的流入都是高於流出的。這需要對底層機制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一個比較貼切的對比例項是電子遊戲內的遊戲經濟體系。

當遊戲中產生了過多的貨幣時,一種可替代的交易資產便成為了反映其價值的標準。在《暗黑破壞神 2》中這種資產就是喬丹之石。《星戰前夜》之所以能很好地模擬出現實世界的經濟,是因為它聘請了全職經濟學家來研究和模擬遊戲中的貨幣是如何流入和流出系統的。

這有一個《華爾街日報》的示例。《星戰前夜》的遊戲內建經濟平衡得很好,並且具有恰如其分的激勵系統來支援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你可以看一下 2019 年 9 月這篇研究《星戰前夜》經濟系統的文章❻。

讓《星戰前夜》的經濟系統更有趣的不僅僅是開發者利用了各種各樣的機制,還包括他們如何透過一個叫做 CSM 的系統來整合社羣的投入, CSM 是一個基於社羣代表的選舉系統。

CSM 使系統能夠快速響應和處理系統中的任何衝擊。其實,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加密貨幣專案。

首先,專案方需要理解資本是如何在系統中流入和流出的,以及這些流動的背後推手是什麼。目前,許多專案僅依賴於“買家”帶來的資金,而沒有其他渠道或激勵措施將這些資金留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

這就好比是傳統網際網路企業僅僅擁有單一收入來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吸引客戶上,卻沒有一個良好的機制來留住這些消費者。通常這被叫做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客戶購置成本),但是我經常戲稱,在加密貨幣領域中這應該叫做 SAC(shill acquisition cost,韭菜購置成本,這個詞是我造的)。

在我看來,設計一個系統最佳實踐是儘量設計一個多流入少流出的系統。換句話說,提供多種方式來創造你的資金、資產、通證等等,把它們轉移到你的生態中,設計一種合適的激勵機制,留住系統中的既有資產,儘可能最小化流出的資金。

我們已經看到,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美元和其他資產不斷地湧入以太坊 DeFi 產品。

隨著能夠連線多個鏈的跨鏈技術的到來,理解其背後的博弈論對專案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智慧”顧問、交易所抵押、閘道器通證(Warpped tokens)以及潛在的衍生品也加入到了這個市場中。

示例 1:將現金透過 USDC 轉化成數字貨幣並且和你的通證直接建立一個 USDC 橋接就可以讓使用者不需要持有你的通證就能夠使用你的鏈上服務。這種方式最大程度上簡化了流程的複雜性,大大提升使用者體驗,同時為資本流入你的生態系統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式。

示例 2:現在我們假定有兩個高流動性、高市值的專案,它們的投資者多樣化,而且鏈的功能基本上都相同。專案 1 的通脹率是 8%,專案 2 的通脹率是 6.5%。

有一群投資者和使用者在尋求各自收益的最大化,同時還有像“智慧”顧問這樣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來幫助他們。如果收益率相差了 1.5%,人們就會把資產轉移到利潤更高、收益率更高的專案上。我們已經在實踐中看到了這一點,他們更關心和支援專案本身,還是僅僅關注於收益率,這是有爭議的。

示例 3:建立減少資本外流的機制。目前,能夠減少資本外流的機制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透過通證抵押和社羣治理。

一個新興的機制是 Uniswap 中的提供流動性。我是 Uniswap 的超級粉絲,並且我相信它解決了許多低流動性通證的問題(分析 Uniswap 的創新模型以及它的影響能夠單獨寫一篇完整的論文出來)。

示例 4:利用以太坊來創造 DeFi 產品吸引現金進入到你的生態中,並且再抑制其流出系統。使用者可以透過將法幣換成 USDC、再將 USDC 換成 ETH 抵押成 DAI/cDAI 來獲取收益。

這個系統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明確了這種收益率是如何實現的——這可以說是一種新的金融工程形式。

