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為何在跨國信任重建中作用有限

買賣虛擬貨幣

目前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但卻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相互指責的多,共同協作的少。由於疫情讓全球化產業鏈出現阻塞、斷裂,由全球長鏈變成區域短鏈,比如美國就將抗生素產業鏈全部遷移至國內,而在此之前96.6%的抗生素都是來自於中國。這其實也是美國疫情爆發初期,控制不力的一大關鍵。

雖然說全球產業鏈脫鉤是經濟形態倒退的表現,但出於政治考量,許多國家有藉助疫情走向這條路的可能。這其實上就是原有信任機制崩潰造成的,作為信任機器的區塊鏈,卻有望重塑新的信任體系。

作為一個非政府的跨國協作專案,比特幣經過11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3000萬“工人”、以及40億臺裝置的龐大生產規模。而更為神奇的是,雖然所有工人所處地域、信仰皆不相同,但卻從未發生過諸如國籍、種族的歧視問題。

如果拋開比特幣數字貨幣的本身價值不談,其展現的大規模跨國“協同作戰”能力,已經證明了區塊鏈的信任價值。

此次疫情危機中,區塊鏈已經在單一市場的特定場景下完成了落地實測。僅2月份,中國就開發出了26個防疫、抗疫區塊鏈應用,主要用於解決包括公益、身份確認、疾病申報、醫療資料互通、金融互助等領域的信任問題。但遺憾的是,當國際疫情蔓延後,竟然沒有一例跨國間的區塊鏈應用出現。

從需求來看,區塊鏈技術在全球聯防聯控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比如全球救援物資的收集、分發就可用區塊鏈來降低過程中的成本損耗;對旅客出行軌跡實施登記、追溯,可有效降低病毒交叉傳染風險。

為何會是出現零應用呢?其核心原因還是缺乏商業動機。要知道,摩根大通能組織200多家銀行跨國協作摩根幣;Facebook能吸引全球1000多家企業支援Libra;IBM能夠在航運貿易、食品安全、金融等每個領域聯合數百家公司,其背後都有商業目的的支撐。所以國際資本的逐利性,讓他們在半純粹公益性質的疫情防控上完全提不起興趣。

因此全球公共衛生區塊鏈專案的建設資金,最具公信力的兩個來源就是世衛組織和聯合國。世衛資金來自於分攤會費和捐款,這導致資金不穩定,且用途需經過嚴格監督,很難快速到位;聯合國則是分攤制,由於美國的長期拖欠,造成經費緊張,加之這種實驗性的業務也難以快速調整到位。

其實世衛組織和聯合國此前都曾進行過區塊鏈專案的研究,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沒了下文。這主要是各國在政治傾向、利益驅動、宗教形態等根本性問題上難以完美調和,無法達成共識。

也許跨國區塊鏈執行路徑的正確開啟方式是:小範圍內、幾乎無政治力量主導的產業聯盟先行使用,然後不斷擴充成員,最終形成全球性的產業區塊鏈生態。

事實已經證明了區塊鏈的信任價值,但如何在國際範圍內完成產品落地還需要更多的嘗試和努力,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