如果保持以太坊目前的狀態,停止所有現金的流入和流出,DeFi 協議就有可能憑空創造價值,就像傳統市場中的金融工程技術一樣。

最首要的任務應該是理解並組織資本、資產、通證流入你的生態系統中。不要僅僅依賴於買家,還要探索如何利用其他專案的產品或服務為你的生態系統帶來資金。最後,控制資本外流並且創新激勵機制,以降低資本流失率。

4. 津貼與獎勵池

看下 Blockstacks 的 App Mining ,每個月他們會獎勵優秀的 App 和他們平臺的開發團隊 200,000 美金。

這些獎勵按照特定的分配曲線進行發放,以激勵開發人員開發出最好、最實用的應用程式。

這與 Salesforce 等傳統應用程式平臺相比是不同的,在 Salesforce 中,第三方開發人員被鼓勵專注於開發能夠產生更多收入的應用程式,而不是有利於生態系統的應用程式。

Blockstack 的做法和開源社羣有相似之處,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激勵系統的開源社羣。開發活動可以由於獎勵變得更可持續,而不是依賴固定的、只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有效的獎勵。

他們的 App Mining 是我見過的最獨特的方法之一,也是你的專案如何構建這種新型激勵系統的一個樣板。

Centus One 目前正在做的專案是 SignOS,這是一個為 PoS 驗證節點提供的軟體。我們設想建立一個激勵池,把一部分訂閱費放入到激勵池中。

這個激勵池的一部分將被用來激勵 SignOS 之上構建的軟體、應用程式和產品的開發,這個方案類似於 Blockstack 的 App Mining。我們也可以增加賞金和激勵池的大小。

這就建立了一個正反饋迴圈,隨著使用者基數的增長,漏洞賞金和激勵池的大小和價值也會增長。這就會導致參與者們有更多的動機來保障生態的安全以及對生態進行開發。

設想如果 Cosmos、Tezos、Tron 等等這些專案拿出數百萬美金(或者數千萬美金)來為高危漏洞的發現提供獎勵!有一些專案已經這樣做了,但是大多數都沒有很好的治理系統來保證機制的強制執行、獎勵的發放以及防止獎金濫用。

截至目前,我們還沒有深入討論津貼和遊戲化(gamification)的主題。Binance 的通證(BNB)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如果一個使用者在 Binance 持有一定數量的 BNB,他就有機會在一個抽獎系統中得到參與 IEO(譯者注:一種透過使用平臺幣來購買交易所首發專案代幣的方式) 的入場券。

通證的回購和銷燬也在這種應用中創造了價值上升的潛力。Binance 有很多用例,並在他們的網站上介紹了這些用例。

在我看來,津貼和遊戲化本身將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機制。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減少資本外流的策略。這些機制可能取決於時間,也可能取決於獲得額外津貼所需的其他機制。

例如,如果通證持有者在指定的時間段內持有的最低要求數量的通證,那麼他們將獲得獎勵。Certus One 在早期開發階段對津貼機制進行了探索:將一定數量的通證投入 Certus 一段時間的散戶使用者將獲得財政或非財政補貼(有點像 Netflix 或者 Spotify 的訂閱制)。

5. 通證的銷燬和衰減機制

對於銷燬機制,你可以隨意定義它,但是對於所有現有的通證持有者來說,通證銷燬基本上是一種分紅機制。我是 Maker DAO 的銷燬機制的粉絲,但是其他專案也有其他方法來實現銷燬機制。就對經濟系統的影響而言,這是一個相當直接的機制。

通證衰減的機制只在少數專案中被提及,幾乎沒有實際的實施。最基本的衰減形式之一是在指定的時間、挖出某個高度的塊塊或者鑄造的通證到達一定數量之後,區塊獎勵(如比特幣)的減少。

通證衰減可以表示為時間和地點的函式:當某一動作發生時(可選),衰減將在某一時刻發生。以比特幣為例,區塊獎勵衰減純粹是關於時間的函式:每經過 21 萬個區塊高度,它就會減半。

在 Dash 生態系統中,主節點(masternodes)用於儲存整個 Dash 區塊鏈的資料副本,並需要擁有 1,000 個 Dash 通證才可以執行。在 Dash 價格的高峰時期,這大概價值 150 萬美金。

Dash 的持有者們可以使用預言機(Oracle,譯者注:區塊鏈獲取外部資料的一種機制,可以用於獲取外部世界的 Dash 價格),規定是如果 60 天內美元成本超過 50 萬美元,則主節點的需求將減少 50%。這將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來搭建和維護主節點,增加流入系統的資金流,並最小化流出的資金流。

另一個用例是(僅僅是一個想法,還沒有專案進行實現),降低 PoS 鏈的自我抵押數量的最低限額。例如,Tezos 的自我抵押的最低限額是該節點總抵押數的 8.25%,並且每兩年降低 50%。

通證的衰減機制可以透過很多種形式得以實現:通脹率、最小抵押限額、獎勵、流動性池 / 保險池等等。通證的銷燬和衰減機制可以用來減少可售出通證的數量,並且可以作為一種社羣治理機制來平衡長期的經濟模型設計。這些機制還可以用來應該特定的需求衝擊。你需要保持創造性,認真思考如何實現這些想法和工具。

6. 保險池和流動性池

這部分內容就是新經濟機制有趣的地方。

保險池可以用來對沖來自極端情況的風險,如駭客攻擊、51% 攻擊、災難性攻擊等。這種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一個可持續的、可擴充套件的基礎上轉移通證,並且可以由基金會、理事會或公司本身進行管理。

這些機制能夠降低通證的流動速度以及降低資金在系統中的流出量。Nexus Mutual 就是一個例子,它專注於為失效的智慧合約設立保險。隨著這些智慧合約的價值增加,它將進一步激勵更老練的駭客去尋找智慧合約的漏洞。

據 Vessenes 稱❼,以太坊上智慧合約的程式碼質量比非金融行業的商業程式碼還要差很多。截止 2016 年 5 月,以太坊上的智慧合約平均每 1000 行程式碼中就會出現 100 個明顯的 Bug(有一些明顯到自動化程式就可以發現它們)。作為對比,微軟的程式碼每 1000 行有 15 個 Bug,NASA 每 50 萬行程式碼的 Bug 數量幾乎為 0。

Certus One 也考慮過在它的抵押機制中加入一個保險池。這個保險池將保留每天產生的 10%~25% 的佣金,以應對財務削減或其他財務影響。

流動性池是區塊鏈生態系統中一種新興的經濟機制。具體來說,就是鼓勵使用者為通證和產品創造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流動性。在這方面,通證的流動性與傳統金融的流動性不同,你可以先熟悉一下 Kyber 、 Uniswap 、 Compound 這些專案,所有這些專案和公司都被列在了 DefiPulse 上。

流動性池為交易不那麼頻繁的通證提供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價格發現和深度更好的訂單。它們的使用者體驗已經與使用 Robinhood、Interactive Brokers 非常相近了。這些資金池還提供了更公平的執行價格,並將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手續費與流動性提供方分享,這與傳統市場中的方法類似。

社羣總是在吹捧加密貨幣是一種更公平、更透明、更先進的技術,然而目前市面上主要的交易所卻在交易手續費方面掠奪我們。這些交易手續費在過去的十年間簡直是荒謬至極:Coinbase 1.49%, Gemini 1.49%, Binance 0.1%(每月大於 150,000 BTC 交易量的交易者手續費率為 0.02%)。與 Robinhood 和 Etrade(免交易手續費)相比,你很快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

在傳統的交易市場中,交易員可以透過透過為交易提供流動性賺錢。當然這也取決於不同的交易所,例如,紐交所 Arca 每股交易收取 0.00275 美金的手續費,併為提供流動性獎勵 0.00120 美金每股。

因此,如果你為交易提供了流動性,交易所會付給你錢,這與數字貨幣交易所有很大不同,數字貨幣交易所不論你是否提供了流動性都會收取相同的交易手續費。在 Arca 上,做市商和普通交易者的差別有 0.00155 美金每股(市值越大、深度越好這個差別會越小)。

報告表明,這一收入佔了交易員總收入的 63%,他們在 2012 這一年中透過這一微小的差別賺取了 24 億美金。

舉個例子,我在比特幣價格7,500時買入,7,500時買入,10,000 時賣出。

Coinbase 對在其交易所進行的買賣交易會收取約 0.5% 的差價,此前他們已經收取了 1.49% 的費用。我們先不考慮 0.50% 的差價費用。

Coinbase 交易手續費率 1.49%:111.75(買入手續費)+111.75(買入手續費)+149(賣出手續費) = $260.75(總手續費)

Gemini 交易手續費率 1.49%:111.75(買入手續費)+111.75(買入手續費)+149(賣出手續費) = $260.75(總手續費)

Binance 交易手續費率 0.1%:7.50(買入手續費)+7.50(買入手續費)+10(賣出手續費) = $17.50(總手續費)

和其他兩個窮瘋了的交易所相比,Binance 是相對合理的。

相比之下,傳統股市中 A 股中最貴的股票是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為每股 317,495 美元。

如果你為 100 股股票(價值 317 萬美元)提供流動性,你的交易費用將為 -0.12 美元。如果你提供了流動性,以完全相同的價格出售這 100 股股票,交易費用將會是 -0.275 美元。

也就是說實際上,如果你提供流動性並且完全交易了股票,你將會得到 0.395 美元。如果你在買入和賣出兩種情況下都進行流動性操作,你的成本只有區區 0.55 美元。

這就是為什麼我強烈支援任何新型別的流動性池,它能夠提供更好的機制,僅僅收取一小部分手續費。(譯者注:在這裡提供流動性的意思是,提供在交易所掛單等待被交易的訂單,而不是直接以現價買入或賣出的交易)

Uniswap 是一種新形式的交易所,它的基礎就是流動性池。交易手續費機制為:對於任何在 Uniswap 交易所進行的交易,交易者都需要付出 0.3% 的手續費加入到流動性池中。由於這一過程並沒有新的流動性通證被創造出來,這就產生了這一機制能夠在所有現有流動性提供者之間按比例分配交易費用的效果。

對於上述兩種以美元計價的交易,Uniswap 的交易手續費為 52.50 美元。不過,這筆費用將由其他流動性提供者承擔,他們正為通證的訂單簿提供更好的深度,這與紐交所 Arca 系統的設定類似。Uniswap 為提供流動性的使用者提供補償,這一框架提供了更公平的定價模型和激勵機制。

Dex.blue 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們為使用者提供了交易所介面來訪問流動性池(這一舉措大大改善了目前的使用者體驗,尤其是隨著流動性池中出現了類似常規交易市場中的訂單規模時)。

他們還可以透過匹配多個通證交易對來進行環交易,比如在一個原子操作中將 ETH 和 DAI 連結成一個交易對,從而提供最佳訂單匹配速率。

展望未來,我認為 Dex.blue、Kyber 和 Uniswap 這種型別的交易所將會成為加密貨幣交易所的主流形式。

7. 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是專案方應該熟悉的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在一條鏈上構建應用程式,並在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鏈上與它們互動,可以釋放出巨大的價值。

試想下如果 Uniswap 型別的交易所構建於 Cosmos 或者 Polkadot 上面呢?

你的鏈或者專案能夠相容 Cosmos 或者 Polkadot 嗎?如果可以的話,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的呢?是否需要建立橋接或者中繼呢?誰又來維護它們呢?最後一個問題是,一旦這個橋街建立起來,你需要好好考慮資金是如何流動的。

你是否在其他鏈上空投過你的通證呢?或者你有沒有辦法將你的通證轉換成其他鏈上的原生通證呢?反過來呢?我認為,這些經濟機制是很重要的,要儘早開始探索,至少要開始建立起這種思維模式。

(譯者注:FIBOS 公鏈專案在這方面具有參考意義,可以瞭解下 FIBOS 的跨鏈機制)

隨便挑一個例子:我能在以太坊上使用 Tezes 嗎?我能在以太坊上進行 Tezes 的抵押嗎(獲取更多 Tezes 收益)?我能在一個去中心交易所以類似 Tari 匿名交易的形式(或者 Monero 型別的鏈)把 Tezes 賣掉嗎?它能夠自動轉換成 Libra 嗎?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一種類似於這樣的應用場景。

8. 社羣治理

我建議各個專案方都要研究目前使用的各種治理模型,甚至是一些模糊的模型,因為每種模型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僅舉幾例的話有 Decred、Maker、Lisk 以及 Cosmos。可以學習一下他們關於鏈上治理以及鏈下治理的方法。

社羣治理在通證經濟學通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Fred Ehrsam 以及 Vitalik Buterin 寫了許多關於社羣治理在決定諸如通貨膨脹、通證銷燬、塊獎勵、區塊驗證者等方面的優秀文章。

兩人都認為,適應性一定是一條鏈最重要的特性,即便它可能不是決定最終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特性。儘管本文中提到的每種經濟機制將如何影響區塊鏈專案的觀點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使用者和社羣貢獻者的需求進行更改社羣治理的結構。

舉個例子,到底由誰來提議這些變化呢?又由誰來進行投票呢?是根據持有的通證數量來決定誰可以投票還是某個體定群體來決定呢?對於 PoS 的網路來說,網路中的區塊驗證者是可以對這些變化進行投票的。

因為,社羣中的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將自己持有的通證抵押給某個區塊驗證者。通證的持有者們用腳投票,將自己支援的區塊驗證者從社羣中投出來。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社羣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透過社羣治理來使用正確的機制以及及時調整底層技術以及底層方法論(比如說 DAO 就是這樣做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基金會的設立是一個很少被討論的問題。基金會是整個生態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他們負責資金的募集和分配、社羣治理、專案戰略方向以及領導社羣等等。Tezos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9. 基金會經濟學

正如前面提到的,基金會負責生態中一些最基本的活動,因此需要仔細考慮對通證的分配比例問題。如果基金會佔的分配比例過大,通證的供應量就會受到限制並且就會出現過度的激勵。

但是如果基金會佔的比例太小,經濟框架可能無法可持續發展,也有可能無法提供提供足夠的激勵來保持整個生態的價值。

在我看來,基金會應該利用上邊提到的一些機制,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生態中價值的流入和流出。比如,生態中的部分交易手續費或者鏈上的使用費歸基金會所有。

以前的專案在基礎設計時並不像現在的一些專案那樣健壯,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經濟模型和底層技術是很前沿的,並且還在不斷髮展。

萊特幣就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模型。萊特幣是從比特幣技術分叉而來的,是由 Charlie Lee 發起的專案。萊特幣也建立了一個基金會來促進萊特幣發展。

根據 CoinDesk 最近的一篇文章,萊特幣基金會歷史上一直是由 Charlie Lee 本人資助的,佔總資助的 80%。儘管萊特幣的基金會也得到了來自商業機構、社羣捐贈以及合作伙伴的資助,但是主要依靠單個捐贈者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已經有一些提議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比如實現一些機制把一部分交易手續費、抵押獎勵以及挖礦獎勵分配給基金會的通證池。

基金會通證的分配比例不是唯一一個需要討論的引數。基金會內部的通證分配結構以及整個社羣的通證結構都是很重要的問題。誰擁有通證的控制權(是單個人的還是多個人,以及這些人是如何選出來的)、如何識別潛在的利益衝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在早期的時候,基金會還沒有通證鎖倉期這個概念,但我們看到了很多專案基金會拿出了一個長期的路線圖以及如何兌現的例子。這些鎖倉期往往是時間或事件里程碑所驅動的,例如在一年之後解鎖或鏈上的區塊數量達到了一定數目之後解鎖。

Interchain 基金會、 Web3 基金會以及 Tezos 基金會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 Tezos,大家可以看一下 Tezos 公佈的一份雙年度資訊公開報告。

基金會的一種常見做法是向建立在其生態系統之上的專案發放資助,資助的數量與它們的通證價值掛鉤。價格上限、下限或者特定條件可以與基金會通證的價值掛鉤,來決定給予專案的資助數額。

基金會的資助通常不會僅僅侷限於在生態系統上開發應用的開發者。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做法,例如把資助款作為舉辦駭客馬拉松的獲獎獎勵,或者拿出一部分資助款來鼓勵使用者參與測試網(比如, Cosmos 舉辦的 Game of Stakes 以及 Solana 舉辦的 Tour de Sol )。這是為專案提供支援、吸引社羣參與並獲得反饋的好辦法。

在這些例子中,認真思考抵押機制在基礎設計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老生常談,誰來管理這些通證呢?

可以將這些通證用於抵押嗎?

如果基金會用這些通證來進行抵押,基金會可以自己運營一個節點並且將通證抵押給自己嗎?

如果不抵押給自己,又該抵押給哪個節點呢?如何平衡通證抵押收益以及通證供應量的通脹或者緊縮呢?

第三部分:通證估值、Libra 和一些其它感悟

1. 通證估值以及增長空間

本節內容的目標是提供一些關於備受爭議主題的觀點:專案估值。專案的估值往往會隨著市場情緒以及比特幣、以太坊的價格而波動。它還取決於你的專案是構建於區塊鏈的哪一層(是 Layer 1 還是 Layer 2)以及你的通證分發策略。

一般來說,大多數專案有四個主要的估值類別:

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首次交易所發行)

Layer 1

Layer 2

dApp(Layer 3)

IEO 的形式就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樣:通證在交易所做發行。交易所傾向於為 IEO 設定一個估值上限,並確保投資者持有的通證具有鎖定期,這樣就不會出現持有者拋售通證砸盤的現象。據我初步估計,各種 IEO 的公開銷售總估值大概在 4000 萬美元左右。

Layer 1 協議(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底層區塊鏈)的估值通常最高,比如 Hashgraphs 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 60 億美元的估值。相比之下,Ethereum 公開銷售的預挖通證的估值略高於 2200 萬美元。

根據胖協議的核心原則❽,Layer 1 的專案獲得較高估值是合理的:底層協議的市場價值總是比構建在其上的應用程式的綜合價值增長得快,因為應用層的成功推動了協議層的進一步投機行為。

對於 Layer 1 的專案是否有足夠的內在價值驅動力來證明他們的估值這往往是有爭議的。目前 Layer 1 專案的價格的主要驅動力是投機行為。傳統高增長的軟體公司的價值往往是利潤的 5~12 倍。

如果你把以太坊每年 3556 萬美元的鏈上交易手續費按照利潤來計算,那麼按傳統方法計算,其估值上限將為 4.26 億美元。如果我們按照“Web 3.0 溢價乘數(50 倍)”來計算,以太坊的市值應該是 17.7 億美元。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做一個深入的分析。

當涉及到 Layer 2 和 Layer 3(構建於 Layer 1 之上的協議和 dApp)時,我們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很難對這些協議和專案進行估值,這是一篇來自 Multicoin 的文章,其中做了不少討論。

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公司的估值和他們的初始價值。看看 crunchbase 以及 pitchbook 上的募資情況。然後你可以為你的專案設立一個大致的心理估值。如果你經營一家上市公司,你可以參考這家冰茶公司。

下次如果我再聽到有 Layer 2 的專案或者 dApp 專案方說“我們的專案被低估了 10 億美金”時,我就真的無語了。

增長空間

當我考察一個專案的時候,我總是在想,是什麼可以支撐它的估值達到 100 倍。有可能到 100 倍嗎?它們的市值和其他專案相比呢?利益相關者的激勵機制是否一致呢?

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設計一個經濟模型,使專案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時間框架內(4~8 年)估值擴大 100 倍。這可能有些激進,但一個精心設計的經濟體系,加上公平的牽引力,應該有潛力產生這種型別的回報。畢竟,如果你不打算孤注一擲,為什麼要創業建立一家公司呢?

最後,確保基於特定機制設計的評估經濟學模型能夠適用於多種場景。我很樂於看到一個專案呈現出多個適用場景,因為這表明他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2. Libra 的影響

Libra 將會對區塊鏈生態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的一些想法:

Libra 可以連結真實世界的資產和身份,推進上述提到的第四階段通證經濟的到來,也會引入嚴重的槓桿(第四階段中的經濟機制)

將 Libra 與 DeFi 產品整合在一起會很有趣。例如,如果你持有 Libra、貸款、保證金交易(在傳統市場)、做市,智慧顧問就可以自動最大化你的回報。

如果 Libra 開始成為人們持有的預設貨幣呢?Libra 就像是構建在信用卡里的 Google Fi,你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進行消費。如果這成為現實,美元將在 Libra 一籃子貨幣中佔據更強的主導地位。但是,外國政府肯定不喜歡這樣。

試想一個場景,澳大利亞想要他們的貨幣成為 Libra 的一部分,但 Libra 基金會投了反對票。然後如果能夠透過設計一個智慧合約,以代理的形式使得澳元被接受呢?澳大利亞政府可能會發行他們自己的通證,作為 Libra 在澳大利亞進行交易的稅收。

這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作為附註:我剛從哥倫比亞的一個朋友那裡聽說,中國在哥倫比亞建造了一個港口並擁有其中 50% 的股份。除此之外,他們還在設立一個自由貿易區。所有的貿易都必須以 Czar(哥倫比亞政府發行的加密貨幣) 進行結算。這一機制將會在幾個月後啟用,這將是一個全新形式的經濟體系!

Libra 和 Czar 將數字貨幣的概念帶給數十億人。將有許多橋接方式連結當前各種通證,因此各專案放最好保持最新狀態並且開始構建與整合這些服務。Solana 就已經開始支援 Libra 的 Move 智慧合約引擎了。同樣,經濟學家的目標是觀察和學習資本是如何在 Libra 整合的生態系統中進行流動的。

最後的一點想法

最後一個專案方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還需要什麼才能開始設計我的經濟系統嗎?

假設你熟悉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經濟模型設計,我建議你瀏覽一下 Polychain、Pantera、Paradigm、Hashed、Kenetic capital 投資的一些公司。這 5 家投資公司覆蓋了全球前 95% 的區塊鏈專案。開始瞭解其他國家的區塊鏈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好主意,特別是韓國和中國。

我遇到的一個共性問題是,一個專案的經濟模型在 20 多年後將會發展成為什麼樣子。從一開始設計持續多年完美執行的經濟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及時調整和修改肯定是必要的,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正確的治理模型來響應更新。

上面的內容涵蓋了一些常見和通用的用例。對於新的特定用例,我相信會有許多其他型別的機制出現。

文章引文連結

❶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153860

❷https://www.coindesk.com/blockchain-token-velocity-problem

❸https://docs.decred.org/advanced/issuance/

❹https://docs.decred.org/governance/overview/

❺https://en.bitcoin.it/wiki/Deflationary_spiral

❻https://www.eveonline.com/article/pyuqzi/monthly-economic-report-september-2019

❼https://vessenes.com/ethereum-contracts-are-going-to-be-candy-for-hackers/

❽https://www.usv.com/writing/2016/08/fat-protocol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